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代士兵军服上标有“兵”字和“勇”字,二者有什么区别?

我们知道,古代的等级制度是很严格的,不同身份的人在方方面面都有不同,而将人与人的身份区别开来的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衣服,历朝历代的服装都体现着等级制度,不同的颜色、图案与规格,所呈现出来的身份是很不相同的。

清代士兵军服上标有“兵”字和“勇”字,二者有什么区别?

就比如唐朝贞观年间就规定了什么品级的官员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其中三品以上官员穿紫服,往下还有红服、绿服、青服。再比如图案,明朝时期,一品文官仙鹤补服,而一品武官绣的则是麒麟。不同的职位对应着不同的飞禽走兽,我们口中常说的衣冠禽兽便出自这里,这些都从侧面说明了我国古代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

不仅是朝廷官员,士兵所穿的服饰也是有区别的,官员的服饰图案以飞禽走兽区分,官兵的身份则由字来加以区分。清朝时期带字的士兵服饰有很多,比如“兵”、“勇”、“卒”、“衙”等,不同的字代表的身份不同,所受的待遇也不同,这里就简单说一下其中的“兵”和“勇”。

所谓“兵”即指国家常备武装力量,作为清朝的主要战斗力量,是正式的,有编制的;而“勇”作为国家的不常备武装力量,它主要是在战争来临之际,国家尚缺武力之时,从民间召集来的勇士所组成临时军队,战争结束,他们就地解散,该回家种地回家种地,该回家吃饭回家吃饭。简单来说,“兵”为正统嫡系军队,“勇”为临时军队,就是临时工。

清代士兵军服上标有“兵”字和“勇”字,二者有什么区别?

清初是没有“勇”的,或者说即便有也是数量很小的,当时的军队主要分为八旗兵和汉兵之分,八旗兵大部分由满族和蒙古族人构成,汉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也占有少量的比重,八旗兵算是属于清朝嫡系军队。当年仅靠10万余人,便为清朝扫灭平原,统一政权。

满清入关以后,各种反清复明的势力依旧存在,对于满清政权有一定的威胁。这时候,扩建军队无疑是最迫切的事情。而汉兵是军队扩充的不二人选。这一部分扩建出来的汉兵,军旗是绿颜色的,所有也就被称为绿营兵。

八旗兵和绿营兵仅在服装上就有不同,八旗军披甲,不穿号衣,因此不会出现“兵”字,那么出现“兵”字的无疑是绿营兵了。这两支军队都是清代正规武装军队,然而由于八旗兵才是正正经经的清朝嫡系军队,相对于汉兵来说,其地位更高,享受的待遇也优厚,但无论是八旗兵还是绿营兵,其后代都是可以世袭的,并且接受朝廷的粮饷。

清代士兵军服上标有“兵”字和“勇”字,二者有什么区别?

当年的八旗兵也是相当厉害的,尤其是其中的满人士兵,他们毕竟也是游牧民族出身,民风剽悍,善骑射,战场上很是强悍,但是自清军入关之后,到了中原之地,优渥的生活条件渐渐滋生了享乐的因子,战斗力明显下降,而奢靡享受的生活渐渐消磨了他们的意志。这些八旗兵因为数量庞大逐渐成为国家的负担,打仗不行,花钱好手,等到有战事出现的时候,他们已经不再是过去的模样。

乾隆时期,派八旗兵歼灭起义的白莲教,八旗兵对于反叛者毫无抵抗之力,这足以说明他们平日贪图享乐,间接导致武艺荒废。清朝只得再去派汉兵解围,此时汉兵成为战场上的主力军。但荣誉给他们带来的好生活,也让他们步入了八旗军的后路。

到了太平天国时期,汉兵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军队懒散,身体素质低下,战斗力大大降低,作战也十分不顺,往战场上一拉,完全不是那回事,于是临时招募乡勇成为皇帝们的一个重大选择。

清代士兵军服上标有“兵”字和“勇”字,二者有什么区别?

实际上在清军入关之后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战场上就已经出现了临时招募的乡勇,他们因为是临时的,又是专门招募的壮汉,能在战场上发挥巨大的作用,而且因为是临时工,国家不必为此花费大量的钱财来养着。

乡勇在战争中表现突出,因其与民兵性质相仿,故称其为“勇”。当国泰民安,无战乱之扰时,这群人便是普通老百姓,但每当有冲锋杀敌之战事时,他们便冲在前线,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被招募,但是到最后都是为了国家的安宁、老百姓的安稳,也算是舍小家为大家,这种无私无畏的精神,值得我们赞颂!为了与正规军相区别,朝廷在他们的衣服上印上“勇”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