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史上最后一位丞相,因一场车祸被处决,3万多人受其牵连被杀

文/格瓦拉同志

中国史上最后一位丞相胡惟庸,是元末濠州定远人,跟明朝开国元勋李善长是同乡,并在他的推荐下,得以进入朱元璋的幕府。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胡惟庸正式加入朱元璋的阵营,从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这类小官做起,由于精明干练、善于迎谐主意,仅用了12年时间便晋升为西吴的太常卿(明朝建立前,朱元璋自称吴王,史称西吴)。

中国史上最后一位丞相,因一场车祸被处决,3万多人受其牵连被杀

明朝建立后,胡惟庸的权位得到进一步提升,仅用了6年时间,便取代徐达担任右丞相,4年后又晋升为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胡惟庸很晚才加入朱元璋的阵营,在创建明朝的过程中似乎也没有立下耀眼的功绩,而他之所以能一再被超拔,最终当上丞相,缘于朱元璋认为他资历浅、易控制,远比那些功臣宿将让他放心。

胡惟庸拜相之初,朱元璋对他很是宠信,除军国重事外,其他政务均交由他全权处理。而胡惟庸感激于朱元璋的器重,也自觉勤奋进取,由此深得后者欢心。但随着权势和地位的攀升,胡惟庸开始膨胀起来,不仅侵夺了右丞相汪广洋的职权,而且擅自处置生杀赏罚大事,再不肯对皇帝事事汇报、请示意见。

中国史上最后一位丞相,因一场车祸被处决,3万多人受其牵连被杀

不仅如此,胡惟庸还利用职务之便,将弹劾自己的奏章全部扣押,以防止朱元璋看到不利于自己的言论。由于胡惟庸位极人臣、一手遮天,热衷功名之徒,以及失去职位的功臣武将,便竞相巴结、讨好他,以求得到高官厚禄。正因如此,胡惟庸得到大量的金帛、名马、玩好等物,价值难以估量,一时间富拟王侯。

对于胡惟庸专权跋扈、培植党羽的行为,忠直的大臣们看在眼里、忧上心头,为此,魏国公徐达、诚意伯刘基等人纷纷向朱元璋揭发胡惟庸,希望皇帝能约束他,以免酿成不可收拾的局面。然而对于徐达、刘基的谏言,朱元璋却沉默以对,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受此鼓舞,胡惟庸便大肆诬陷揭发他的大臣,甚至还命人暗中毒死了刘基。

中国史上最后一位丞相,因一场车祸被处决,3万多人受其牵连被杀

然而胡惟庸跟朱元璋相处多年,深知此君是个雄猜阴刻的主儿,他之所以迟迟不肯收拾自己,必然是在布设一张“大网”,准备将他及党羽一网打尽。考虑至此,胡惟庸便勾结屡受朱元璋斥责的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令他们在外面召集兵马,准备共图大事。与此同时,胡惟庸命人出海招引倭寇,并派密使联络北元,请求两方出兵做外应。

就在胡惟庸及其党羽秘密筹划这些事情时,一个突发事件打乱了他谋反的节奏。原来就在此时,胡惟庸之子乘车经过闹市时,因为马匹受惊而坠死于车下,胡惟庸哀痛暴怒之余,竟将驾车的人杀死。朱元璋闻讯后,一改昔日对胡惟庸的纵容态度,坚持要求他以命抵命。看着态度决绝的朱元璋,胡惟庸知道“摊牌”的时刻已经到了。

中国史上最后一位丞相,因一场车祸被处决,3万多人受其牵连被杀

为了保住性命,胡惟庸便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人图谋起事,并密告依附于他的武将和各地长官,要求他们及时响应。然而胡惟庸的阴谋尚未得以实施,因害怕事败后被灭族的涂节,便上书告变,由此导致政变计划破产。朱元璋闻讯后暴怒,下令捕杀胡惟庸、陈宁和涂节等人,时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

惟庸惧,乃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谋起事,阴告四方及武臣从己者...明年正月,涂节遂上变,告惟庸...帝大怒,下廷臣更讯,词连宁、节...乃诛惟庸、宁并及节。见《明史·卷三百十八》。

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下诏废除中书省,并且规定此后不得再设立丞相职务,臣下敢有奏请复设此职者,当处以灭族的重刑。就此,从秦朝开始持续千余年的丞相制度,就此被彻底废除,皇帝一身兼任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角色,权力得到空前提高。

胡惟庸被杀时,所牵连的党羽并不多,直到十年后,朱元璋才借题发挥,将包括李善长、费聚、陆仲亨等人在内的功臣宿将,以“逆党”的名义处死、灭族,人数多达3万余人。此后数年间,“胡惟庸案”株连蔓引,又导致大批文武官员被杀(“帝发怒,肃清逆党,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株连蔓引,迄数年未靖云。”引文同上)。

中国史上最后一位丞相,因一场车祸被处决,3万多人受其牵连被杀

纵观“胡惟庸案”的前因后果,其中的疑点与不合常理之处非常多,以至于后世很多史学家认为,胡惟庸其实并没有谋反的心思与举动(明史专家吴晗在《胡惟庸党案考》,便坚持认为“胡惟庸案”是彻头彻尾的冤案)。他之所以被杀,究其原因在于君权与相权之争,是朱元璋通过捏造谋反案诛杀胡惟庸,来结束长达两千余年的丞相制度。从胡惟庸被杀后的政局来看,此说未尝没有道理。

史料来源:《明史》、《明太祖实录》、《胡惟庸党案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