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少林寺她爹到黄大锤,黄宏让人喜爱又遗憾的春晚24年

作者:郑捕头

众所周知,春晚语言类节目的黄金时代早就过去了,如今年轻人看得更多的是脱口秀和各种新喜剧。不过我们还是不妨回头看看,曾经把我们逗笑的那些老喜剧人。这一次,说说带有一些争议的黄宏。

从少林寺她爹到黄大锤,黄宏让人喜爱又遗憾的春晚24年

论名气和作品的影响力,黄宏是比不上宋丹丹和赵本山的,这几年他也很少在公共场合出现。但不能不说,如果没有黄宏最早期的几段作品,宋丹丹的喜剧小品之路也许走得不会那么顺利。

01

个人最早看到黄宏表演的小品,就是1989年的春晚小品《招聘》。

从少林寺她爹到黄大锤,黄宏让人喜爱又遗憾的春晚24年

笑林主持招聘大会,想找几个特别能喝酒的人,黄宏演的那个人特别能喝啤酒,号称喝两箱啤酒不带上厕所的。但最后他也失败了,喝反了,本来喝酒是为了不要对方卖东西搭毛毯,最后喝成了不仅搭配毛毯,还外加一条毛巾被。

印象比较深的,那时候黄宏不到30岁,显得比现在瘦很多。而且还有络腮胡子,这个络腮胡子,好像也伴随他好几年,到《超生游击队》《手拉手》还是那样儿。还有个印象就是东北话,这段小品里面除了笑林,黄宏、师胜杰、方青卓都说东北话,这也是春晚比较早出现这么集中的东北话,第二年赵本山才登上春晚。那之后,东北话才开始在春晚大行其道。

02

黄宏和宋丹丹演的小品,此前在这里都说起过,这一次重点说说黄宏和其他人合作的小品。

先说1990年的《难兄难弟》。这可以说是《超生游击队》的续集,时间上也离得很近,一个是在元旦晚会,一个是在随后的春晚,能看出来黄宏从头到脚连行头都没换。也是因为《超生游击队》太火了,一两个月后观众对此还是津津乐道,所以很多的包袱儿都能衔接上,比如“少林寺他爹”。

从少林寺她爹到黄大锤,黄宏让人喜爱又遗憾的春晚24年

除了黄宏,还有一个大亮点就是严顺开的加盟。严顺开是演滑稽戏出身,又加上曾经演过《阿Q正传》等电影,他1983年就登上过首届春晚,到《难兄难弟》这里还说了和阿Q有关的台词,他这次等于是演了阿Q的孙子,算是演员和角色的融合,效果很好。

另外还有一个设计是,黄宏生的孩子都是用全国的地名起名,严顺开生的都是用烟名起名,万宝路,大前门,大生产,最后黄宏给出主意叫捡烟头儿。

03

按照前面说的原则,1991年的《手拉手》,1992年《秧歌情》从略,再说说1993年的《擦皮鞋》。

从少林寺她爹到黄大锤,黄宏让人喜爱又遗憾的春晚24年

我总觉得这个小品不那么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但还是让黄宏演出了效果。一个擦皮鞋的,那么好面子,而且还非要花钱雇保姆,说那些冠冕堂皇的话,显得有些不真实。另外魏积安演的那个人也不太站得住脚,也是擦皮鞋的,却能当鞋油厂的技术顾问,但还非要出来当保姆。

包袱儿还是不错的,尤其黄宏形体上擦皮鞋的动作,特别卖力气,“主要是阴天下雨,膀子闲得难受”。魏积安的主要笑点,就是“伙计”,在那之前他就在春晚上演过这样口音的小品。而且有些并不好笑但有点儿意思的台词,我倒是经常想起来,比如“我们的前途不会越抹越黑,只能越擦越亮”。

04

接着说一个重点作品,1994年的《打扑克》。这是一个很巧妙的作品,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批评,放在扑克牌或者说名片的信息里面。比如港台明星演出收入过高,男总经理爱找女秘书,假药和伪劣产品泛滥,小报报道捕风捉影各种造谣,还有正在风光的马家军,甚至还有“小品不如相声受欢迎”。

