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杨海义:岷州先贤杨昶

岷州先贤杨昶

文|杨海义

岷县位于甘肃南部,在洮河中游地区,人杰地灵,出过很多历史名人。如明代进士王铎、刘世纶、郭成巍,清代举人陈如平、王懋德等,不胜枚举。古人考取功名不仅重视学问,还特别重视孝道。因为孝和道两者之间是息息相关、形影难离的。人道,天道,道法自然,万法同源。饱读诗书、功成名就,以造一方为己任谓之贤者。然而,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岷县又出了几位先贤。

梅川的樊钧,十里的陈光虞和清水的杨昶,被后人称为岷县教育界三杰!是岷县文化教育的奠基者,令后世所敬仰。其中杨昶先生的事迹更是广为流传。

杨海义:岷州先贤杨昶

杨昶,字叔明,岷县清水乡人,出生于书香门弟,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九岁就能作诗。1928年毕业于甘肃省第一师范学校,又进修于兰州中山大学教育行政班。之后,从事地方教育事业达40余年。先后任清水区第四小学校长、岷县教育局局长、肃政街完全小学校长、岷县中学教师。解放后任省立岷县中学校长、岷县人民政府建设科科长、文教科科长、岷县文化馆馆长、《岷县志》编辑和岷县第三、四届人民代表。

上学的时候,杨昶读书十分刻苦,胸有鸿鹄之志。从岷县本地学校毕业后,不甘落后,继续去兰州高等学府深造。那时出门读书,再远的路都是步行。从岷县到兰州五百多里路,脚力好的人,得走整整七天。一般人就得走个八、九天,甚至是十天才能到兰州。为了生计的人通常得背着东西步行前往兰州,卖麻布,卖黄烟,挣个养家糊口的钱。

岷县有东、南、西、北四大区域,大西路古称河阳乡。清水乡的鸦乌沟翻低山梁,到北路中寨,一直往北走,便是通往省城兰州的道路。去兰州的路上,据说要经过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人们称那是“杀人门炕,煮人锅”的鬼地方,山路崎岖,人烟稀少。

杨海义:岷州先贤杨昶

俗话说:“是兵不是兵,随带40斤”,对一个读书人来说,背上干粮和生活所需的物品,上路已经是汗流浃背了,那么远的路程按当时的时代背景,脚不起泡是不可能的,每年都至少得往返两次。在那种条件下供一个大学生,对普通农民来说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这种坚韧的历练,让先生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练就了与众不同的毅力,历练出了卓尔不凡的才华和一身浩然正气。那时供养一个大学生并不容易,但先生并没有辜负家人的期待。他勤奋好学,苦读深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兰州大学,实现了自己的夙愿,报答了父母的辛苦栽培与支持。

过去文化人才相当缺乏,何况是一个大学生,按理是分配在其它地方工作的,但他为了回馈家乡,向组织提出申请,征得组织同意,杨昶按原籍分配在岷县从事教育工作。后因成绩突出,几年后担任岷县教育局长、西川区区长等职务。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杨昶处处为民众利益着想,以造福一方为己任,深受广大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过去在岷县城区的洮河岸上没有桥梁,人们走亲戚、进城等,都需要用木头筏子或羊皮筏子过河。虽说后来有英国洋人设点放洋船摆渡,但在那个年代普通人哪有那么多钱,洋人收费又很高。一个秋天的下午,在洋人设点的渡口上,因乘船行人较多,洋人便对上船行人随带之物,另外收费起票,十分过分。那天杨昶因工事回家,返程就遇上这事。由于杨昶衣着朴素,问了洋人,他们理都不理,杨昶有些惊讶,但又岂能袖手旁观,便加重语气挺身而出,慷慨陈词道:请回答一个问题,洋船是你们洋人带来的,但洮河水绝对不你们洋人从英国带来的,请你们立刻将拖欠岷县人民的水费和地皮费等所有费用交清,一切再作定论?

