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本是一介书生,却创造了七千铁骑横扫北方的军事神话

鲜卑拓跋部落自统治中国北部建立北魏之后,受到中原文化的感染,开始实行汉化政策,将原本松散的部落采取中原的编户齐民政策整合在一起,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汉化政策在北魏朝廷上下一点点的渗透,到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经过孝武、宣明两朝的时候,汉化程度达到了顶峰。

北魏政权的中心区域正在积极进行汉化的时候,位于边塞地区六镇的鲜卑贵族和将士仍然保持着原来的风俗,可是在待遇和地位上却远不如汉化的贵族。北魏政权的中心区域汉化程度越高,六镇的贵族们反应越剧烈,最终酿成六镇叛乱,位于政权的中心区域的贵族几乎损失殆尽。

一个名字叫元颢的北魏皇族幸免于难,逃亡到南方的梁国,希望梁国可以帮助自己当上皇帝。正是这一背景下才引出了一代战神陈庆之七千铁骑横扫北方的军事神话。

他本是一介书生,却创造了七千铁骑横扫北方的军事神话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郡国山人。他从小就跟着梁武帝萧衍,梁武帝平定建邺之后,任命他为主书。他散尽钱财,招集将士,希望有一天能为朝廷效力。

陈庆之虽然官职并不显赫,却深得梁武帝欢心,为什么呢?原来梁武帝酷爱下棋,只要一开始对弈就没完没了,经常通宵达旦。几乎所有的大臣都认为同皇帝下棋是一件苦差事,唯独陈庆之乐此不疲,只要梁武帝想下棋,随时奉陪。

一个凭借下棋受到恩宠的人,不免被别人视为佞臣,何况陈庆之已经年近不惑,他自己更是会时不时地焦虑一下,难道这辈子就只能庸庸碌碌了吗?

虽然人在历史发展之中起到主体作用,但会受到环境的制约,刘邦如果生在等级森严的六朝时代,只能在泗水亭长的位子上平凡的老去;韩信如果恰逢天下太平时期,生存就是他最大的挑战。更不用说大多数人,最终演变为史书上的人口数字。

他本是一介书生,却创造了七千铁骑横扫北方的军事神话

北方的动荡不安给了陈庆之机会,让他从此走上了历史舞台。

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谋反失败之后,派自己的儿子元景仲来梁投降,并且希望梁出兵搭救元法僧。梁武帝任命陈庆之为武威将军,与胡龙牙、成景儁率诸军接应元法僧。接着又单独给了陈庆之二千士卒,送豫章王萧综镇守徐州,都督全军。

徐州乃是战略要地,北魏立即派遣安丰王元延明、临淮王元彧率二万大军前来争夺。延明先遣其别将丘大千筑垒浔梁,观兵近境。陈庆之率军冲击魏军大营,一鼓作气击溃魏军。正当军队取得胜利的时候,前来都督徐州的萧综居然奔向了魏国。

主将跑了,军心立刻动摇。陈庆之临危不乱,充分显示出大将风范,他所带领的部队“斩关夜退”,得以保全。接着,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陈庆之为假节、总知军事。北魏豫州刺史李宪之子李长钧筑两城以拒梁军,陈庆之连克敌军,入据其城。后来转东宫直阁,赐爵关中侯。

他本是一介书生,却创造了七千铁骑横扫北方的军事神话

涡阳,位于今天的安徽省西北部,虽然城小人少,但是占据重要的交通线,不论是南梁,还是北魏,都把这座小城看的无比重要。所以当公元527年梁武帝命令曹仲宗、韦放出兵涡阳的时候,北魏立即做出了反应——征南将军常山王元昭立马率领十五万大军前来增援。

就在北魏军队距离涡阳四十里的时候,随军的陈庆之请求出战,给魏军来一个迎头痛击,韦放不同意他的做法。两个人经过激烈的争论,谁也没有说服谁。陈庆之只好率领自己麾下的200名骑兵冲向魏军,魏军大败,而200名士兵毫发无损。

