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40年,商鞅受命率兵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卯前来抵抗。

两军对垒,商鞅写信对公子卯说:“当年我与公子您交情很好,现在我们成为两军主将,我实在不忍心互相攻杀。我们可以见面互相起誓结盟,畅饮之后罢兵回国,以使秦国、魏国的百姓安心。”
公子卯信以为真,前去赴会。双方盟誓毕,正饮酒时,商鞅突然命甲士冲进来俘虏了公子卯,又乘势攻击魏军,使其大败(商鞅用欺诈手段打败魏国)。
魏惠王闻知败讯,十分惊恐,叹息说:“我真后悔当年不听公叔痤的话杀掉公孙鞅!”只好把河西一带的地盘献给秦国以求和,还把国都从安邑迁到大梁。
两年后,即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其子即位为秦惠文王。秦惠文王的叔父公子虔指使门人诬陷商鞅谋反,派官吏前去捕捉商鞅。
商鞅急忙逃往魏国,魏国人拒不接纳,把他送回到秦国。商鞅因此被秦军斩杀,车裂分尸,全家老小也被杀光。
商鞅之后,张仪也曾以欺诈的手段对付过魏国。
公元前328年,张仪与秦国公子华率军队攻占了魏国蒲阳,之后张仪建议秦惠王将蒲阳归还给魏国,并派公子繇到魏国去作人质,然后,张仪又趁机劝说魏王,你看,秦国对待魏国如此宽厚,魏国可不能不以礼相报。经过张仪一番忽悠,魏国后来果然把上郡十五县和少梁献给秦国,用以答谢秦惠王。
数年后,魏国与韩国结盟,共同对抗秦国。秦惠王大怒,派张仪率军攻占了魏国陕县。但张仪在攻占陕县之后,却把那里的魏国国民全部交还给魏国,以换取魏国对自己的信任。于是,张仪很自然地成为了魏国的国相。
这实际上是秦惠王和张仪的合谋,目的是让张仪去破坏魏国与其他诸国的合纵。因此,张仪在担任魏国国相时,瞧准机会劝说魏王带头臣事秦国,为其他诸侯国树立“好榜样”。
魏惠王虽然不如他的爷爷魏文侯那样雄才大略,但在维护国家利益上多少还是有几分骨气,所以断然拒绝张仪的建议。秦惠王获知张仪游说失败,文的不行便来武的,立刻出兵攻占了魏国曲沃、平周。
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去世,魏襄王继位。
魏国的君王真是九斤老太太——一代不如一代。魏武侯不如魏文侯,魏惠王不如魏武侯,魏襄王又不如魏惠王。魏襄王即位后,张仪再次游说魏襄王退出合纵盟约,臣事秦国。魏襄王欣然答应,宣布魏国退出合纵联盟,请张仪担任中间人与秦国和解。
张仪成功忽悠魏襄王,破解合纵的任务顺利完成,回到秦国,重新出任秦国国相。
总之一句话,就如商议一样,张仪也曾以欺诈手段对付过魏国,而且还不止一次。但有趣的是,魏国人似乎并没有像痛恨商鞅那样痛恨张仪。
秦惠王去世后,秦武王即位。秦武王崇尚武力,很不喜欢如张仪这类靠“耍嘴皮子”的纵横家,所以在他即位之后,秦国的某些臣子就趁机在他面前诬陷张仪。
与此同时,由于张仪之前曾游说楚、韩、赵、齐、燕等国与秦国连横,破坏合纵,齐国的齐湣王十分恼怒,声称哪个国家胆敢收留张仪,齐国就出兵攻打哪个国家。
面对内外交困,张仪也很害怕。为了自保,张仪请求秦武王让他去魏国。
张仪来到魏国,齐国果然出兵攻魏,魏王十分惊恐。张仪安慰魏王说:“大王不要担心!我自有办法让齐国退兵。”
原来,张仪在去魏国的同时,又派自己的手下去楚国,然后通过楚国的使臣告诉齐王说:“张仪离开秦国本来就是与秦王定下的计谋,目的是想让齐、魏两国互相攻击,而秦国乘机夺取三川地方。现在大王您出兵攻打魏国,对内劳民伤财,对外结仇邻国,却使张仪重新获得秦王的信任。”
齐王听罢,果然下令退兵回国。张仪因此又十分安稳地在魏国做了一年的国相,直到去世。
当商鞅和张仪在秦国待不下去时,他们都首先想到了魏国,但魏国人对待商鞅和张仪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对商鞅,魏国人恨之入骨,当商鞅想要进入魏国时,魏国人不仅拒绝了,还把商鞅赶回了秦国,使商鞅最终被秦国五马分尸;而当张仪来到魏国时,魏国人不仅不痛恨张仪,反而还让张仪当了国相。
何以会如此?
这与商鞅和张仪的行事风格有关。商鞅是法家,做事往往不留余地。他欺诈魏国的公子卯,打败魏军,逼迫魏国割地求和,迁都避让,就是如此;而张仪是纵横家,做事往往讲求左右逢源,所以张仪虽然也曾带兵攻占过魏国的城池,但每次占领魏国的城池后,张仪或归还土地,或会归还民众,并没有事情做绝。
俗话说,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商鞅的历史地位,自然是张仪无法比拟的,但商鞅做事太绝,最终落得悲惨下场,在自保上,却是不如张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