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宁古塔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古代犯人都怕被分到宁古塔?

在有关清朝的影视剧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大臣犯了错误,皇帝就下旨将罪臣及家眷发配流放,给披甲人为奴。

宁古塔到底在哪里,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宁古塔,这个魔性十足的地方,其恐惧之名,在清朝时期步入巅峰。

特别是《甄嬛传》中甄嬛的父亲被流放到宁古塔这段,使宁古塔被许多人了解。人们普遍会认为“宁古塔”是一座塔,其实这是错误的认知,宁古塔并非是塔,而是一个古代的地名。

宁古塔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古代犯人都怕被分到宁古塔?

之所以许多人会产生误解,其实是与满语有关,女真人在统一之后形成了自己的文字,很多地名都是根据满语命名的,比如大连这个城市的名字,当时很多人认为这个名字是来自俄语或者日语,其实,大连名字的由来是来自满语“褡裢”,由于满语后来失传,所以,很多人连大连城市名称的由来已经不清楚了。

关于宁古塔地名的由来,是相传兄弟六个人,占据一个地方,满语中“六”为宁古,称“地”为塔,故而称为宁古塔,它也就是现在的黑龙江省宁安市。

宁古塔可以说是满洲人先祖的故地,算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地方,最起码在意义上很重要。

清朝统治者对于犯了重罪的大臣,不是直接杀了他们,而是选择流放,其实是一种很残忍的手段,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给别人展示自己的仁慈,比如乾隆皇帝就很有意思,有的人犯的罪,在他看来很大,应该是斩立决,然而乾隆很多时候都格外开恩,将斩立决改判为秋后问斩,从表面上是乾隆仁慈,其实就是要折磨你!

宁古塔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古代犯人都怕被分到宁古塔?

流放到宁古塔也是一样,我不直接杀了你,但是我要让你生不如死,而且大量的犯人还可以起到戍边的作用,大量节约人力成本,对朝廷来说也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为什么古代犯人都怕被分到宁古塔?

按照我们上文所说,宁古塔在牡丹江,假如这名犯人要是从北京被流放的话,全程是1600多公里,要是坐火车的话,一天时间就到了,但是清朝时期没有火车,只能依靠步行。

现在很多人直播徒步,说起来也是挺可笑的,大部分都是假徒步,真正徒步的没几个人,因为太难了,就这1600公里路,如果带着枷锁,那无异于一场死亡之旅。

宁古塔的环境特别恶劣,宁古塔之地气候严寒人烟稀少,由于当时人们的保暖的东西太少,除此之外,古代时候的宁古塔,还有很多猛兽,所以不是这个地方出生的人很难以适应这样的环境。

宁古塔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古代犯人都怕被分到宁古塔?

正因为如此,罪臣们一旦听说将被流放到这里,无不魂飞魄散,头皮发麻,光“宁古塔”这三个字,都足以令很多人胆裂。很多罪员宁愿去死,有的宁愿自尽于狱中,也不愿去那个鬼地方。毕竟人们在那个严寒的地方很难生存下去,或者容易被野兽吃掉。

清朝时,凡是被发配到宁古塔的人,几乎是九死一生,难以活下来,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宁古塔就是人间炼狱,就算是死也不想被贬到那。

关于在宁古塔的流放生活,大部分都是根据清初才子吴兆骞的记录来了解的,因为他也曾被流放到这个地方,根据他的描述,宁古塔这个地方十分寒冷,五到七月整天阴雨连绵,一到冬天水就落地成冰。

纵横就是东北人,按照现在的气候,未必会这么冷,但是明末清初是一个小冰河期,气候十分寒冷,所以吴兆骞的描述有一定的可信性。然而比较有意思的是,吴兆塞作为知识分子在宁古塔还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款待,当地官员聘请其为家庭教师,不但礼貌有加,还给一定的佣金,可以说,在犯人群中,吴兆塞也算是待遇极好的了。

就这样,吴兆塞还是经常抱怨,在宁古塔生活太难了,更何况那些没有这样待遇的犯人呢?

宁古塔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古代犯人都怕被分到宁古塔?

清朝顺治十一年也就是1654年,方拱乾被清朝廷任命为翰林秘书院侍讲学士,后来因为受到牵连,被流放宁古塔。顺治十八年即1661年他被赦免回到京城,方拱乾曾经说过,他把宁古塔比喻为比黄泉路还可怕的地方,他说到了宁古塔,黄泉路也不怕了。

清朝统治者最擅长的两件事,一件是折磨人的肉体,比如电影《满清十大酷刑》中展示的清朝时期的酷刑,实在是有些吓人;另一件是折磨人的精神,清朝时期大兴文字狱,在文章中出现,“清”“明”“朱”这样的字眼基本就等于犯罪,当时的文人墨客,连文章都不敢写了。

正因为如此,发放宁古塔的过程,其实是对犯人双方面的折磨,这一点,清朝统治者是专业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