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崇祯是大明王朝最后一个帝王,虽然明朝亡于他手,但他并不是那么昏庸无道的。相反的是他极为勤政,也没有吃或用各种奢侈的东西,非常简朴。可是因为当时的明朝已经满目疮痍,在明末更是各种天灾人祸频频发生。加上各地农民起义与关外的重重威胁,他就更加孤立无援了。朱棣给他留下的方法在现在看来是非常好的,但可惜崇祯没有用。

因为崇祯没想起来这个方法,后来就有人说他软弱无能,也有说他肯与国共生死也是非常硬气的。当我们讲朱棣的时候他其实是非常有眼光的,他从一开始就知道明朝不可能一直存在下去,所以他给自己留了后路。万分遗憾的就是朱由检到最后关头也没有想起来。那么他留下的这个后路究竟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朱棣称帝的时候觉得北京是北方非常重要的一个地方,南京虽然与他差不了多少,但是北京相比较而言更重要一点。所以朱棣选择将国都迁到北京,但是南京又不想放弃,所以南京就是朱棣给后代留下的退路。到北京以后,他并没有不管南京,而是继续保留原有的行政机构与单位。之所以没有废除南京的各种制度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就是防止篡位,另外就是加强对起义的关注与限制,这就是他给自己留的后路。如果有一天北京实在守不住了,那自己还是可以退居南京地区,这样南京还能成为除北京以外的又一个选择。可惜的是后面的几任皇帝都没有想到为何要保留南京的真正原因。到了明朝后期,南京的行政机构依旧可以运转,只不过当时它已经成了给老臣养老的地方。假如崇祯没有待在北京,而是退居南京召集勤王军队,有何至于落得个身死国灭的结果啊。
当李自成攻进宫里的时候,大臣一致提议说皇上应当先退居南京再做打算,可是被崇祯一句“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给说的无言以对。可是他没有想过,若是天子都没了又如何保护国家呢?正如古诗所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原本不必表现得如此极端,只要他退守南京,凭着现有的行政机构与制度,他依旧可以使明朝继续存在。可是他没有想到,他选择了与国家共生死的方法。虽然死的有些令人敬佩,但是倒也没有坏了他们家族的名声。
其实他也并不能算是无能或者是软弱,他只是在那样一种孤独无援的境地中做不了任何能带来效果的事情。他一直奉承的那句话,最后却成为了他自杀殉国的原因。历史啊就是如此,残酷又不顺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