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的一天,晴空万里,突然北京城里一股浓烟冲天而起,镜头往下这座历史悠久的北京古城正在遭受着西方列强的洗礼,此时八国联军已经攻打至北京城,而正在熊熊燃烧的就是著名园林,北京的圆明园。
这座融合东西方文化,无数工匠呕心沥血的园林正在被大火说吞噬,一同被吞噬的还有数不尽的珍贵文物。
我们都知道近代中国屡次被西方列强欺辱,人民被压迫,领土被侵占。其实除此之外中国在这段时间有无数珍贵文物或被西方列强抢走,或在战火中灰飞烟灭,传承了五千年的中国有着无数珍贵文物,直到现在竟然还有很多在西方国家文物馆中。

当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文物局通过不懈努力追回了很多珍贵文物,但是美籍华人翁万戈却将183件珍贵藏品无偿捐美,祖国想回购却被拒绝。
著名文物收藏家
1918年翁万戈出生于上海,如果说上天非要眷顾一些人,那个翁万戈就是那个小说中自带主角光环的人。
他的祖上很富有,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翁同龢,他是清代同治光绪两朝帝师、状元宰相,且两入军机,又身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是晚清政局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而翁万戈就是他的第五代嫡孙。
虽然翁万戈出生的时候家里并没有人入朝做官,但是得益于他的父亲和祖父们的努力,也并没有家道中落。
而且因为翁同龢有一大爱好就是收集古玩字画,在当时入朝为官的或多或少都有这种爱好,一来能够做官肯定不是无能之辈,大多都是秀才出身,接受过高等教育,二来这玩意确实可以成为同僚谈话时吹嘘的资本,而且他还是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
我们都喜欢说一个人的性格有很大一部分都取决于环境,圈子不同接触的人不同,优秀的人身边的人总是优秀的。
翁万戈从小就进入私塾学习,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一直给他灌输保护文物的知识,这也是他们家的传统,等到他两岁的时候父亲就过继给他一大批祖上流传下来的文物,这对于翁万戈来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事。
另一方面,也正是有这样的家庭环境让他日后成为了一位资深的文物收藏家,对中国文学保护做出了贡献。
躲避战乱前往美国
1938年,翁万戈赴美国普渡大学留学,1940年获机电工程硕士学位。但是毕业之后他并没有从事机电行业,他真正的兴趣在于收藏文物和绘画,电影方面。
在1948年秋天,中国大陆战火纷飞,普通人都吃不饱饭了这些文物字画更没有人再去收藏,但是翁万戈不以为然,他认为翁氏六代收集,守护和传承的藏品,绝对不能在他的手中有任何闪失,这是家族的传承,也是一个翁氏后辈应该有的责任。
于是他就开始把家里的全部家当收藏打包,然后从天津运到上海,再到纽约,总算是把这批文物保留下来。
普通人很难理解翁万戈的执念,毕竟当时的局势异常混乱,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为了一己私利撕毁了《双十协议》,中国又开始了解放战争,就算如此环境翁万戈依旧没能忘记,足以可见他是真的热爱收藏。
来到美国后文物安全了,但是翁万戈还是想扩大这些收藏品的知名度,于是就别别人合作拍摄了一部介绍中国文化的纪录片《中国佛教》。
这个纪录片也很成功,曾在1973年亚特兰大国际电影节获金奖。让更多的西方人了解到了中国文化,增加了中国的影响力,也算是最早的中华文化输出。
当然最多的还是华人比较多,在美的华人都会慕名而来,他们被翁万戈许许多多的珍藏品所吸引,能够在异地他乡看到这些带有浓浓中国文化的文物藏品,实乃幸事。翁万戈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不可否认的是他在美国的的确确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回购被拒捐献给美国
1985年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中国善本书展”的展览,当时新中国已经成立,更多中国历史文物专家也受邀去参加,等到展览结束,中国的更多专家就坐不住了。
因为他们发现翁万戈竟然收藏有已经被认为在战争中烧毁的古书,这些书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至关重要。
于是由中国文物局出面,指派文物专家傅熹年专门前往美国,与翁老进行了长期的沟通,才将这批藏书买回祖国。最终翁万戈将自己珍藏的524册古书全部低价转卖给上海图书馆。
等到文物局想要再次购买他手中的藏品,好让这些流亡海外的中国文物回到祖国时候,翁万戈却以“中国的技术保护不了”为理由拒绝了。中国也无奈作罢,毕竟这是属于他的私人藏品,卖于不卖都要尊重别人的意见。
但是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事却发生了,2018年,翁万戈将183件赠品都捐给了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波士顿博物馆还特意召开发布会感谢。
这让很多中国人看不下去了,祖国回购你拒绝,转头竟然无偿捐献给了美国,甚至还有人给他一顶卖国贼的帽子。
对于这些,翁万戈回应到这是波士顿博物馆应得的,他当初举目无亲来到美国,是波士顿博物馆给了他极大的帮助,才得知把这些藏品完好无损的保存至今,而且捐给美国可以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小结:
对于翁万戈的这种行为我们也没有必要太过于大惊小怪,毕竟每个人都有任何人选择的权利。
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时刻不能忘记自己的故乡,就算是想要宣传中国文化也不必用这种极端的方法,只可惜千年前我们祖先呕心沥血的作品现在还在异国他乡,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回到祖国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