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东汉窦宪彻底灭亡匈奴之“趁火打劫”

作者:今天讲什么

三十六计实战应用(5)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兵不厌诈”是军事斗争的突出特点,中国历来都很讲究军事斗争的谋略,自古就有各种兵法书籍。其中,《三十六计》成书于明清时期,属于较晚的一部,所以是集大成的一部。《三十六计》总结了历朝历代的军事思想和斗争经验,上一期我们讲了貌似优雅的“以逸待劳”,这一期我们讲讲听着就很卑鄙的“趁火打劫”。

东汉窦宪彻底灭亡匈奴之“趁火打劫”

趁火打劫愿意是指趁人家发生火灾,处于一片混乱、自顾不暇的机会去抢东西的不道德行为,但是放到军事上就不能这样看待问题。我们应该清楚,一场拳击比赛要势均力敌才精彩,然而战争却不是这样,因为背负着太多国家、民族、民众的责任,为了对这些负责,就应该以最小的代价取胜,甚至不惜杀鸡用牛刀。所以,三十六计中的“趁火打劫”纯粹就是一种战略思想,而与道德不道德的无关,因此,三十六计中讲“敌之害大,就势取利”。

东汉窦宪彻底灭亡匈奴之“趁火打劫”

匈奴

秦末汉初,匈奴强大起来,屡次进犯中原王朝,成为心腹大患。汉武帝时期,名将卫青、霍去病曾经击败匈奴,但匈奴依然掌控漠北,后来匈奴曾两次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也两次依附于汉廷,汉廷的敌人北匈奴势力才开始衰减。再到后来,北匈奴连年遭受严重天灾,社会经济极度萎缩,力量大大削弱,多次遣使向东汉请求和亲。公元88年,鲜卑从东部猛攻北匈奴,杀死优留单于,北匈奴大乱。同时,漠北又发生蝗灾,基本生存物资的匮乏导致北匈奴内部冲突更加尖锐,危机连连。东汉乘此时机开始趁火打劫,于公元89年与南匈奴联合进击北匈奴,爆发稽落山之战。

东汉窦宪彻底灭亡匈奴之“趁火打劫”

东汉名将窦宪

汉军兵分三路,窦宪、耿秉率精骑8000出鸡鹿塞(今内蒙古磴口西北哈隆格乃峡谷口),度辽将军邓鸿出稠阳(今内蒙古包头市东)塞,南匈奴出满夷谷(今内蒙古包头市北),共约5万骑,北进至稽落山,与北匈奴单于遭遇。这样不对等的战斗,苟延残喘的北匈奴当然不是对手,名王以下1.3万人被斩,牛羊杂畜百万余头为汉廷所得,降汉者前后81部,共20多万人,北匈奴已是奄奄一息了。公元91年,在南匈奴的强烈建议下,汉廷再派右校尉耿夔、司马任尚、赵博等率兵出居延塞,在金微山大破北匈奴,斩首5000多,北单于遁逃,不知去向,北匈奴彻底亡国。从此,作为一股势力,匈奴退出了历史舞台。

东汉窦宪彻底灭亡匈奴之“趁火打劫”

论将才,窦宪等人完全不能和卫青、霍去病相提并论,然而能率羌胡边杂之师灭亡匈奴,完全是因为时机好,这就是“趁火打劫”的战略思想。从战略全局看,造成敌方的危机大致有两种:内忧和外患。所谓内忧,或因天灾造成经济困难,生灵涂炭;或因奸臣当权,混乱朝纲;或因群众暴动,内战蜂起等。外患则简单,就是指外敌入侵。这些内忧外患,北匈奴都赶上了,所以窦宪能铭石负鼎,饮马比之曲,实在是天时所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