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唐诗共赏(九)

作者:残殇羁旅

杂诗•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译文:

你刚刚从我的家乡来,一定知道一些家乡的事。

请问来时,我家窗前,那一株腊梅是否已开?

赏析:

游子客居异乡,偶遇故乡来人,有多少可问之事啊!却只问了家园窗前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真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因为一些细琐的生活小事或某一特殊的景物,最能引发思乡的感情。以家常絮语向来人询问寒梅,问的是近况,更可见他对故乡以往的每一处细微变化都在密切留意,了然于怀。诗人以白描记言的手法,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寓巧于朴,简洁而形象地刻画了主人公思乡的感情,亲切有味。

唐诗共赏(九)

相思•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红豆生长在南国,春天来啦,长出了几个新枝?

希望你多多采摘佩戴它,这小小的红豆,最是惹人相思。

红豆,又叫相思子,产于岭南。相传古代有一位男子出征死于边关,妻子思念他,在树下哭泣,落泪染树结出了殷红的豆子,故称此树为相思树。“南国”既是红豆的产地,又是朋友的所在地,于是首句因物起兴,将生于南国的红豆与旅居南方的所思对象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语句虽单纯,却富于想象空间。接着以设问寄语,承接自然,口吻亲切。

作者在诗末还不忘叮咛友人多采撷红豆,因为“此物最相思”,言在此而意在彼,瞩人相思,其背后寄寓着自身深深的相思之意。末句以“相思”点题,一方面与首句中的“红豆”相互呼应,另一方面又起到了一语双关的妙用:既切“相思”之名,又合“相思”之情,可谓是妙笔生花,婉曲动人。此诗语浅情深,短短四句之中,一叙一问一叮咛,简单明快,又含蓄蕴藉,将一腔柔情,尽情灌注于红豆之中。

唐诗共赏(九)

少年行•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新丰出产的美酒一斗价值十千钱,咸阳城中的游侠多是少年。

他们意气相投,一见如故,便相邀去酒楼畅饮,马儿就栓在酒楼旁高高的垂柳树上。

这是一首描写少年游侠日常生活的诗。一、二句将“新丰美酒”与“咸阳游侠”对举,让二者形成了“快马须健儿,健儿须快马”那样密不可分,相得益彰的关系,一张一弛之间,轻爽流利。第三句将酒与游侠连接起来。对于普通人来说,萍水相逢即是过客;而对于少年游侠们来说,相逢片刻也可以是一见如故,还要为对方干上一杯。但是末句并未承接前文详细书写宴饮场景,只是写到酒楼前就戛然而止。写“马”是为了映衬少年侠士的豪迈英武。“高楼”与“垂柳”相映成趣,华美、喧闹而不失飘逸,描绘出一种富于浪漫气息的生活情调,以此突出少侠的精神风貌。此处运用了虚处传神的艺术手法,因为侧面虚写比正面实写所涵盖的内容要更加丰富、饱满。

全诗短短二十八个字,便将游侠的形象跃然纸上,这全赖诗人的选材和用笔。诗人选取的是游侠们生活中的一个场景---高楼纵饮,既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弥漫着浓厚的浪漫色彩,寓真实于理想化之中,丝毫不给人以虚假之感。作者用笔精妙,全诗不事雕饰,只需寥寥数笔,便将游侠的身姿、神态勾勒了出来。

唐诗共赏(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独自漂泊在异地做客,每到佳节时分,都会倍加思念亲人。

兄弟们在登高祈福,大家头插茱萸,只是少了我一人。

王维原籍太原祁州人,在华山以东,故称山东。诗题下原注:“时年十七”,是在长安时所作。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二九相重,称为“重九”;九为阳数,故又称“重阳”。重阳节始于战国时期,唐朝时期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一直沿袭至今。唐朝时期在重阳节时,一般要做四件事:一是吃糕,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的意思;二是饮菊花酒,赏菊花;三是把茱萸插在头上或者佩戴在身上;四是登高,一般选择附近的名山或者高塔。

诗一开头便以寻常语气写出思亲之切,诗人对故乡亲人的强烈思念,对自身孤独处境的感受,全部都凝聚在一个“独”字里。两个“异”字连用,表明此地并非故土,亦无故人,显得倍加凄凉孤苦。佳节,本是阖家团圆的好日子,一个“倍”字,突出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怀念亲人,到了佳节之时,思念之情更加强烈。三、四句纯粹是想象之语:兄弟们重阳节登高处,唯独少了自己一人。这里不说我忆兄弟,却说“遍插茱萸少一人”,更是加重了凄凉之感。全诗语言浅显朴素,犹如喃喃自语,情意表达层层推进,却没有一个字可以删改移动,可谓是妙到毫巅。

