天天看点

长平之战后,秦军已消灭赵军主力,赵国却因“板块化”再挺38年

秦始皇嬴政横扫六合,灭六国而一统四海,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可谓是千古壮举!

当时秦始皇之威,诸侯莫不战战兢兢。

从公元前230年灭了韩国到公元前221年灭了齐国,统一六国之地而创一秦朝,秦始皇只用了短短10年时间,虽说是“奋六世之余烈”,可倘若始皇帝能力不行的话,别说是六世了,哪怕是六十世恐怕也做不成这千古壮举。

秦始皇的眼光、格局和战略,放在那个时代里,可以说是绝无仅有而独一无二的!

长平之战后,秦军已消灭赵军主力,赵国却因“板块化”再挺38年

想当初秦军渡过黄河而攻克韩国都城新郑,继而灭了韩国,几可谓是一战而定,震惊了各诸侯国。

可是到了攻打“三家分晋”的另一家——赵国的时候,秦军明明已经在长平之战中消灭了赵军数十万主力军,数十万赵军在此战之中遭到秦军斩首坑杀,为什么却没能乘势一举攻灭赵国,而是直到公元前222年才灭了赵国呢?

赵国又为何能够在惨败的形势之下,继续挺到了公元前222年?从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结束到公元前222年赵国彻底灭亡,赵国在长平之战后挺了38年,不可谓不是一个奇迹。

长平之战后,秦军已消灭赵军主力,赵国却因“板块化”再挺38年

长平之战形势图

赵国之所以能够如此顽强,应当归功于赵国的“板块化”,所谓的板块化实际上也是赵国的政治、军事中心的三元化。

赵国因为历史因素以及地理因素形成了三个“板块”区域,也就是三个政治以及军事中心,这是在长平之战后救了赵国一命的原因所在。

这三个中心板块,一个是以赵国都城邯郸为中心的核心板块,一个是以晋阳为中心的第二板块,一个是以代郡为中心的第三板块。

一个板块,就是一个政治中心!

一个板块,就是一个军事国防中心!

一个板块,就是一个经济文化中心!

所以,对于赵国来说,每一个板块就是一条命。

这也是秦军攻克了邯郸之后,赵国却仍然能够继续在代郡抵御秦军的原因,倘若当时秦军没能一举攻下代郡的话,赵国很可能还能继续撑几年。

长平之战后,秦军已消灭赵军主力,赵国却因“板块化”再挺38年

这事拿到明末来说的话,对于当时的崇祯皇帝朱由检而言也是如此,朱棣虽然迁都到了北京,但是南京一直作为明朝的陪都,拥有完整的统治机构,也就是三省六部,只要当时朱由检能够放下脸面而南迁的话,倘若他能够在南京一改用人之昏,未尝没有重拾山河的可能性。

即便重拾不了山河,也能像南宋那样偏安一隅。

对于明朝而言,南、北二京的存在实际上也是间接地将明朝分割成了两个板块,一个是以北京为中心的核心板块,另一个则是以南京为中心的第二板块。

即便以北京为中心的核心板块已失,可是归属于明朝的军队仍有数十万之多,难道不能退守第二板块?

这事完全可行,南宋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北宋定都汴京,汴京又叫什么?东京!因为北宋还有南京、西京和北京三京,这也就是说宋朝同样另外有三个中心板块,作为宋朝除了东京汴梁之外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中心而存在。

靖康之耻发生以后,宋高宗就是在南京应天府即位称帝,从而保住了宋朝的半壁江山!

赵国之所以这么命硬,也是硬在拥有上、中、下三个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中心板块,这三个板块有着超乎寻常的国防战略意义。

长平之战后,秦军已消灭赵军主力,赵国却因“板块化”再挺38年

赵国之所以能够行成“板块化”,则又离不开赵国的历史以及地理因素。

赵国是“三家分晋”而来,另外两家则是魏国和韩国,从赵、魏、韩三家的版图来看,赵国算是这次“分赃”行动的最大赢家。

赵国还没脱离晋国的时候,赵襄子于公元前475年用计灭了代国,将代国纳入了赵氏的版图之内,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和统治代地,让代地能够反馈给赵氏更多的软实力和硬实力,那么赵氏便得加大对代地的投入,让代地彻底地融入到赵氏集团。

随着赵氏对代地的投入越来越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各个领域,尤其是赵武灵王设置代郡之后更是如此,所以代郡自然也就成了赵氏在北方的一个新兴的“城市圈”,也是赵国除了以邯郸为中心的核心板块之外的另一个中心板块。

代郡也就因此成了赵国又一个政治中心和军事国防中心。

长平之战后,秦军已消灭赵军主力,赵国却因“板块化”再挺38年

除了代郡和邯郸这两个板块之外,实际上赵国所处的地理环境让赵国不得不重新分割出一个中心板块,也就是以晋阳为核心的第三板块。

这也是赵国的无奈之处,太行山脉几乎横贯了赵国的中心地带,邯郸板块在右,晋阳板块在左。

在那个交通和通讯极其落后的时代,赵国想要更好地统治太行山脉两侧之地,那就只能将它们分割成为两个板块,从而通过板块之中的“中心城市”来对每个板块进行更直接有效的统治!