杨海义:岷州先贤杨昶

先生有理有据的提问使洋人顿时语塞。洋人见对方非等闲之辈,再也不敢坐地起价,胡乱收取费用。即日起,对随带物免费,船票适当降价,互相尊重,方便过往行人。如此振奋人心的消息数日内成为轰动一时家喻户晓的热闻。那时的几文钱,按物价相当于现在的几十元不止,是岷县人来之不易的口粮。先生为岷县人民挺身而出,先礼而后兵,据说事后洋人亲自登门拜访,对其敬佩有加。凡事和为贵,这是一种睿智的体现,先生不失为饱学之士,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这是一种大智慧。

民国中页,驻岷军阀鲁大昌身为地方武装力量的长官,面对民生等问题若无其事,杨昶忧心如焚,和几位同仁协商,拟表到省上揭发鲁大昌。庆幸的是,省长不是别人,恰是赫赫有名的邓宝珊。因情况特殊,事关重大,邓宝珊即回电:速解不得有误!鲁闻惊呼:谁竞敢破天荒和本司令过不去,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吃了熊心豹子胆!知情后原是.....即致涵,因公事多有冲撞,某月某日临寒舍,略备薄酒,向诸君陪情道歉!殊不知在紧要关头,几位同仁胆小怕事惊慌失措,怕鲁大昌不会善罢甘休,故而摆下鸿门宴发泄报复。即便是去也是飞蛾扑火自投罗网。惟杨昶沉着冷静,无所畏惧,总之是为民请命,便昂首挺胸独自一人前往。经禀,鲁闻只来一人,其他.....心里打了个大大的问号,暗自佩服,自语:本司令戎马一生,什么样的人物没见过。未曾想到岷县一弹丸之地竞有如此舍己为人不怕死之辈,令其震撼。

杨海义:岷州先贤杨昶

不愧是戎马一生的英雄,鲁大昌亲自出门迎接。赴宴后,先生非但毫发未损,并且使鲁大昌心悦诚服、五体投地。席间你推我让称兄道弟,言谈举止令鲁汗颜,声称吾辈才疏德薄,望君海涵,往事一笔勾销,一切以大局为重,握手言和。杨昶因工务缠身便起身告辞,鲁亲送府门,望着远去的身影,内心对先生钦佩不已。

先生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凭勇气和果敢解决了许多问题。一次次临危不惧,总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民请命。一位教育工作者能让叱咤风云的军阀司令佩服得五体投地。大行其道,不为个人得失,在他和古人心中,孝敬父母是小孝,为国为民是大孝。

如民族英雄林则徐所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生忧国忧民的家国精怀,恰恰与古人的精神意志相吻合。有好多人评价先生说,如先生生在古代,无疑是运筹帷幄的民族英雄。

“贤才不备,不足以为治。”他担任岷县第一中学校长,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先生对岷县文化教育事业的贡献功不可没,他德高望重,故称为贤者。先生不仅学识渊博,还擅长书法。晚年他写了几部经卷,部分墨宝被官方收藏。

1968年,先生走完了他光荣的一生。事迹彪柄,德范常存。一首诗至今被人们广为传颂。“喧嚣闹市原非家,一任风云乱似麻。人事已同秋意薄,是谁犹说锦天花。”全诗仅仅用了廿八个字,深刻的含意道尽了人世沧桑。有关先生的许多事迹,被载入岷县文史资料,给古岷州文化历史增添了厚重的一页!

先贤哲辈们的崇高精神是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直到今天,在许多场合人们依旧谈论着先生许多感人的故事,他的灵魂和精神就像一棵挺拔的松柏,万古长青!

作者简介

杨海义:岷州先贤杨昶

杨海义

60后,农民,小学文化,甘肃岷县人,爱好文学,2017年忙里偷闲的开始学写作,有作品发表《岷州文学》等刊物及微信平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