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今天百忙之中抽空给大家带来以下这篇文章,欢迎大家一起品鉴!
大多数人买东西认为“便宜无好货”,浙江义乌的小商品2元就能买到一个,但质量堪忧,因此很多人觉得出售价格越贵的东西越好。不过凡事都有例外,一文物专家在地摊上淘到一把绝世宝剑,出售价格只要200万港币,虽然200万港币在很多普通人眼里还是非常高,但相比起这把宝剑的真实价值,200万港币算是很低很低的要价。
《说文解字》:“剑,人所带兵也”,在古代冷兵器社会,剑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武器,被广泛应用于战场和近身格斗中。西周之后,剑不只是武将的防身专属物品,文人士大夫会将剑作为饰品佩戴在身上。

不过西周早期的剑没有剑鞘,人们在剑柄的圆环上系一根绳在挂在腰间,剑直接暴露在空气中有一定的危险性,到了晚期才出现剑鞘,降低了剑误伤别人的概率。
中国最早的剑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剑,不过青铜剑锻造技术最厉害的时候不是西周,而是春秋时期,吴国、越国尤其擅长铸剑,越国“铸剑鼻祖”欧冶子铸出来的剑名震江湖,越王勾践的五把名剑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就是他的代表作。
勾践死后,他的儿子鹿郢为了配得上自己霸主的地位,学勾践找欧冶子给他铸剑,欧冶子便给他铸了“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这把剑目前藏于浙江博物馆,为什么能在浙博,其中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1995年,上海博物馆青铜专家马承源因为公事被派往香港,他闲来无事就到麻油地文物地摊去转转,别看文物地摊只是个地摊,但里面多多少少有真货,就看你的眼光够不够毒辣,能不能在一堆假货里找到真品。
马承源在一家地摊上发现了把青铜剑,这把青铜剑在一堆假货里格外显眼,长52.4厘米,剑身上面有双钩鸟虫书的铭文,正面写着“戉(越)王戉(越)王”,反面写着“者旨於睗”,由于这把剑不锈不腐,这八个大字非常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马承源觉得如果这把剑是假货,造假者不可能造出这么做工精细,具有历史考究的剑,心里有七、八分把握这把剑是真品,就问老板多少钱才能卖,老板竖起两根手指,马承源以为是2万港币,结果老板说200万!
上博再三问马承源他发现的青铜剑是不是真的,如果看走了眼花巨款买了一把废物来就不好了,马承源用几十年的工作经验做担保,确认他没有看走眼,上博那边就说:“好,钱的事我们这边来搞定。”
马承源把青铜宝剑带回上海,与多名专家做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把剑就是欧冶子当年给鹿郢铸的“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由于是浙江方面出钱把国宝买回内地,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当然要藏于浙博,如今是浙博的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