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简单一点,再简单一点;纯粹一点,再纯粹一点

作者:思念露水

看完大冰的【小孩】,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是兄弟;二是台北儿子。

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小孩,赤诚的,干净的,简单的,纯粹的,散发着微微光芒的小孩。如果可能不如试着做一个大小孩,老小孩,疯小孩,傻小孩。

先说第一篇兄弟,我特别羡慕大松和大冰的朋友情谊,虽说大松是个头脑简单,说话办事有点不着调,神经大条,性情单纯像个大小孩,和这样的人做朋友轻松自在,聊什么都无所谓,跟着心走就好了,对兄弟有情有义,都是一起走南闯北飘过来的生死之交,比亲人还要亲的那种,少了亲人的唠叨和约束,多得是自由、洒脱、随意,是朋友却比朋友更亲,是经历、更是精神上的链接把他们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生命的印记。大冰嘛,我觉得他是个性情中人,不趋炎附势,不曲意逢迎,有耐心能包容,不翻脸,是个风趣幽默的作家,从写的这篇文章里可以看出来,看这一段的时候,简直把我笑翻了。听大松一直叨叨下去,不时来点小坏,太可爱了,跟这样的人做朋友保证每天哈哈哈,皱纹多生好几条,我羡慕他们这样的友谊,更渴望这样的朋友,无关金钱、地位、名望,有的只是真诚,带心的,看重的是这个人与一切外物无关,是豪情万丈,是无话不谈,有点作,作里面还带着关心,关心且不失尊重,简单而纯粹。靠利益与交换维持的关系不能称之为朋友,顶多算是熟人。

谁说大人不能像孩子一样跳脱,非要一板一眼的,钉是钉铆是铆的,太过僵化,也太累,甚至有时候孩子比大人更有智慧。

第二篇台北儿子,阿宏年少时是个叛逆不着四六的孩子,打老师,气家人,混社会,坏事做尽,可就是这样的他把自己的儿子圣谚培养的非常优秀,他为有这样的儿子骄傲,他的育儿经值得很多人去学习,别人需不需要我不知道,但是我需要,我为圣谚有这样的爸爸感到幸运,他不仅做爸爸做的很合格,做儿子同样是最棒的,最好的。

爸爸瘫痪,妈妈身体不好也在吃药,好几个孩子却 没有人管,爸爸一年了都没洗过澡身上都臭了,阿宏把爸爸接回自己家,让自己儿子去外面租房,他知道这是一场长期且难熬的岁月,不能影响圣谚,作为父亲用心之良苦,作为儿子他尽心尽力,永远在爸爸面前开开心心,常常逗爸爸。伺候一个瘫痪而且快要死的老人,要付出很多很多精力,阿宏辞去了工作,没有了收入,意味着只能吃老本。从饮食到生活起居,还要帮助爸爸锻炼,上网查资料、学习,做了很多功课,还要定时陪爸爸去医院做透析,想象得出面对这样的病人,精力、经济、耐心、坚持、勇气、决心,缺一不行,况且儿子也不太富裕。家里两室一厅,爸爸住一间,妈妈住一间,阿宏住客厅上发,每晚守着爸爸,倒尿抓屎,从不带手套,从他脸上看不出一丝的嫌弃,时间一长阿宏失眠了,全靠吃安眠药才能入睡,半夜等爸爸睡着,他就骑着大哈雷去海边,他太累,太卷,太需要休息,太需要释放,朋友劝他找个护工哪怕就一个礼拜,可他说,那时我父亲,他需要尊严,有了尊严才有求生的意志,阿宏悉心照顾爸爸身体的同时还要维护爸爸做人的尊严,整整两年的时间爸爸可以坐着轮椅、借助辅助工具走了,不用人推了,太不容易了,这背后有太多的心酸。看这一段的时候我的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转了,总之他用的是非常规的手法,是轻松,是阳光,是用心,是欢声笑语,虽然也有艰辛的眼泪,但那也是幸福、是希望的眼泪,不然阿宏的爸爸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恢复的这么快,就连医生都感到惊讶,阿宏把爸爸当儿子一样的在照顾,如果你现在正处于这种境遇,不防翻开这本书看看,会收获颇丰,受益匪浅。这样的儿子难得,他用自己的行动努力做一个好爸爸好儿子,万千语言都不足以形容,用阿宏的话说,‘他是我爸爸,我想让他活着’。

为什么大人养孩子乐在其中,不会嫌弃,为什么孩子伺候老人却一脸嫌弃心不甘情不愿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孩子是朝阳产业,能产出,老人是夕阳产业,是消耗,哪个企业会在没落的产业上耗费大量精力的,不死也被对手吞并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