这么一来,赵国也就拥有了三个中心板块,只要还存在任何一个板块,那么赵国都能通过“战略性转移”在那个板块中继续自己的统治。

秦国想要灭亡赵国,那就必须得同时灭了邯郸、晋阳以及代郡这三个板块,否则的话赵国就能凭借别的板块继续和秦国对抗。

长平之战后,秦军已消灭赵军主力,赵国却因“板块化”再挺38年

赵国的这三个中心板块,从今天的角度去看实则又可以看作是三个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国防战略意义的“军区”。

虽说这三个板块使得赵国形成了“政治中心三元化”,但说到底国都邯郸才是整个赵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晋阳板块和代郡板块是“次政治中心”,在政治地位上晋阳加上代郡也不如一个邯郸。

但是如果从军事国防的角度去看这三个板块的话,虽说邯郸仍然重于晋阳、代郡,但晋阳和代郡也拥有着不可或缺性。

邯郸“军区”,负责抵御齐国和魏国。

晋阳“军区”,兼顾魏国、夷狄以及秦国。

代郡“军区”,一则可以挡住燕国和匈奴南下,二则可以牵制齐国。

这三个“军区”相互之间形成犄角之势,一同拱卫赵国。

所以,哪怕赵国在秦赵之战中丢失了邯郸板块或者邯郸、晋阳一同丢失,赵国仍然可以通过转移政治中心的方式保全赵国。

将代郡板块这个“次政治中心”变成“主政治中心”,一如赵构在靖康之耻后在应天府称帝而将宋朝的政治中心南移,那么赵国自然就可以继续延续,赵国后来也确实这么做了。

长平之战后,秦军已消灭赵军主力,赵国却因“板块化”再挺38年

代郡板块作为赵国至关重要的一个军事国防中心——一个“军区”,不仅支撑着长平之战后的赵国,还担起了赵国在国防方面的主要“军事输出”的责任。

代郡板块真正能够承担起作为一个军事国防中心,应该说是绝对离不开李牧的努力。

李牧何许人也?他是赵国继廉颇之后的又一个名将,赵国在长平之战以后之所以能够再挺将近40年,正是因为赵国得一天降“神将”李牧!长平之战后,赵国原已岌岌可危,不料却出了个李牧,几乎让赵国完成了翻身和逆袭。

代郡在李牧的手上,从一个落后的地方逐渐发展成为了赵国的军事支柱,哪怕是经济上,代郡也有了显而易见的迅猛发展,正是靠着经济的发展,赵国才在代地拥有了一个十数万精锐的北方军团。

李牧军团之强,往上可打匈奴,往右可挡齐国,往下可御秦国,这个军团也因为地理因素以及行成时间而在长平之战中得以保全。

所以,李牧军团是赵国末期得以继续维系几十年的军事支柱,也是让代郡能够真正地成为赵国一个军事国防战略中心的军事力量。

只要赵国国君能够继续重用李牧,即便不能将秦国打回老家去,也能够继续维护赵国,只可惜赵国国君赵王迁却因为中了秦国的反间计,一气之下而谋杀了李牧,这等于是自我摧毁了赵国的最后一道坚固的长城。

无怪乎史家们会发出“李牧死,赵国亡”的感叹!

长平之战后,秦军已消灭赵军主力,赵国却因“板块化”再挺38年

李牧冤死,以致邯郸沦陷,赵国公子嘉唯有北逃代郡,从此赵国政治、军事等各领域中心彻底北移至代郡,代郡板块也就因此救了赵国一命。

公子嘉逃到了代地之后虽然自称代王,可说到底他所延续的还是赵国的法统,如同晋朝的衣冠南渡和宋朝的建炎南渡一般,所以也可将政治、军事等各领域中心北移之后的赵国称之为“北赵”。

从公元前228年邯郸沦陷而公子嘉北逃代郡到公元前222年,秦军攻占代地而俘虏公子嘉,赵国以“北赵”的形势继续存在了6年的时间。

倘若赵国没有“板块化”的话,早在长平之战结束的那一刻,赵国就会像韩国一样被秦国一战而定。

赵国正是因为“板块化”的缘故,才能够行成了三个政治中心,三个军事国防中心,所以才能在长平之战后仍然能够拥有十数万的精锐之师,也能够在邯郸沦陷之后,得以轻而易举地将赵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做“战略性转移”至代地,从而继续维系自己的法统。

这是赵国之所以能够在长平之战中丧尽了数十万主力之后,却仍然能够再挺38年的根本所在。

只可惜,赵王迁却在一夜之间败光了李牧利用“板块化”为赵国所积蓄的家底,虽然还有代郡作为退路,但没有了李牧的赵国,也只是一头待宰的羔羊罢了。

长平之战后,秦军已消灭赵军主力,赵国却因“板块化”再挺38年

长平一战过后,赵国能够继续喘气将近40年,除了赵国自身“板块化”的因素之外,当然也有秦国的原因。

虽说秦国在长平之战中斩首和坑杀了40多万赵军,但是秦国自己也有将近20万的兵力折损,或许正是因为这近20万的兵力折损才让秦军一怒之下坑杀了那么多的赵军。

所以,长平之战对于秦国来说虽然是一场打开攻灭六国序幕之战,可是因为损耗问题,也让秦国不得不停下来休息休息,好好地喘一口气,等待实力的恢复。

秦国在长平之战后的休息喘气,再配合上赵国的“板块化”,也同样让赵国有了喘气和恢复的机会,这自然也是赵国能够在长平之战后继续坚持了38年之久的原因之一。

不过,能臣良将想要发挥作用,也得有能君明君配合,否则终究也是有力无处使,李牧的下场和赵国的结局即是如此。

李白曾经写过“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的诗句,可是,没有了李牧的赵国,何止是边人饲豺虎,是以一国之人喂豺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