在九十年代中期,不管是春晚还是其他节目,相声确实已经走入一个死胡同,很少有八十年代那样的精品出现,倒是随着赵本山、黄宏、宋丹丹等人的走红,小品越来越受到欢迎。

这个小品最早的思路,来自黄宏在《读者》杂志上看到一篇小小说,说的是火车上俩人用名片打扑克,黄宏觉得正好可以把一些社会热点放进去,但他不会打扑克,还专门跟高手请教,学了一些术语,什么同花一条顺、三色一条龙。

黄宏最早是想跟马季或者姜昆一起演,他们俩都认为是好作品,但怕自己演小品演不好,黄宏就跟侯耀文要侯耀华的电话准备找他。侯耀文一听作品非常好,就推荐了自己来演,等于是给截胡了。想想的话,如果是侯耀华演,应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别的方面不说,那段时期侯耀华演小品还是一把好手的。

05

接下来说1995年的《找焦点》。我觉得它在黄宏早期的小品当中,算是弱一些的。尽管也加了不少热点进去,但我总觉得让两位农民朋友纵论天下大势有些牵强,说到的一些段子,比如孩子刚生下来就撸戒指那个,明显是个老段子。尤其不太舒服的地方还在于,搭档杨蕾在这里面笑得太夸张了,有笑点不够故意靠大笑提醒观众笑的嫌疑。

从少林寺她爹到黄大锤,黄宏让人喜爱又遗憾的春晚24年

我想说的倒是,现在再听这段小品,听到的是电视媒体曾经的辉煌,里面说到很多名牌电视栏目,比如《焦点访谈》,《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那时候《东方时空》刚刚创立没几年,正是央视新闻评论部冉冉升起的时候,电视新闻正在以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面貌出现。

还要说一个细节,黄宏说村里合资办了豆腐厂,小年轻的上班就说自己是做宾格尔登的,其实就是bean curd的音译,说明那时候人们还是习惯这样翻译。现在更多就是按照咱们的豆腐的音译,英语里早有tofu这个词了,因为豆腐是咱们中国发明的。

06

再说一个比较冷门的小品,1996年《今晚直播》。如果说平时黄宏演的都是喜剧小品,这个就是正剧小品了,甚至带有一些悲凉的色彩。

从少林寺她爹到黄大锤,黄宏让人喜爱又遗憾的春晚24年

它讲的是喜剧演员在台下的状态,算是比较早反映这种主题的作品,让人看到黄宏他们这些总是给我们带来欢笑的人,在作品背后其实是很挣扎的,不都是嘻嘻哈哈。接近尾声那一段,黄宏带上一个笑脸面具在那里又蹦又跳,摘下面具满脸的愁容和汗水,也让人很感慨。黄宏表演小品从来都是很投入的,额头和脸上经常热汗直流。

这个小品的女主角是徐帆。那时候我还没看过徐帆演的影视剧,话剧就更没看过,徐帆也上过几次春晚,我觉得这个舞台不太适合她,尤其和冯巩演咋咋呼呼那种显得有点儿尴尬,在黄宏这个小品里还算比较好。

07

接下来是一个比较重头的作品,1997年的《鞋钉》。这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段黄宏小品,以小见大,反映人做事应该保有的态度。尽管最后也有一些上价值,但这种价值可以让人接受,不像后来黄宏有些作品,到最后把生活小事往方针政策上靠,显得有些生硬。这个看上去还比较舒服,比如那句“要想守好你的摊儿,首先守住你的道儿”。

从少林寺她爹到黄大锤,黄宏让人喜爱又遗憾的春晚24年

黄宏修鞋的有些动作,看上去还挺舒服,应该是观察过路边的修鞋摊儿的。直播前有一次的彩排,黄宏用锤子的时候不小心还砸到了拇指上,砸出血来了,但黄宏还是坚持演完了。

08

接下来就要说一段充满争议的小品。1998年的《回家》不说了,说说1999年的《打气儿》。首先说在最早看的时候,我也不觉得它是一个多么好的作品,非要把生活小事上升价值,与国计民生联系起来,还有点儿安抚民众的意思。除了“苦不苦想想人家萨达姆,顺不顺看看人家克林顿”,也没有多少硬包袱儿。