梁军面对着数倍于己的魏军,经历了大战小战数百场,始终不能取胜。眼见魏军又有援兵在梁军后面将要包抄上来,作为主将的曹仲宗害怕腹背受敌,想着撤军,大军顿时全无战意。陈庆之再一次站了出来,站在军门大喊:

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

陈庆之言外之意是,皇帝早就知道你们这些人靠不住,所以特意给了我密旨,你们打也要打,不打也要打。真的有密诏吗?哪里有,不过是“兵不厌诈”而已,这一招不仅对付敌人,关键时刻对付自己人也很管用。

将士们一听有皇帝的密诏,立刻表示愿意听从陈庆之的调遣。陈庆之率领军队夜里劫营,一口气攻克北魏十三个营寨中的四个,将魏军俘虏的左耳割下来,每攻击剩下的一座营寨,便将左耳排列开来,然后大声呼喊冲杀,在心理上给魏军造成压力,魏军吓得心惊胆寒,一下子溃不成军,“斩获略尽,涡水咽流”。

涡阳一战,梁武帝重重地嘉奖了陈庆之,而对于陈庆之而言,上述的战役都只是小试牛刀。北魏皇族元灏的到来,才真正将陈庆之推向了传奇的巅峰。

他本是一介书生,却创造了七千铁骑横扫北方的军事神话

公元529年四月,陈庆之率领七千人的军队离开了建康,护送元灏北上夺帝位。元灏也是一个急性子,大军刚刚攻占了梁国(今河南商丘),就迫不及待的举行了登基大典,并且封陈庆之镇北将军、护军、前军大都督。

接着,陈庆之率领军队从铚县出发,攻克荥城,直逼睢阳。

睢阳的守将是陈庆之的老“朋友”丘大千。丘大千之前和陈庆之交过手,知道陈庆之的厉害,但是他认为上次陈庆之是侥幸,这次他手握大军七万,想着一雪前耻的机会到了。丘大千分筑九城据敌,陈庆之率军一日之内攻占三城,丘大千只好投降。

睢阳失守的消息,令北魏感到不安。北魏派魏济阴王元晖业帅军两万屯兵考城,遏制陈庆之北进。考城地势险峻,而且四面环水,易守难攻。陈庆之命令部下在水面构筑起军事工事,攻陷考城,全歼魏军。

他本是一介书生,却创造了七千铁骑横扫北方的军事神话

荥阳,一个见证了太多战争的城市,一部无字的史书:春秋晋楚争霸大战于此;秦末吴广战死于此;楚汉之时,刘邦与项羽相持一年之久。而今天它又将目睹一场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

北魏派出了左仆射杨昱、西河王元悰、抚军将军元显恭等人帅军七万迎战陈庆之。长期的作战让梁军有了疲惫感,而源源不断的北魏援军让陈庆之手下感到恐慌。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面对强敌,陈庆之反显得很轻松,他解下马鞍,将自己的战马喂饱,对自己的士兵说:

吾至此以来,屠城略地,实为不少;君等杀人父兄,略人子女,又为无算。吾以虏骑不可争力平原,及未尽至前,须平其城垒,诸君无假狐疑,自贻屠脍。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面对绝境,陈庆之率领士兵们一鼓作气攻占了荥阳城。我们今天无法知道这次战争的细节,也不知道陈庆之采用什么样的战术取得了胜利,留给后人的只有震撼两个字。荥阳之战胜利后,收获颇丰,史书记载,“牛马谷帛不可胜计”。

此时洛阳早已经震动,北魏孝庄帝元子攸仓皇逃亡并州。而以北魏临淮王元彧、安丰王元延明为代表的北魏旧臣,带领着文武百官将元颢迎接到了洛阳的皇宫里面。

攻陷洛阳之后,梁武帝亲自写了诏书嘉奖,令人诧异的是,居然没有派来一兵一卒的增援。

他本是一介书生,却创造了七千铁骑横扫北方的军事神话

陈庆之率领部下自铚县到攻克洛阳仅仅用了不到四个月,途经三十二城,大小四十七战,所向披靡。

陈庆之的部下全着白袍,驰骋在疆场之上,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无论是《粱书》、《南史》、《魏书》还是《资治通鉴》,在记载了同样的一句话: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陈庆之的战绩自然引起了后人的质疑,有人说他并没有遇到强劲的对手,不得不承认,此时由尔朱荣率领的北魏主力军队正在河北与葛荣领导起义军打得不可开交,而元天穆和高欢被邢杲纠缠,无暇顾及南梁的这只突击军队。