唐诗共赏(九)

渭城曲•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清晨,渭城下了一场细雨,打湿了路面的灰尘,客房前,柳树青青格外清新。

老朋友啊,请再喝一杯吧!等到西出阳关,就再也见不到故人了。

诗的一、二句写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与氛围:渭城送别,清晨的细雨湿润了轻扬的灰尘,客房外的杨柳在细雨的清洗下分外清新,一幅素朴清雅的诗情画意。客房,总是与羁旅者相伴;古时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谐音“留”,已经暗喻离别之意。二者总是呈现出一种黯淡的情调,此刻却因一场晨雨呈现出清新明朗的风貌---清朗的天空、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房、翠绿的杨柳,虽然是极为平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却清新如画,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没有一般送别场景的黯淡和沉重,反而带着几分轻快之意。后两句离情迸发,一杯别酒,盛满了对朋友的无限深情,“更尽”二字,传神地写出了送别友人时惜别、劝慰、请君珍重等意,自然而然的接出末句。

阳关和玉门关都是西出敦煌通往西域的门户,一个在南,一个在北。阳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县西南七十公里外的阳关镇境内,在玉门关之南,故曰“阳关”。自汉至唐,阳关一直是丝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元二要到安西都护府去,阳关乃是必经之路,故而诗中有“西出阳关无故人”之句。阳关本已经够远了,而安西更在阳关之外,光是想象,其苍茫无垠已经令人怅惘,而“无故人”更是可见此别的难以为情,一段离情自是萦绕心头,依依徘徊、不忍离去。

唐诗共赏(九)

清平调词三首(其一)•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云一样绚烂的衣裳,花儿一样的姿容,春风轻拂栏杆,露珠闪动,花色更显娇艳。

贵妃国色天香,若不是在那群玉山遇见,一定在月下瑶台才能相逢。

天宝三年,唐玄宗、杨贵妃赏牡丹于兴庆宫沉香亭,著名乐师李龟年在旁歌唱旧曲。玄宗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辞为?”遂召李白作《清平调》三章。李白时任供奉翰林,宿醉未解而援笔立成。梨园乐工抚丝竹以调之,李龟年歌之,玄宗倚笛伴之,为一时之盛事。

这首诗借眼前的牡丹来隐喻当时的第一美人,衣裳好似云霞,容颜好似美丽的牡丹,春风吹拂着她,露珠滋润着她;后更以群玉山、琼瑶仙境来烘托出她的尊荣华贵。浪漫主义的诗人想象奇特,极写牡丹的临风承露、风姿摇曳,来隐喻贵妃之风姿绰约、芳华绝代,写花即是写人,花与人融为一体。诗人奉旨填词亦是超拔卓绝,不同凡响。

唐诗共赏(九)

清平调词三首(其二)•李白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贵妃犹如一只红艳牡丹,露珠都凝染幽香,恩爱无限让巫山神女也悲伤断肠。

请问汉宫之中有谁能和她相比?就连可爱的赵飞燕恐怕还得倚仗新妆。

此诗承接第一首,一气相生。首句写红牡丹受雨露沐浴更加芳香,亦是暗喻杨贵妃受君王宠幸。后三句连用神、人两个典故,“巫山云雨”之典故是言昔日楚王梦游,与巫山神女相会之事,终究属于虚妄,如何能与当今君王与贵妃携手赏花相比,以此衬托出杨贵妃沐君王之幸;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堪称绝代美人,犹自倚仗着新妆方能“得似”,衬托出杨贵妃的国色天香。

诗人没有直接实咏杨贵妃的容貌,而是用抑扬法,抑神女与赵飞燕,又用反问句式,更加衬托出杨贵妃的花容月貌以及沉鱼落雁。语语浓艳,字字流葩,使人如觉春风满纸,神往想象杨贵妃之美。

唐诗共赏(九)

清平调词三首(其三)•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牡丹与美人两相辉映同样娇艳,君王常常带着微笑欣赏。

