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代科举考试难度有多高?这些高龄考生告诉你辛酸史

我国古代对于读书人限制很多,尤其是在科考的时候,首先女子不能参加科考,不然祝英台也不用女扮男装了,还有入了奴籍的人不能参加科考,他们的孩子也不可以,这就从根本上斩断了为奴为婢者翻身的可能。

这样的制度听起来很苛刻,因为它是为了封建统治者服务的,不过也有好的地方,那就是科举对于参加者的年龄没有限制。无论你多少岁,只要有答题的能力,都能去参加科举,在清朝时候,高龄及第还被视为一件荣耀的事情。

古代科举考试难度有多高?这些高龄考生告诉你辛酸史

不过古时候科举本来就艰难,很多年轻人都屡试不中,记忆力退化了的老年人就更难考出成绩,但经过多个朝代的累积,还是有不少老年人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说中唐时期的的尹枢、尹极兄弟,他们两个人年少时屡试不中,直到年逾古稀才成功考中状元。而晚唐时期出现过“五老榜”,同一科被录取的五位考生都是老年人,这些事例极大地鼓励了全国各地的老龄考生。

古代科举考试难度有多高?这些高龄考生告诉你辛酸史

刘廷玑的《在园杂志》卷一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河北一位老秀才屡试不中,之后便心灰意冷,再也不去参加考试了。后来他的儿子同样考上秀才,为了去参加科举考试就把家里的田产卖了,老马发现后十分生气,以为儿子是要钱去还赌债,等追上儿子才发现儿子是要去考试。

同行的人劝老马,既然都走这么远了就一起去参加考试吧,这一次的主考官对老秀才很同情,老马被劝着去参加了考试,之后和自己的儿子一起入榜。父子二人十分高兴,便宴请朋友庆祝,席上有人故意问老马,如果他和儿子只有一人能高中,他心中希望是谁。老马沉思许久后说道,我的儿子还小,话中的意思就是说希望高中的是自己,同席的人都哄堂大笑。

古代科举考试难度有多高?这些高龄考生告诉你辛酸史

这个事例足以说明科举在古人心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古代的高龄考生来说,考取功名是至死难忘的大事。昭裢《啸亭杂录》卷九中列举了不少老年进土及第者,康熙时期的探花姜宸英考试时已经七十岁了,状元王式丹也已经五十九岁,年轻一些的宫鸿历、何世瑾胡煦等人也都五十八岁了。乾隆朝最出名的老龄考生刘起振八十岁,沈德潜六十七岁,这些人大部分都去了翰林院就职,朝廷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年龄而轻慢。

姜宸英是康熙三十六年的探花,他十分擅长古文,即便年少时屡试不中也没有放弃做学问,著有《明史.刑法志》。康熙很早就听说过这个人,也仰慕于他的才名,殿试之前康熙就问此次科考的前十里面有没有一个姓姜的人,主考官便找出了姜宸英的试卷给皇帝过目,康熙看了之后十分欣赏,便做主将他的名词提到了一甲第三。之后他顺利进入翰林院,自此飞黄腾达,他的传奇际遇也一直在民间流传。

古代科举考试难度有多高?这些高龄考生告诉你辛酸史

沈德潜的高中也很有传奇色彩,他擅长写诗,是清代著名诗人,编有《古诗源》、《唐诗别裁》等传世选本。因为在诗词方面的造诣很高,所以他的名字早就传遍天下,弟子也很多,但偏偏他在科举一途上没有运气,考了很多次都不中,钱陈群为沈德潜所作的《神道碑》中写道:“历岁、科试凡三十余次,乡试十有七次”。

古代科举考试难度有多高?这些高龄考生告诉你辛酸史

隆四年他终于考中了进士,排名为二甲第八名。殿试上乾隆亲自点名要见他,还称赞了他的诗文,在进入翰林院之后他常常陪伴于乾隆左右,还帮乾隆写御制诗。在乾隆的提携之下,他从编修一路做到内阁学士,之后更成为了礼部侍郎,最后他辞官回家了乾隆下江南的时候还经常接见他。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