可是,北魏的混乱形势或许正是陈庆之敢于孤军深入的一个重要原因,否则没有一个人敢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去挑战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攻陷洛阳之后,元颢似乎忘记了自己曾经疲于奔命的过往,在后宫日夜纵酒,过上了奢侈的生活。曾经帮助元颢的陈庆之以及他率领的军队成为了元颢的眼中钉,双方的裂痕越来越大,陈庆之请求外出驻守徐州,也被元颢拒绝。

处理完北魏内部叛乱的尔朱荣和元天穆终于腾出手来对付元颢和陈庆之了。相传尔朱荣集结了百万大军前来攻取洛阳。

陈庆之见尔朱荣来势汹汹,渡过黄河镇守北中郎城以待尔朱荣。无奈兵力相差太悬殊,元颢被擒,陈庆之再无回天之力,率领手下残余部队南归。

祸不单行,南归途中,陈庆之遭遇山洪暴发,只剩下自己化妆为僧人回到了建康。《魏书》里面记载:

唯庆之一人走免,自余部众皆见俘执。

他本是一介书生,却创造了七千铁骑横扫北方的军事神话

回到建康,梁武帝对陈庆之大加封赏,升陈庆之为右卫将军。很多人在这里肯定会产生疑问,梁武帝宁愿给陈庆之加官进爵,为何不派兵增援陈庆之呢?

梁武帝自己也有自己的难处。相对于北方的战乱,南方政权的过度相对和平,正是如此,偏向于封建化贵族政治制度,并没有因为改朝换代而改变,那些世家大族在朝中拥有庞大的权力,在地方上兼并土地,原本拥有自己土地的自耕农,慢慢地变成世家大族的佃农。面对这种情况,梁武帝也是束手无策。而更加严重的问题是缺少货币。

缺少货币并非是梁造成的,而是自刘宋取代东晋时候就已经埋下了祸根,到了梁代,货币缺少已经达到了极限。一个健康的社会,货币的发行总量应该与市场的需要相一致,这样才不会造成“钱重难用”的结果。而货币缺少,农民生产的作物必然会越来越贱,佃农手中原本可怜的收入在无形中又被削减了。

农民受到权力和经济两方面的盘剥,负担过重的条件之下,只能成为流民,成为流民之后,反过来影响国家征兵,有的流民藏匿到贵族的庄园里面,可是庄园有限,流民越来越多。当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梁武帝长期被这个问题困扰,更加无暇北伐,他只想着元颢成为自己前方的屏障,阻挡魏军南下就足够了。

他本是一介书生,却创造了七千铁骑横扫北方的军事神话

公元536年,后来自称“宇宙大将军”的侯景率领7万人进犯楚州,乘胜进军江淮地区,此时陈庆之正坐镇江淮。侯景给陈庆之写了一封信,希望陈庆之投降。

梁武帝害怕陈庆之寡不敌众,派兵增援。援军还没有到,陈庆之已经击败了侯景,并且已将侯景的粮草辎重全部没收。陈庆之可能不知道,这是他最后一次上战场了。

陈庆之见过北魏境内的破败景象,自然明白,国家的强盛外靠军队,内靠政理。归来之后的陈庆之在担任地方行政长官期间,一面大力发展农业,开田六千顷;一面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仅仅两年,他治下府库充足。豫州饥荒,陈庆之开仓赈济灾民,豫州百姓上表请求为陈庆之“树碑颂德”。

公元539年,五十六岁的陈庆之走完了他辉煌灿烂的一生。

不管是当世,还是后世,对陈庆之评价最贴切的无过于梁武帝的夸赞:

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朱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

谁能想到,以武功取得名声的陈庆之,竟然是一个“射不穿札,马非所便”的书生。

这当然也不奇怪,那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张子房长得还像个女子呢!

所以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信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