她娇艳柔媚犹如春风,能够消除无限怨恨,而此刻正在沉香亭北斜倚栏杆。

牡丹为名贵花种,贵妃为倾国佳人,两美交相辉映,故而常得君王含笑细细欣赏。牡丹、美人风姿动人,纵然有无限愁恨,一见之下都随春风消散了。天宝二十五年,玄宗隆宠的武惠妃病卒,玄宗常常为此郁郁寡欢,今初得杨贵妃而对名花,无限愁恨都为之消散了。末句点明地点,君王、妃子在沉香亭北双双倚栏赏花。

花在栏外,人倚栏杆,多么优雅风流。这首诗实赋沉香亭赏花之事,辞藻颇为华丽,写出了一片旖旎风情,而含思言外,留有无限想象的空间。这三首诗当时就深为唐玄宗所赞赏,为贵妃所喜爱,更为后世所传诵。

唐诗共赏(九)

古朗月行•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叫作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境,飞在夜空的青云间。

月上仙人垂着两只脚,桂树长的何等圆。

白兔把药捣好了,问是给谁吃的呢?

蟾蜍啃食了月亮,皎洁的明月因此晦暗不明。

昔日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从此变得清明、安宁。

现在月亮已经沦没迷惑,没有什么可看的了,不如远远地走开吧!

但是心怀忧虑又怎么忍心这样做?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这是一首乐府诗,沿用鲍照《朗月行》旧题,但是李白翻出了新意,传达了忧国忧民之思。唐玄宗晚年,独宠杨贵妃,奸臣宦官当道,朝纲败坏。李白作此诗以讽刺这种状况。

在一个晴朗的夜里,诗人独自欣赏着头顶的明月。看见月亮由圆而蚀,诗人的感情也由昂扬变得惆怅、悲伤。此诗通篇作隐语,以蟾蜍蚀月来隐射现实,展现了诗人超凡的写作技巧及奇幻的想象力,更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唐诗共赏(九)

蜀道难•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拊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涂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哎呀呀,多么高耸险峻啊!蜀道难于攀登,堪比登上青天!

传说,蚕丛和鱼凫建立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是很邈远。自那时至今,总共有四万八千年,还不能与中原沟通往来。

西边太白山,有飞鸟才能通过的小道,从那儿可以跨越峨眉山巅。大地崩裂,高山垮塌,压死五壮士,才筑起天梯石栈,使秦、蜀相连。

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回旋曲折的大川。黄鹤能高飞,尚且过不去,猿猴想要翻越,也愁于攀缘。

青泥岭,多么曲折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要转九道弯。能摸到天上星辰,人们仰头屏住呼吸,以手抚胸,惊恐得坐在地上感叹。

我问你,云游西方,何时才能回?路途艰险,山岩陡峭,难以攀登。只见悲鸟在古木上哀鸣,雄鸟前飞,雌鸟跟随,盘旋林间。

又听到子规在月夜悲啼,哀愁啊,在这荒荡的空山。蜀道难于攀登,堪比登上青天!使人听了,脸色遽变。

连绵的山峰,距离青天不足一尺;枯松倒挂山岩,倚贴绝壁。流水湍急,瀑布飞泻,争相喧哗;山石相击,漩涡转动,如同万壑雷鸣。

蜀道的艰险就像这样,感叹远道之人,为什么还要过来。大小剑山的剑阁,高峻险要,一个人把守,纵使千军万马,也难攻开。

假如守关之人,不是皇家近亲,在这割据造反,难免会变成豺狼。白天要躲避猛虎,晚上还要防范长蛇。他们磨砺长牙,吸尽人血,杀害百姓,多如乱麻。

锦官城虽然是个快乐的地方,但是还不如早早回家。蜀道难于攀登,堪比登上青天!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长叹。

蜀地被群山环绕,古时交通不便,道路难以行走。古代川北三条蜀道:金牛道、阴平道、米仓道,最重要的金牛道就是剑门蜀道。剑门蜀道在唐代北起京师长安,南至益州锦城,是中原通往西南的咽喉要道,而剑门处于蜀道中心,地形易守难攻,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军姜维仅以三万人马,阻魏国邓艾十万大军于关外。李白这首《蜀道难》,把蜀道之艰难描绘的淋漓尽致。

《蜀道难》本是乐府古题,李白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峥嵘、险峻、突兀、崎岖的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从中透露出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据记载,李白从蜀到长安,与前辈诗人贺知章相遇,以《蜀道难》示之。贺知章读罢“称叹数四”,认为此诗非凡人所能作,称李白为“谪仙”。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