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南方泥塑之源:看黄陂泥塑如何文旅融合,走向世界

说到湖北泥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黄陂泥塑,湖北黄陂泡桐镇是湖北的泥塑之乡,也是中国泥塑之乡。黄陂泥塑综合了南方和北方的特性,取材广泛,多取材于现实生活,泥塑线条粗犷中带有细腻,色彩浓烈中带有明快。

作者 华中城市研究院院长冯煜晖

泥塑与宗教活动是分不开的,黄陂泥塑的发展和木兰山的发展息息相关。木兰山道教佛教共处一山,常年香火旺盛。木兰山的宗教活动始于隋,黄陂泥塑也从那个时候开始。随着宗教活动逐渐兴盛,每座寺庙殿宇少不了雕饰的神佛塑像,泥塑作品逐渐增多。木兰山文革前还保留有五百余尊佛像,塑像线条优美,做工精良,全部由黄陂本地人雕刻而成。

南方泥塑之源:看黄陂泥塑如何文旅融合,走向世界

黄陂泥塑的代表作品是汉阳归元寺罗汉堂的五百罗汉。归元寺的 500 罗汉即不是泥塑也不是木雕,而是 “脱胎漆塑工艺”,又称“金身托沙塑像”,它的特点是体制轻,抗潮湿,防虫蛀,经久不变。

20世纪70年代初,在专业美术工作者的辅导下,湖北省黄陂县(今武汉市黄陂区)开始出现农民泥塑创作活动。枹桐公社党委运用泥塑对群众进行阶级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县委总结、推广了枹桐的经验,使农民泥塑活动迅速在全县普及开来。湖北省委及时肯定了黄陂的经验,群众性的农民泥塑活动从此蓬勃兴起。

1973年,黄陂县文化馆举办了首批农民泥塑训练班; 1974年春,黄陂县枹桐公社率先制作出“泥塑担”进行“批林批孔”宣传,之后李集、长堰、研子、姚集、六指等公社也相继出现了“泥塑担”、“泥塑篮”、“泥塑陈列室”等多种展览形式。

南方泥塑之源:看黄陂泥塑如何文旅融合,走向世界

这一时期,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湖北艺术专科学校等高校教师及湖北省文艺创作室美工队的工作者纷纷到黄陂参观农民泥塑,并给予了专业指导,提升了业余作者的创作实践。一年间,这支农民泥塑创作队伍便由黄陂发展到汉阳、安陆、孝感、云梦、应山等县。

黄陂出现的农民泥塑创作活动,不仅带动了周边县、市的积极参与,也在全国范围引起了较大的反响。1974年,湖北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新闻纪录片《泥塑担》;1975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29号《新闻简报》包括有短片《农民泥塑》、1976年其拍摄的纪录片《新生事物赞》中亦有对黄陂泥塑的介绍。这里的电视中为您展示的就是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短片。

南方泥塑之源:看黄陂泥塑如何文旅融合,走向世界

1976年年初,中央文革派占布拉、洪克珉到黄陂,计划将湖北黄陂农民泥塑和四川重庆工人雕塑放在一起,到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型展览。湖北省文化局在湖北省美工队做动员,全力筹备进京汇报展,并派出湖北省博物馆雕塑人员王元柳,邀请湖北艺术学院雕塑系的老师,赴县文化馆参与创作。因参展的泥塑作品要全部翻成石膏,又请四川美术学院派来五位翻制师傅,与湖北省的翻制师傅高崇岳等人一起进行翻制,并培训学员。

8月,《湖北日报》于24日刊出专版,发表黄陂县委报道组《农民泥塑谱新篇》一文,以及泥塑作品6件:陈世武等《毛主席挥手我前进》、蓝昌杰《战歌嘹亮》、黄陂县泥塑学习班《痛歼还乡团-一决不许“还乡团”卷土重来组塑之一》、项金国《书记的办公室》、彭发生《全家上阵》、陈德新《银线连北京》。

该年,湖北艺术专科学校出资、借李集中学校舍,办了一个“社去社来”班,除黄陂县之外,还有武汉市木雕、玉雕厂以及外县的学员。该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纪录片《新生事物赞》,其中有对黄陂泥塑的介绍。

南方泥塑之源:看黄陂泥塑如何文旅融合,走向世界

1977年10月至11月,“四川省重庆市工人雕塑·湖北省黄陂县农民泥塑展览”在武汉展览馆展出,后赴成都展出了两个月。在汉展览期间,《长江日报》、《湖北日报》相继刊发展览专版。

11月,《美术》第6期刊登“重庆工人雕塑·黄陂农民泥塑联展在武汉开幕”简讯一则及韩致中(湖北省文艺创作室美工队)、程征(该刊记者):《黄陂农民泥塑的故事》一文。

1978年8月,“四川省重庆市工人雕塑·湖北省黄陂县农民泥塑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120件作品参展,湖北、四川各60件。

1985 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再次来到黄陂,拍摄了《中国黄陂泥塑》大型纪录片。一时间黄陂泥塑全国皆知,声名鹊起。

1993 年,国家决定选出一批优秀的企业,作为全国旅游商品的定点生产企业。湖北省仅 2 家企业被选中,武汉市黄陂泥塑工艺厂就是其中之一。

黄陂泥塑作为传统品牌、特色产业,对黄陂乃至湖北的旅游业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走在江汉路步行街上,雕塑《热干面》、《纳凉》、《卖水》、《测视力》等这些反映老武汉居民的生活雕塑,引来外国友人和前来购物的的人争相合影留恋。在离武汉港不远处的外滩、江滩一期、江滩二期、江滩三期分布着各式各样由黄陂雕塑艺人制作的雕塑作品。

木兰云雾山风景区所在地黄陂李家集街道是著名的“泥塑之乡”,闻名于世的归元寺五百罗汉,便是出自这里的艺人之手。多年来,“黄陂泥塑”传承人王启新不断地研发和创新,还投资创建了“泥人王村‘泥塑艺术馆’”、“泥人王村‘泥塑体验馆’”、“泥人王村‘泥塑观赏园’”等艺术文化建筑群。为了传承、保护、振兴和发展“黄陂泥塑”文化,让“黄陂泥塑”走向全国,走出国门,风景区每年的10月均要组织“‘黄陂泥塑’文化风情节”。

节日期间,游客们不仅可以零距离地观赏泥塑艺术家的现场创作,还可以报名参加业余组和兴趣组的泥塑有奖比赛。此外,对于渴望学习泥塑艺术(包括希望亲自动手)的游客,还可以在泥塑家们的指导之下,学习泥土除杂、木棒捣炼、搭内骨架……尤其是“泥人王村‘泥塑体验馆’”,这里特别适合于大、中、小学生们前来开展课外素质教育。在“‘黄陂泥塑’文化风情节”里,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泥塑认识事物,培养健康的个性、情趣和品质,丰富其艺术想象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