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战国七雄地缘政治,秦国易守难攻,楚国兵力分散,它偏居外围

导语:战国七雄地缘政治,秦国易守难攻,楚国地域辽阔,兵力分散,齐国偏居外围。

战国时期风云变幻、兵戈扰攘,当周天子名存实亡,诸侯并立,七雄逐鹿,战争此起彼伏的情况下,各国都在采取各种有效途径与其它六国周旋,所实施的对外策略也有所不同,而此时纵横家出现在历史的无论,他们或纵横捭阖,或合纵连横,有的为了救亡图存,有的为了兼并土地,有的为了依附强国狭缝生存,总之采取何种外交战略,如何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决定了战国七雄未来的走向。

战国七雄地缘政治,秦国易守难攻,楚国兵力分散,它偏居外围

我们来分析一下,战国七雄中秦国、楚国、齐国对外战略资源中地缘政治比较:

《孙子兵法·计篇》记载,“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所其情,一道,二天,三地,四将,五法,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地缘政治比较

,也就是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优势对国家权力的影响;孙子兵法将地理位置优势(地缘政治)对国家权力的影响至关重要。那么战国七雄,地缘政治又有哪些特点呢?

秦国易守难攻

,在战国初期,秦国疆域不大,然而,其地理位置却是山东六国中最具优势的,秦国处于中原地区的侧翼,远在西陲,凭着山河险阻与其他六国分开,战则能进,退则能守,特别是秦国吞并巴国和蜀国之后,国土面积增大,将关中、汉中连成一片,在地缘战略环境上处于更为有利的态势。此时的秦国,东南部领土突入楚国侧翼,东部领土楔入韩国、魏国的结合部,从这里可以迂回进攻楚国,对中原大地虎视眈眈。

战国七雄地缘政治,秦国易守难攻,楚国兵力分散,它偏居外围

秦国占领号称“天府之国”的巴蜀之后,加上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使得秦国地域广大,物产丰富,为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单从防御的角度看,秦国疆域四周都有山河险阻,南靠秦岭,西依陇山,东北面凭黄河天险,东面有与三晋和楚国接壤的函谷关、武关等重要关隘可以防守,因此,秦国可以凭借易守难攻的地缘政治环境,使得与其他六国战争中,根据时机的选择,可攻可守。

楚国地域辽阔,

在战国七雄中,楚国的疆域是最大的,强盛时期的楚国几乎囊括了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北与秦国接壤,北面与韩国、郑国、宋国为邻,东面是越国,南面是百越;特别是在吴起变法后,楚国国力增强,又向南扩张,把领土扩张到岭南地区。

战国七雄地缘政治,秦国易守难攻,楚国兵力分散,它偏居外围

在战国七雄中,楚国的地缘优势仅次于秦国,占据富庶的南方大部,拥有战略纵深,进可以威胁中原各国,退可以凭着领土纵深和一国之力守卫疆土。在战国初期,楚国地缘环境更为有利,四周分别有黔中巫郡,东面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径之塞;但是当楚国疆土扩大之后,边疆线较长,接壤的国家多,致使兵力分散,再加上朝廷战争动员以及军事部署不力,使的楚国常常处于被动状态。

楚国虽然地广人众,但是经济上却积贫积弱,在秦国取得战略要地汉中郡后,楚国的地缘战略环境迅速恶化,使得秦国可以从汉中直接插入楚国核心地区;当秦国将领白起率兵攻入楚国重镇后,楚国腹部受敌,加之朝廷四分五裂,兵力更为分散,使得中原各国乘机不断蚕食楚国领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楚国毕竟是大国,地域之广大,人口之多,是其他国家难以匹敌,直到战国末期,秦国不得不触动六十万大军歼灭楚国。

战国七雄地缘政治,秦国易守难攻,楚国兵力分散,它偏居外围

齐国偏居外围

,在战国七雄中,齐国曾与秦国并列为东西霸主,除了与齐国国力强大有关外,还得益于秦国的地理位置优势,齐国东临大海,北与燕国相邻,西与赵国,卫国相邻,南面与鲁国、越国等小国为伍,齐国四周缺少强大的邻国,因此对外扩张时毫无后顾之忧。

然而,齐国虽然偏居侧翼,与强国大国接壤的领土少,并且中间还有数个小国充当缓存地带,但齐国处于华北平原地区,缺少秦国那样的山河险阻以及关隘等防御体系,当五国合纵伐齐时,在平原上很少遇到障碍,长驱直入,险些使齐国灭亡。

参考文献:《战国策》、《史记》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