从少林寺她爹到黄大锤,黄宏让人喜爱又遗憾的春晚24年

直到两三年前看到贾行家在一席的那段演讲,叫《纸飞机》,听到他当年看这段表演的感受,我才想到原来这个作品还不只是不够精彩的问题,它还在大年三十儿给一些失落的人,伤口上撒了盐。我在乡下长大,身边没有下岗的亲友,所以最早看这个小品是没有他那样的强烈感受,但设身处地想一想,小品的处理确实有点儿问题。黄宏的本意或者说春晚剧组的本意,应该也是给一些人鼓鼓劲儿,但在台词的处理方面,还是欠妥了,尤其“我不下岗谁下岗”那句。

09

到2000年春晚,黄宏算是演了两段小品,一个是正式的,和凌峰演了《小站故事》,另一个是事先拍好的视频,就是他和赵忠祥、倪萍演的电视小品《品茶》。演的是老年赵忠祥和倪萍,到黄宏开的小茶馆喝茶,回忆当年的主持风格,评说现在。

从少林寺她爹到黄大锤,黄宏让人喜爱又遗憾的春晚24年

赵忠祥还问黄宏,今年怎么没上晚会呀?倪萍说别哪壶不开提哪壶了,黄宏说我现在哪壶开了提哪壶。还说到人气的问题,赵忠祥他们说把门关紧了,别让人认出我们来把你们这儿挤爆了,黄宏说没事儿,我在这儿八年了没人认识。最后黄宏说要是还能让春晚,你们这茶水我免单,最后才说,我给你记到春节晚会的账上。

他们演的是30年后的事情,推算的话就是2030年。可今年才到2021年,赵忠祥就已经去世了,黄宏几乎不露面了,倪萍还算是活跃一些,最新的电视剧《女心理师》里就有她,演杨紫的妈妈。

10

2002年《花盆》,2003年《足疗》,2004年《兄弟》,这三个小品我都不太喜欢,我重点说说2005年的《装修》。我认为,这是黄宏在春晚舞台上最后一个还算精彩的小品,不硬上价值,就靠剧情和演员的表演取胜,加上一些比较滑稽的音效。这个小品就像是一场闹剧,但闹得不让人难受,还可以说是一波三折,看上去很过瘾。

从少林寺她爹到黄大锤,黄宏让人喜爱又遗憾的春晚24年

让人印象最深的,倒是戏没那么多的林永健。他演了三个人,一个是“干嘛呢,干嘛呢”的天津大姐,一个是邻居家砸墙的山东农民工,还有最后出现的真正的房主。尤其那天津大姐,因为受欢迎也成为小IP,随后一年黄宏的小品《邻居》,林永健还是那身打扮上台,还是扮演了这个人物,照样人气很高。

在那之后,黄宏还演了《考验》《开锁》《豌豆黄》《美丽的尴尬》《聪明丈夫》《荆轲刺秦》,比起更早的的那些,都算不上精彩。

11

除了春晚作品,再简单说说春晚之外的黄宏小品。

印象最深的也是影响最大的肯定是《超生游击队》,这个不多说了。再有就是《杨白劳与黄世仁》,黄宏、范伟和娄乃鸣演的。

从少林寺她爹到黄大锤,黄宏让人喜爱又遗憾的春晚24年

这种形式是很不错的,演员现实中的关系,影响到表演中的关系,引发笑料,很多小品和相声都爱用这样的思路,早期的比如侯宝林的《武松打虎》,陈佩斯朱时茂的《主角与配角》,也是这种路子。《杨白劳与黄世仁》印象比较深的,黄宏每次都拉长声说出那句“杨~白~劳,你想好了没有,今儿个是大年三十儿,咱的债可不能再拖啦”,还有范伟每一次都得突然跪下说,少东家,大雪封山十几天什么什么的。还有导演娄乃鸣那句,杨白劳,你看看你把黄世仁都逼成什么样儿啦。

还有一个小品印象比较深,是黄宏当年参加过很多军民双拥晚会,演过一个小品《男家属》。尽管也有主题先行的意思,但角度很好,包袱儿不多让人感觉很舒服,很生活。

从少林寺她爹到黄大锤,黄宏让人喜爱又遗憾的春晚24年

大概就说这些吧。你对黄宏的小品有什么看法?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