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许昌美食来北京

作者:老家许昌
许昌美食来北京

【老兵老李聊老许昌】

文‖李文福 图‖网络

1971年,我母亲赴北京伺候我二姐坐月子。走时,她从家里带去了鏊子和小擀杖儿等专用烙馍工具。

在北京那段时间有天下午,我母亲在单元楼下的空旷地(我姐家住一楼),用几块砖头支上了鏊子,摆上案板,捡了邻居做家具丢弃的边角做燃料,开始烙起了烙馍。因道路两边是低矮的篱笆地,楼房前后没有阻挡物,她的举动就很招人,自然吸引了众邻家前来围观。(想看看老兵老李上回聊了咱老许昌的啥地方啥故事?欢迎点击以下链接欣赏:这才是纯正的许昌胡辣汤)

人家都没见过这种吃食和操作程序,稀罕那工具,诧异那食品,更惊叹那手艺,都不可思议地想知道怎样才能将这薄如布,大如蒲扇的食物入口,其味道又如何。

许昌美食来北京

前来“观摩”的人越来越多,这些来自中国江南、东北的随军家属们可算开了眼界。

只见我母亲从和好的长坨面上揪下如鸡蛋大小的一剂面团,右手握着在左手掌中团揉,左手背贴着案板,揉成球形后按成饼状,抓把撲面放上,右手捏小擀杖右端,左手掌平伸按压小擀杖,双手协调,力度恰当地左着力前推右送后再使力后退,让面饼顺势按顺时针旋转,边走边擀薄地扩张开。

待面饼直径达至20多公分时,只见小擀杖从面饼底下穿过,挑起这面饼把撲面扫至一旁,用巧力甩一下,搭在擀面杖上的随之也扩大,这就是咱许昌小擀杖的绝妙之处,它两头尖,肚子圆,是其它擀面工具不可替代的,如用面棍和走锤肯定不行,那是绝对胜任不了这项精细工作的。

接下来,母亲挑起的面饼落在左手掌上,左手将面饼翻卷小擀杖上前推,再拉开,靠双手用小擀杖推拉,甩,反复4、5次即成了厚薄均匀,近乎一尺,看似透亮的烙馍坯。

许昌美食来北京

我母亲是用双手推送烙馍坯的,不似其他人只用一只手前推,那要前后推送好多次才能完成这工序。

我母亲烙馍,烧火,翻馍均是一人操作,一气呵成,忙而有序,节奏快捷,说是才艺表演也毫不夸张。她不用翻馍批子,拿小擀杖代替了它。她的馍一翻即熟,一是面和得好,擀得赞,二是火候掌握得好,用小擀杖把烙馍搭在鏊子上,随着面中的水受热蒸发变白(这期间可以揉面准备下一个馍),用小擀杖挑翻烙另一面,只见那烙馍上的小气泡一个一个争相凸起,如果哪个边角受热不均而气泡不匀,小擀杖将烙馍挑起把那地方放鏊子中部略微停下即可,烙馍就成了。

我母亲动作麻利,手艺娴熟,得到了众人的一致夸奖,她特满足地劝人家品尝,结果烙了二斤面的烙馍一个也没有剩下,全被大家稀罕地品赏光了。母亲还告诉人家,这热烙馍好吃,如果卷上菜,可就更好吃了。

晚到而没有品尝到的人,听说这样儿美食后也是垂涎三尺,恳求我母亲帮她们也烙一些。

许昌美食来北京

余兴未减的母亲被赞誉冲昏了头脑,成人之美吧。这一下不打紧,从此我母亲成了远近闻名的烙馍专家,每天下午按时操起了烙馍这项“公益事业”。

有人要学着做,就得手把手的教;有人不知道怎样吃,母亲就笑着毫不犹豫地做示范,她把烙馍的一边翻上2寸许,把翻上的撕下来一角,向左折叠过去,把要吃的菜放上后,撕下的那块翻上遮挡住菜后向左卷成柱状,就是咱许昌名副其实的烙馍卷菜了。

我母亲在北京半年,她的烙馍名冠北京的那个大院。那大院宿舍楼有几十幢,里面通着公交车。1973年我探家时第一次去,看到八一篮球队在那里的球场训练,看到了比姚明还高2厘米的穆铁柱也在训练。

记忆犹新的是我姐的邻居,院印刷厂的同事们纷纷让我捎话问候我母亲,说想念她,更想念“许昌的烙馍”。这正是:

鏊熟圆薄是烙馍,

卷得肉素菜肴和。

特色美食不多见,

出了中原难见着。

许昌美食来北京

【作者简介】李文福,1952年生,党员,昵称“兴城老兵”。自幼居许昌市大同街(旧称老洋街),因是回族人,又得“赛尔德”(以穆斯林习俗依阿拉伯语“获祝福”意)经名。1970年冬入伍,1974年退伍至许昌地区土产公司,后任分公司党支部书记。2003年调入西继迅达电梯公司工作至退休。喜读书,爱文学,痴迷于挖掘老许昌记忆,迄今已著书《许昌回民》、《百年洋街》、《老兵随笔》三部。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公众平台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