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古代开发南海及海上贸易的见证:宋朝古沉船“华光礁一号”

茫茫大海,天水一色,一艘中国古代商船正在中国南海上扬帆远航。当船行驶到西沙群岛一个名叫华光礁的地方,海风骤起,巨浪翻江倒海般压来,船剧烈摇晃着很快被巨浪吞没了。

中国古代开发南海及海上贸易的见证:宋朝古沉船“华光礁一号”

光阴荏苒,很多年过去了。在1998年12月18日,两艘西沙中国水下考古船从中国海南省琼海市潭门港起航驶向西沙,开始对西沙群岛水下文化遗存进行全面普查。普查的重点是寻找古代沉船遗址,再现中华先民开发南海的历史足迹,再现中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开发南海及海上贸易的见证:宋朝古沉船“华光礁一号”

富饶美丽的西沙群岛位于海南岛东南一百多海里,它的东面是东沙群岛,南面是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人们习惯把他们统称为中国南海诸岛。西沙群岛由大大小小39个岛屿和环礁组成,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中国南海上,呈现出一派迷人的热带风光。清澈的海水下是奇妙的海底世界,蕴藏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中华先民很早就在南海生产劳动,繁衍生息。这里还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航道。

中国古代开发南海及海上贸易的见证:宋朝古沉船“华光礁一号”

中国古代有两条丝绸之路,一条是陆上丝绸之路。它以长安为东起点,经甘肃、新疆到达中亚、西亚地区。一条是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沿海的浙江、福建、广东出发,经过中国南海到达东南亚,中亚抵达红海甚至非洲东海岸。

两条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

中国古代开发南海及海上贸易的见证:宋朝古沉船“华光礁一号”

华光礁位于西沙群岛中南部,是一个较大的环礁,东西长16海里,南北宽5海里,最深处水深30米,最浅处不足1米。早在1996年,渔民就在华光礁发现了古代沉船的踪迹,水下考古队决定寻找这艘沉船。

水下考古队很快就在华光礁的礁盘内发现了这艘沉船的遗址。由于遗址已被破坏,考古队决定立即对沉船进行试验性发掘,这是在华光礁发现的第一艘中国古代沉船就把它命名为“华光礁一号”。

中国古代开发南海及海上贸易的见证:宋朝古沉船“华光礁一号”

“华光礁一号”的试发掘出水近千件文物,获得大量珍贵的水下测绘数据,出版了《西沙水下考古报告》,为沉船的正式发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西沙群岛发现了“华光礁一号”沉船消息震惊了考古界,人们翘首期盼希望沉船能够早日打捞出水,揭开它神秘的面纱。经过九年缜密的准备,“华光礁一号”的整体打捞工作正式开始了。

华光礁一号的整体打捞分两次完成。2007年沉船遗址的近万件器物被打捞出水,2008年残存的船板在水下经过拍照记录,逐层拆卸后全部打捞出水,出水的文物和船板如今珍藏在海南博物馆。

中国古代开发南海及海上贸易的见证:宋朝古沉船“华光礁一号”

“华光礁一号”的出水文物数量最多的是瓷器有近万件,其中7000件基本保持完整。瓷器中青白瓷最多,其次是青瓷,还有少量的酱褐釉陶瓷,这些瓷器都是碗盘碟等常见的日用瓷。

中国古代开发南海及海上贸易的见证:宋朝古沉船“华光礁一号”

经过鉴定这些都是中国南宋时期生产的外销瓷。再结合沉船的地点,专家推断“华光礁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中国远洋贸易商船,距今已有800年历史。

中国古代开发南海及海上贸易的见证:宋朝古沉船“华光礁一号”

“华光礁一号”是在中国南海发现并且整体打捞出水的第一艘南宋沉船。沉船本身就是一件极其珍贵的文物,要把这些经过海水800年浸泡,已经腐朽的船板完好无损的从海水里打捞出来。可以想象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

中国古代开发南海及海上贸易的见证:宋朝古沉船“华光礁一号”

海南博物馆有一个水池,出水的511块船板运回博物馆后,立即就被浸泡在水池里,大部分船板长5米到6米,宽度超过30厘米,用松木或杉木制造。底层船体基本保存完好,出水的龙骨残长16.7米。龙骨是船身体量最大、最长的构件,就像船的脊椎骨贯穿整个船身。

中国古代开发南海及海上贸易的见证:宋朝古沉船“华光礁一号”

专家由此推测,“华光礁一号”的长度超过20米,宽约6米,深3到4米,排水量超过60吨,是中国宋代比较大的商船。

在水下发掘的时候,考古队员发现船体还保留了11个残存的水密舱,说明“华光礁一号”采用了先进的水密隔舱设计。

水密隔舱是中国古代造船工艺的一项伟大发明,最迟在唐代中国就发明了水密隔舱。水密隔舱的主要优点是,第一它加强了船的横向强度,使船更加坚固。第二有了水密隔舱,即使一两个船舱破损进水,船也不会沉没,修补后照样可以航行。

种种迹象表明,“华光礁一号”很可能是中国南宋时期福建省南部建造的一艘优质福船。中国明代大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福船就是船队的主要船型。而郑和乘坐的宝船就是尖底福船,长126米,是世界上第一艘万吨远洋船。

中国早在汉代就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沿着海岸线行驶。这条航线安全但要花费很多时间。

到了宋代,随着航海罗盘、水密隔舱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中国远洋航海技术飞跃发展,船只穿过中国南海深海区到达东南亚、中亚,一艘艘远洋帆船乘风破浪,在这条航线上行驶。“华光礁一号”就是其中之一。

