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栅栏的魅力老字号》丨 京城第一帽店:马聚源

作者:人文之光网

“马聚源”是以售帽为主的店铺,坐落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街8号,是一家久负盛名的中华老字号。

《大栅栏的魅力老字号》丨 京城第一帽店:马聚源

“马聚源”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创办人为直隶马桥人马聚源。清嘉庆十二年,马聚源进京,在崇文门外花市附近的一家小成衣铺做学徒,后开设马记帽摊,一面自制帽子,供应打磨厂、花市一带的客店,一面给帽店做加工,夜以继日地苦干。由于马聚源为人踏实肯干,待客热情周到,马记帽摊很快就出了名,前来定制帽子的客人日益增多。

马聚源帽店真正成名,则是缘于一次为朝廷大臣定制官帽。清政府一个姓张的大官在马聚源帽店买了一顶帽子,发现其做工精细,用料真实。经这个张姓官员的介绍,马聚源帽店应承下了为清政府做缨帽的生意。从此,马聚源帽店从一个普通的小帽店发展成为清政府做缨帽、专为贵族官僚服务的“官帽店”了。

清嘉庆二十二年,马聚源在前门外鲜鱼口中间路南开办了马聚源帽店,主要经营宫廷所需缨帽和富人戴的高级帽子。 “马聚源”所生产的帽子,因用料讲究、做工精细、货真价实、品种齐全、花色繁多而著称于世。此外,店内服务周到, “马聚源”的帽子很快就成了品牌商品。

《大栅栏的魅力老字号》丨 京城第一帽店:马聚源

马聚源故去后,其家人无人经商。张大人安抚下原来的店伙,由李建全当掌柜,沿用马聚源的名号。李建全扩大店铺面积,并借着张大人的关系,使“马聚源”进入其全盛时期。

清末时,马聚源帽店被誉为北京帽业之首,很多人都以能戴一顶“马聚源”的帽子为荣。清代官宦们用的顶戴花翎的“红缨帽”,始于明太祖朱元璋的“瓜皮小帽”,一直到后来风靡一时的“四块瓦御寒帽”,气质不凡的“皮礼帽”,现代舞台上用的“舞蹈帽”,都是“马聚源”过去和现在的畅销产品。北京城曾流传着一个顺口溜:“头戴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足见“马聚源”的帽子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了。

马聚源帽店之所以驰名北京四九城,被誉为帽业之首,其主要原因还是制作的帽子选料真实,用新料、好料,制作工艺精细、认真。马聚源帽店主要商品是当时政要商绅戴的瓜皮帽。缨子使用藏牦牛尾,用藏红花做颜色着色,绸缎则选用南京源兴缎庄最高档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马聚源帽店于1958年由鲜鱼口迁至大栅栏街,后并入东升鞋帽店,改为以经营少数民族帽为主。

《大栅栏的魅力老字号》丨 京城第一帽店:马聚源

1986年,“马聚源”恢复老字号,成为北京第一家少数民族帽店。其主要品种有各式男女便帽、皮帽、棉帽、童帽及汉、满、回、苗、蒙、藏、瑶等各式民族帽、舞蹈帽80余种。西藏第十世班禅大师生前所戴的珍贵皮帽和欧美一些国家领导人用的帽子,都曾在“马聚源”定做。

改革开放后,“马聚源”不仅恢复了老字号的名称,也恢复了传统的特色和技艺,继续秉承所生产的帽子选料精良、自料加工,道道工序环环相扣,严格把关。在品种和式样上不断创新,既生产各种高档皮帽,也生产各式大众和少数民族用帽,以满足各族人民不同阶层的需求。

如今的“马聚源”,正凭借着百年信誉,不断注入现代化设备及企业管理思路,让这个百年老店永放光辉!

(来源:北京社会科学普及丛书《大栅栏的魅力老字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