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7世纪,中西部6个省全面大旱,对国家到底有多大影响

17世纪,中西部6个省全面大旱,对国家到底有多大影响

对于旱灾,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我国疆域辽阔,几乎每年都会有一些地区发生旱情,旱情的严重程度也不一样。在17世纪前期,也就是明朝统治的末期,河南、河北、山东、陕西。甘肃等整个北部地区都遭遇了严重的旱灾。由于灾情严重,造成了大量的损失,很多百姓不得不加入农民起义军。那么,明朝末期的旱灾,对于国家造成了过大的影响。

17世纪,中西部6个省全面大旱,对国家到底有多大影响

首先,我们聊一下明朝时期的经济情况。明朝建立以后,采用了重农抑商的模式。但是,在明朝时期,每亩耕地在产量只有三四百斤。如果是灾年,甚至只有两百多斤。粮食产量很有限,农民们完成了赋税和佃租以后,自己所剩无几。在影视剧《雍正王朝》中,康熙皇帝微服私访,在田间地头询问一位老农:‘今年大丰收,能吃饱饭了吧?’老农回答:‘我可不敢想,交了赋税和租子,凑合能吃半年多吧。’

虽然这是清朝的故事,但明朝农民的情况基本上差不多。普通农民只能吃糠咽菜,换取一些杂粮,至于白面,甚至连小地主们都不敢想。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当时的科技并不发达。对于很多耕地来说,根本就无法灌溉,只能靠天吃饭。因此,当时的农民们经常祭拜各种神灵,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17世纪,中西部6个省全面大旱,对国家到底有多大影响

甚至在传统的古乐中,还有一首《老天爷下甘雨》。对于普通农民来说,一旦出现旱灾、水灾和蝗灾,就意味着粮食产量的降低,甚至是颗粒无收。一旦出现灾情,立刻就会出现大面积的饥荒,因为大部分农民都没有存粮。在《大明王朝1566》中,胡宗宪说了这样的话:“农民没有饭吃,就会变成饥民。今年不反,明年不反,后年必反。”

民以食为天,在传统的农耕时代,粮食产量直接影响了朝廷的赋税。一旦出现大规模的灾情,农民无力缴纳赋税,朝廷的财政也会出现问题。在明朝统治的末期,面临着小冰期气候的严重影响,温度出现了明显下降。温度不足自然会影响气候,又直接影响了农作物的成长。当时,各地区的粮食都出现了明显的减产。

17世纪,中西部6个省全面大旱,对国家到底有多大影响

由于清朝在东北地区崛起,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明朝额外增加了赋税的标准,进一步加重的各地百姓的负担。从万历皇帝在位的末期开始,明朝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旱灾。到了明朝崇祯皇帝在位时期,发生了几百年内亘古未有的大旱,旱灾波及了河南、直隶、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几乎影响了整个北方地区。面对严重的旱情,各地官府根本没有足够的粮食和银子赈灾,因此出现了大面积的饥荒。

河南地区的官员上奏说:“大旱遍及全省,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人多饥死,饿殍载道,地大荒。”陕西省的情况更严重,陕西官员在加急奏折中焦急的写道:“绝粜米市,木皮石面食尽,父子夫妇相剖啖,十亡八九。”在奏折的末尾,陕西官员认为“再不进行救济,局面将无法控制。”

17世纪,中西部6个省全面大旱,对国家到底有多大影响

其中,旱情最严重的地区是山东省。按照明朝的文献记录,山东省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山东春夏大旱,雨无涓滴,田禾槁枯,千里如焚。十月,山东省州、县灾至十分者十之七八,余亦皆八九,绝无轻灾之地。赤地千里,大饥,人相食,死者山积。逃死者十之七八,尚存者十之二三,人烟鲜少。”

由于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旱灾,大量的农民沦为了流民。与此同时,原本已经进入低潮期的农民起义再次崛起。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在河南等地,轻易拉扯了庞大的队伍,各地的百姓不断加入起义军。其实,并不是为了什么推翻明朝,而是为了最基本的吃饭问题。认真的说,明朝末期的大面积旱灾,是压垮明朝的重要原因。如果没有各种内部因素,清朝想入关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17世纪,中西部6个省全面大旱,对国家到底有多大影响

旱灾并非仅仅出现在明朝,在抗战时期,河南省也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在电影《1942》中,出现了这样的镜头:警察署长说“我身为警察署长,一定要为10多万兢兢业业的警察们说句话。哪里有乱子,哪里就有他们。如果不是有他们,河南早出了洪秀全、李自成了。”这仅仅是一个比方,但确实反映了旱灾之后的严重情况。关于自然灾害的问题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