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佛教艺术之旅系列---唐卡篇「十一」

作者:唐卡收藏者

国内唐卡市场中的隐忧

佛教艺术之旅系列---唐卡篇「十一」

第五节 鱼目混珠的“老唐卡”-2

既然老唐卡如此稀有,但为什么现在市场上还是出现了大量的“老唐卡”呢?这就是造假的问题,确切地说是“新品做旧”在混淆视听。

2009年春,本文作者从北京地区发行量较大的报纸上得知,在北京某大古玩市场的二楼正在举办一个老唐卡精品展览会,报纸上注明的是“有大量的明清时代的老唐卡”,我出于疑问和好奇随即与一位前来北京看我的僧人画师一同前往参观。

参观后,我与青藏著名的唐卡大师加羊离开展览现场,彼此均不约而同地摇头叹息。原来那几十幅“老唐卡”,并非真正意义的老唐卡,皆为赝品,而且做旧手法极不高明。那么,目前在市场上流通的老唐卡到底还有没有真品?

当然有,但是极少。目前在市场上流通或出现的老唐卡基本上属于清代末年至民国时期,至于被传出所谓出现明代唐卡之说那基本属于不可能的。

还记得在最近几年,我曾经参加过几场大型拍卖会的预展。在预展期间曾经特别留意了一些标注的“明代和清代老唐卡”。经过甄别,我断定皆为经过做旧的赝品,但是,出于自身人身安全的考虑最终未敢点破。

之后,我得知那些标注的经专家鉴定的“明清时代老唐卡”居然被拍出了几百万至上千万元人民币,如果该“老唐卡”的最终收藏人得知这一真实的噩耗将会怎样?!

那么,当时我是如何看破和断定为赝品呢?回答该疑问之前,需要在此重申,如何辨别老唐卡属于一种深厚的特殊门类的学科,绝非在此几句简单之言所能阐述和概括的,这要求从事此类工作的以及收藏爱好者必须具备对藏学研究、佛教基础知识、佛教美术考古以及艺术史论、尤其是洞窟壁画的基本了解和感悟认知。在此,我愿与广大网友以及收藏爱好者共同探讨、交流,提高彼此的鉴赏水准。

第一; 要察看老唐卡的品相外表是否完整,描绘走向是否清晰,画功是否精致、娴熟,人物的神态是否传神、自然,比例是否协调;

第二; 仔细观察唐卡的布料。由于历史上藏汉两地生产力发展极不均衡,造成了用于绘制唐卡布料的织造技术和能力极为有限。例如,当时藏地的织布机所能织造布料的尺寸幅面较小。如果当您发现一幅被称之为老唐卡的幅面较大,就必须观察画布表面有无拼接的痕迹,如果是当年绘制的较大幅面的唐卡,其画布上必有拼接的痕迹。而且,这些布料全部为手工操作,布料的质地为麻布或粗制棉布料,布料的间隙不均衡。而较大较宽幅面的织布机皆为清末至民国初期所采用,绝不可能追溯至明代。

第三; 重点辨别颜料。老唐卡的颜料皆为自然颜料,在画布上不会出现明显的粉末。关于颜料的甄别问题,并非在此凭空所述可及,我给读者们和广大收藏爱好者提供一个最佳的捷径,我建议大家,如果您决心从事或者对此怀有极大的热情,最好前往敦煌莫高窟和榆林窟去亲眼观察那些经历了千百年沧桑的壁画,本书作者建议您,只需选择三个洞窟的壁画,在每间洞窟内只选择一幅壁画,并在该壁画旁目不转睛地观察三分钟即可,待从那里归来后多学习一些艺术史论、绘画的基本知识,再直接去辨别老唐卡,那时候的您会自然有您自己的判断。

第四; 要想进一步学会甄别老唐卡,还必须在佛教基础知识上多下功夫。例如佛教中有许多佛、菩萨、护法等等的度量经,在这里详细地规定了各种人物的描绘比例、次第、方向以及各自的手印、各自服侍菩萨的站位,姿态以及所持法器的严格的规制。

第五; 对于提高鉴别老唐卡还需要有一些必要的硬功夫。例如,甄别一幅老唐卡需要观察该幅老唐卡画法的大致所属时代特点,即任何绘画艺术作品都会留有它当时的、特有的时代特征和痕迹,这就是绘画技法特点,它足以能发出当时强烈的时代气息。

这也就是说什么年代就有它应有的画法,例如,一幅清代中期画法的唐卡永远不可能出现在明代,否则,岂不是变成关公战秦琼那种极其荒谬、令人贻笑大方的故事了吗?

感谢朋友们的关注、点赞!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