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个被诅咒杀夫的故事却成为了经典

作者:候梦haml0417

昨天看到一个群里大家在聊卡夫卡,便想起了我高中的时候看过的村上春树写的《海边的卡夫卡》,当时还看不懂这本书,只记住了一个叫乌鸦的少年。

后来长大了一点,对这本书很有兴趣,就先看了书评,又看了很多的读书笔记,才把这本书又重新看了一遍。

立下就有颇多感慨,写了读书笔记,就是这篇了。

《海边的卡夫卡》有两条线,但我觉得这两条线其实是可以看作一条线的,相当于一块硬币的的两面。

这两面叫现实和理想。

一个被诅咒杀夫的故事却成为了经典

第一条线是少年田村卡夫卡,也就是那个叫乌鸦的少年,幼年时被母亲抛弃,被父亲诅咒会杀父奸母,十五岁时他,为了逃避这个诅咒选择了离家出走。

父亲被杀后,一切仿佛都注定般发生了,他没有逃掉诅咒。

从他逃跑的那刻起,就一直在追寻着关于母亲,关于诅咒的真相。

后来,在世界的边缘,一个时间永恒的理想化的世界里,他找到了十五岁的“母亲”,并且和“母亲”相恋。

最后在“母亲”的鼓励下,他重新返回现实生活中,选择了勇敢生活下去。

一个被诅咒杀夫的故事却成为了经典

另一条平行线写的是天真淳良如婴童的奇异老人中田,他因为战争的创伤失去了全部的记忆,靠一点可怜的养老金过着极简单的日子。

他连买电车票都不会,却可以读的懂猫语,还能召唤鱼和水蛭从天而降。

在二条线中,中田代替卡夫卡杀了父亲,宿命中,中田担负起了扭转乾坤的使命,并最终安静的在睡眠中死去,做回他最向往的普通的中田。

中田其实也是一个游走在世界边缘的人物,他的大脑是一片无边的虚空,也正因为如此,他离真实比谁都近,或者说,他就是真实。

他是卡夫卡的另一面,理想化的一面,而卡夫卡是需要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且勇敢站起来的一面。

一个被诅咒杀夫的故事却成为了经典

《海边的卡夫卡》除了在交代一个故事外,其实还蕴含着很多东西。

比如宿命论:在一个安静的图书馆里,卡夫卡遇到了大岛,而大岛生下来就是血友病患者,在生理上不男不女,他接受了自己的宿命,并且就那样生活着。

还有佐伯和男友的爱情,一个偶然,佐伯的男友,被歹徒认错人打死了,之后不了了之。

比如对爱的理解:卡夫卡迷恋永远十五岁的佐伯的灵魂,但更深爱着五十岁的佐伯,他们交合,并相爱。

作者把对身体的爱和对灵魂的爱分开了,身体的爱转化成了一种欲,即使对灵魂不爱的人也可以交合。

而灵魂的爱,即使没有身体的交合,也是最让人期待,并且永远铭记和深爱。

一个被诅咒杀夫的故事却成为了经典

在整理这条线时,想到了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

其实好像很多小说中都有用到过这一写照,例如《生活在别处》,那个诗人就是为了逃避这一恋母情结,才选择长大的。

这本小说可能更吸引人,作者的魔幻手法很炫,人猫对话,空中下鱼、麻蝗,总在夜晚出现的活灵,入口石,时间永远静止的第三空间……

如果喜欢这一类小说的话,肯定会看得很过瘾。而这一类小说到目前为止,我也只看过两本。

一本是《百年孤独》。百年孤独的结局是:乱伦的产物被蚂蚁吃的只剩下了一块皮。

你看完全书,除了被复杂的人名字绕晕之外,就得到了这一句启示,乱伦的产物真的被蚂蚁吃的只剩下了一块皮。

而《海边的卡夫卡》是最终回归了现实,选择重新开始新生活。

无论如何,前程往事不过大梦一场,醒来了,路还是应该继续走下去。

看卡夫卡最大的触动就是,当你知道生命不是永恒的时候,可能就再也不会因为“可能要发生的事情”而不敢面对生活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