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北宋——被时代裹挟的过渡性王朝

作者:少数派之见

北宋,一个饱受争议的王朝。说它完成了统一,周边却各国林立,不断地丧权辱国;说它没有完成统一,却也将传统的汉地十八省收服,保持了华夏版图的基本完整。但最为人诟病的就是,这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将汉唐以来形成的民族尚武精神给彻底磨灭了。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既映射出了北宋王朝的残破不堪,也照出了那个时代缺乏统一的必要基础。诚然,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北宋确实存在太多的不足,但结合那个时代背景来看,北宋王朝也确实十分出色地完成了那个时代的任务。

藩镇林立,弱干强枝

中国封建帝制下,最大的两个特点便是:郡县制和中央集权。中央政府对地方掌握税收,军队调配,以及人事任免权,而地方掌握行政管理权。这样一来,中央可以防止地方独大,地方则能有效率的进行行政管理。

因此,哪怕中央势微,也能保持地方的相对弱势。而皇权的更迭也一般都是权臣篡位,农民起义和异族入侵这三种为主。

但这种强干弱枝的古典管理形式,到了唐朝就发生了改变。

唐玄宗天宝年间,为了抵御外族的侵扰,增加军队的机动能力,便在北方边境的郡县制基础上增设了九个藩镇,一个经略使,史称“天宝十节度使”。如此一来,地方的军事力量大大加强。在加强军事力量的同时,更是允许藩镇截留地方税收以做军费。当中央保持强势时,藩镇自然没有威胁中央的胆魄,可一旦中央式微,安禄山之流的狼子野心之辈便趁势而起。

但安史之乱最大的破坏,是战争对民间生产力的大幅破坏。中央无力支撑藩镇军费,于是当地藩镇便趁机大肆兼并土地以供养军队。

到了黄巢起义之后,中央为了依靠藩镇出兵镇压起义,更是进一步下放了权力到地方。直至最后,皇帝连对地方的任免权也放弃了。此时的地方藩镇,犹如一个个独立的国家,掌握着当地的财政军权,甚至可以世袭罔替。

乱世下的分裂危机

唐末五代的藩镇割据,更像春秋战国时期。中央虚设,各个藩镇掌握地方的绝对权力,但又势均力敌,谁也吞并不了谁。

当然,中央也并不是不想征伐藩镇。但由于无钱无兵,一旦中央出兵征伐,要么领兵将领哗变,要么地方藩镇反噬中央。例如,后梁,后唐就是出兵攻打藩镇,结果被藩镇反噬;后汉,后周被外出领兵将领反戈一击。

哪怕中央政府征服了地方,但派人驻防征服地之后又立马反叛。比如,后唐灭亡前蜀后,派去蜀地宣抚的孟知祥,又立马割据反叛建立后蜀。

久而久之,无论是谁入主中枢,也都默许了弱干强枝这种情况的诞生,毕竟跟统一比起来,保命更重要嘛。在此背景下,南方的交州,西北的灵州,北方的幽云都纷纷脱离中原控制,寻求独立建国之路。倘若中央继续无力下去,这种独立趋势必然会蔓延至中原腹地之内。毕竟,内地藩镇更有钱,更有兵凭什么不能自己过自己的日子呢?

历史使命,重塑中央

在如此分裂的历史背景下,赵匡胤建立的北宋可以说站在了历史的交叉口上。向左,放任藩镇的话,便会像走上唐朝覆灭的老路;向右,收复藩镇的话,后周前车之鉴自己比谁都更清楚。赵匡胤却毅然向前踏了一步。

当我们展开北宋统一的历史时间段来看:北宋以先易后难、先南后北方的方针,主要包括公元963年,慕容延钊、李处耘率军平定武平周保权,同时荆南高继冲主动投降归顺;公元965年,王全斌率军平定后蜀孟昶;公元970年,潘美率军平定南汉刘鋹;公元975年,曹彬、潘美率军平定南唐李煜;之后,公元978年,吴越钱俶、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主动投降归顺;公元979年,宋太宗率军平定北汉刘继元。

从过程上可以看出,领兵将领频换,统一过程缓慢。哪怕形成了绝对军事上的优势,也是隔几年灭亡一个政权。

其实,基本可以看出赵匡胤的应对之策。打散中央军权,消化当地割据。基本上就是,裁撤当地军政财权,恢复唐朝前期的地方行政体系。同时,也将中央的禁军进行拆分治理,彻底剥夺了将领对军队的管理权。

正如,赵普对赵匡胤所说,“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但这句话,却付出了200余年战乱的代价才得出。

后果

不可否认,大唐盛世的万夷宾服确实令人向往。但为了维持强有力军事实力,也造成藩镇危机,国内政局的动荡,甚至一度产生了分裂危机。例如,越南就是在五代十国中彻底走向了独立。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华夏版图的完整比对外战争的胜利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北宋王朝为了重新加强中央集权,便采取了重文轻武的国策也属于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当然,换取的代价便是军队对外作战的疲软。

历史事件的发生必然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在那种历史背景下,再穷兵黩武的话必然会使华夏走向进一步的分裂。

因此,绝不能单线思维评价北宋王朝的“基本统一”。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北宋还是很好的完成了维护华夏版图完整的历史使命,延续了那个时代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