“华光礁一号”在航海中沉没了。可令人奇怪的是沉船遗址不是在海底,而是在华光礁的礁盘上。考古专家反复研究后得出一个出人意料的结论,这就是“华光礁一号”遗址并不是当年船只出事的地点。

在帆船时代,中国南海海上航行主要依靠季风。对于帆船来说季风是一把双刃剑,既是船的动力,又是造成海难的祸首。华光礁是南海水域最危险的航道之一,这里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暗礁。随着潮涨潮落,礁石时隐时现,时刻威胁着过往船只。

当华光礁一号满载瓷器等航行到这里时,突然海风骤起,狂风推着巨浪翻江倒海压来。华光礁一号本来打算驶入礁盘内躲避风浪,可失去控制撞在礁石上,触礁的船被海浪推到礁盘上在那里搁浅。随着潮涨潮落,甲板上的建筑被完全毁坏,船体部分解体,逐渐被珊瑚沙掩埋。

从1998年到2008年,中国考古工作者用十年的时间把华光礁一号整体打捞出水,出水了近万件瓷器,还有五百多块残损的船板。

中国古代开发南海及海上贸易的见证:宋朝古沉船“华光礁一号”

华光礁一号装载的货物主要是中国南宋的外销瓷器,有上万件瓷器,以青白瓷青瓷为主,还有酱釉陶瓷。品种有瓷碗、瓷盘、瓷碟、瓷瓶,还有瓷粉盒和瓷罐、军持等盛水器。

中国古代开发南海及海上贸易的见证:宋朝古沉船“华光礁一号”

瓷器采用宋代常用的刻划、模印、贴塑等方法装饰,纹饰以花卉为主,有荷花、牡丹花、菊花等,还有人物纹饰和吉祥文字。

中国古代开发南海及海上贸易的见证:宋朝古沉船“华光礁一号”

在出水的瓷器中,许多瓷器釉色纯正,图案精细,制作的非常精美。如这件花口八棱执壶,出水时已经残破,这是修补后的直执壶薄胎,釉色清白,腹部呈八棱形,束腰、长颈、细长的曲流,弯曲的壶把,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冰肌玉骨,清丽高雅。

中国古代开发南海及海上贸易的见证:宋朝古沉船“华光礁一号”

粉盒是装胭脂之类化妆品的器皿,是妇女的最爱。华光礁一号上的粉盒大多为圆形,橘瓣形状,盒盖上模印各种花卉图案,有六星花卉纹,十二朵团菊纹、折枝牡丹纹、针叶纹,还有折枝荷花纹,草叶纹,十分美丽。类似的粉盒在福建德化窑宋代遗址也出土了不少。把他们进行对比,两者非常相似。

中国古代开发南海及海上贸易的见证:宋朝古沉船“华光礁一号”

这些青瓷小瓶也是华光礁一号上的器物。瓷瓶釉色白中闪黄,足底露胎。与福建德化窑宋代遗址发现的青瓷瓶也相差无几。

华光礁一号装载了不少吉字瓷碗,碗的内壁壁画草叶纹,碗心有一个“吉”字。在福建省南安县罗东窑遗址也发现许多吉字瓷碗残片。考古专家由此认为华光礁一号上的瓷器大部分都是福建德化窑、南安窑、磁灶窑等民窑烧制的。这些窑口都属于福建泉州地区。

中国唐宋元时期,福建泉州是享誉世界的东方第一贸易大港。这里有许多来自南亚、西亚、欧洲的商人,中国各地的瓷器、丝绸、茶叶、漆器等商品源源不断的运到泉州,然后装船出海,销往海外。

瓷器是中国宋代最大的外贸商品,为了节省成本,大宗瓷器都采用就近生产就近装船外运的方法,这就大大刺激了福建地方瓷窑的生产,形成了以泉州为中心的外销瓷生产基地。华光礁一号上的瓷器80%以上都来自泉州地区的德化窑、磁灶窑、南安窑等民窑。

由此推断华光礁一号的始发地就是福建泉州港,华光礁一号从福建泉州港出发,沉没在西沙群岛,表明它行驶在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

中国古代开发南海及海上贸易的见证:宋朝古沉船“华光礁一号”

这件花口瓶是从华光礁一号上出水的,花口平,釉色纯正,腹部刻划荷花纹,口沿外翻,像盛开的花朵。有趣的是菲律宾也挖掘出相似的花口瓶,把它们进行比较。无论造型、釉色还是纹饰都十分相似,说明这类花口瓶曾经出口到东南亚地区。

据文献记载,中国宋代以前在东南亚一带人们吃饭有的用蕉叶为盘,有的用葵叶为碗,有的用竹编、椰壳为器。中国外销瓷的大量输出却改变了他们的餐饮方式,影响了他们的饮食文化,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华光礁一号装载的瓷器就见证了这段历史。

华光礁一号是在中国南海整体打捞出来的第一艘中国宋代沉船,他无疑是一件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为研究中国古代开发南海以及造船史、航海史、贸易史、文化交流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水下考古队在中国南海进行了大规模水下文物普查,在南海发现了多处水下文物遗存。南海一号、华光礁一号、碗礁一号、北礁一号等等,把一艘艘古老的沉船连缀在一起。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沉寂了多少年之后又清晰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南海水下文物的发现,使我们再一次证明了南海自古以来就有我们很多先民在这儿进行劳动,进行贸易,世世代代在这儿生活,也充分证明了南海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国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