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人活在世,我们都希望自己可以取得很高的社会地位、积累大量的财富、拥有幸福美满的生活。但是即便我们穷尽一生,真的找到了这些,我们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得到满足了吗?
正如同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意义”。也许我们现在可能过着富足的生活。但是这种对于社会没有价值的事情,要不了多少年,就会在历史的洪流当中洗刷殆尽。
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是我们对这个世界所做出来的贡献。提起梵高,你会想到什么?是梵高的《星月夜》,还是梵高的自画像,抑或是梵高的向日葵。第一个出现在你脑海当中的一定不会是梵高生前的财富。而实际上,梵高生前一无所有,穷得叮当响。

说起乔布斯你又会想起什么?是“你想花一辈子的时间卖糖水,还是想要一个改变世界的机会?”还是那颠覆人类对手机认识的iPhone?你也不会想到乔布斯的的个人资产可以位列福布斯排行榜的前两百名。
詹才芳就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建国之后,资历深厚的詹才芳只被授予了中将军衔。很多人都为詹才芳愤愤不平。但是詹才芳说:“我当初革命就不是为了军衔,想起那些年失去了多少战友,他们获得了什么功勋?什么军衔吗?”
走上革命
清代光绪三十三年,也就是1907年的9月12日,詹才芳出生在湖北省黄安县的一户农家当中。正如同毛主席曾经说过的:“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
在当时,封建主义的大山就牢牢地压在了詹才芳一家身上。由于每日辛苦劳作,詹才芳的母亲一直疾病缠身。但是由于家中十分贫困,一直没有钱可以为他的母亲治病。终于,在詹才芳7岁的那年,年仅40多岁的母亲就因病去世了。
母亲的离去,让这个残破的家庭生活变得更加艰难。生活还是要继续,詹才芳一家一直是上顿吃完没下顿。正所谓祸不单行,在詹才芳12岁的时候,由于过于饥饿,詹才芳的父亲和二姐吃野菜充饥。结果不幸的是,野菜有毒,詹才芳的父亲和二姐全部因此丧生。
幸运的是,詹才芳的大姐已经嫁人了,生活也算较为安定。詹才芳就被接到了大姐家中。正如同张海迪曾经说过的“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虽然詹才芳的生活遭遇了种种不幸,但是詹才芳也一直积极乐观地生活着。
在大姐家中,由于大姐和姐夫的悉心关怀,詹才芳受到了很好的照顾,也有了一些时间读书。柏拉图曾经说过:“知识是精神食粮”。通过阅读书籍,詹才芳积累了大量的知识,这也为他之后的道路打好了基础。
年纪越来越大的詹才芳决定到外面的世界当中闯荡闯荡。在詹才芳姐夫的安排下,詹才芳得以认识了董必武先生,并且到当时董必武创办的武汉中学当校工,并且开始接触到了一些进步思想。
也是在这一年,詹才芳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年,詹才芳就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投身农民运动。
之后詹才芳历经了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在战场上,詹才芳有勇有谋,立下了赫赫战功。他曾参与了黄麻起义,率领三十多人的突击队,摧毁了国民党黄安县政府,缴获了大量物资。
1932年,詹才芳也曾指挥30团参加到了苏家埠战役当中。在与其他军队的通力合作下,詹才芳一举歼灭了国民党军队三万多人,取得了红军战斗历史上的特大胜利。在解放战争当中,詹才芳也曾率领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多座县城,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队。
只可惜虽然詹才芳曾经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授衔仪式上,詹才芳也只被授予了中将军衔,比詹才芳提拔上去的很多人都要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与当时的部队改制,詹才芳在军中的职务等客观事实不无关系。但是具体原因,我们也不得而知。
知遇之恩
陈锡联上将就是最开始就是在詹才芳的吸引下才走上革命道路的,并且在之后也受到了詹才芳很大的帮助。陈锡联,1915年1月4日生于湖北红安高桥镇陡山彭家村。虽然陈锡联的家庭条件要比詹才芳的好一些,但是也都是贫苦人家。
詹才芳有一次在躲避日军追捕的时候,躲到了陈锡联家中的米缸当中。马克思曾经说过:“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在面对日军的一再质问,陈锡联的母亲也没有透露出詹才芳的行踪。渐渐地,陈锡联的家中就变成了詹才芳的一个秘密联络点。
晋代傅玄在《太子少傅箴》写到:“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长期受到了红色革命氛围的渲染,很快陈锡联就有了想要参加红军的愿望。但是陈锡联的年龄实在是太小了,詹才芳一直都没有答应他。
直到有一次,陈锡联在给地主家放牛的时候,由于吃坏了肚子躺在地上打滚。但是被地主儿子看见后,就以为陈锡联是在偷懒不干活,就拿起鞭子毒打了陈锡联一顿。
受到了委屈的陈锡联无处哭诉。这个时候陈锡联想到了詹才芳。陈锡联跑了好几公里找到了詹才芳。看到眼前这个苦命的孩子,詹才芳不忍心拒绝,就说等到明年过来接他参军。
1929年的4月份,当选为红军第七军第八大队队长的詹才芳前来兑现自己的诺言,接陈锡联当军。陈锡联从此正式步入了自己的军旅生活。
詹才芳平日里也像对待自己的弟弟一样对待陈锡联。后来在詹才芳的不断帮助和提拔下,陈锡联也在革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后来的授衔仪式上被授予了上将。
爱惜人才
胡瑗曾经说过:“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人才对于一个国家发展、军队治理等各个方面都十分重要。詹才芳深深知道这个道理。在詹才芳的一生当中,他就帮助提拔了诸多有名的将领,并且在各种程度上给予他们帮助。
在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时候,詹才芳看到了几个士兵抬着一个病号,准备抬到别的地方。詹才芳马上制止了他们,并且说:“还这么年轻,看起来体格也不错,不要把他扔在这里,将来病养好了是一个扛机枪的好手,把马尾巴给他,让他拉着吧,看他造化,听天由命!“
这个人后来就成功凭借着顽强的毅力活了下来。他就是上将尤太忠。此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人,都或多或少得到了詹才芳的帮助。詹才芳身边的警卫员王近山,也是在他的帮助下逐渐成为了有名的将领。
正如人们常说的:“吃水不忘挖井人”。在授衔仪式结束之后,三位上将,许世友、陈锡联、洪学智,他们纷纷走到了詹才芳身边,向詹才芳敬礼。看着这一切,詹才芳的眼睛已经全红了。
小结: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容易看出一个人的气节“。生活不可能会一直按照我们的预期进行,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进步。这样,我们才能主宰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让生活来主宰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