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三国女性代表人物之四

作者:春花与秋实
三国女性代表人物之四

  黄月英,三国时荆州沔南白水(今湖北襄阳)人,沔阳名士黄承彦之女,诸葛亮之妻,诸葛瞻之母。本名于史无载,“月英”是她在民间传说中的名字。黄承彦以黄月英有才,向诸葛亮推荐,请求配婚,诸葛亮答应后遂与黄月英结为夫妻。相传黄月英头发黑皮肤,但知识广博。但也有一说指黄月英本人极美,因此遭到乡里其他年轻女性的嫉妒而诋毁她的容貌。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相传就是从黄月英传授的技巧上发展出来。荆州一带的特产,相传部分也由黄月英所制造或发明。现今襄阳一带,还可以听到很多关于诸葛亮与黄月英的动人传说。

  黄氏,即黄承彦之女也。容貌甚陋,而有奇才,上通天文,下察地理,韬略近于诸书无所不晓,武侯(诸葛亮)在襄阳(现襄阳古统称为南阳郡)时闻其贤,迎娶黄月英。诸葛亮所学,很多是由黄月英所授。诸葛亮死后,黄月英也很快病逝,临终以“忠孝”勉励其子诸葛瞻。

  公元197——207年】东汉献帝建

  安二年——十二年,诸葛亮准备择偶,以高风亮节著称的沔阳名士黄承彦向诸葛亮提议:“听说你正在择偶,我有一个丑女儿,虽然黄头发黑皮肤,但才能与你匹配”,诸葛亮同意迎娶,于是黄承彦用车把黄月英载送给诸葛亮。 诸葛亮迎娶黄月英后,乡里出现一句谚语:“不要学孔明选择妻子,只得到黄承彦的丑女儿” 。诸葛亮居住在隆中其间,有客人来访,诸葛亮吩咐妻子磨面,顷刻之间,面已磨好,诸葛亮奇怪为什么这样迅速,后来私下观察,看见有几个木人在快速磨麦、磨面。于是诸葛亮请教黄月英,学习了相关机械技巧。在光荣系列三国志11中,黄月英称号为“工神”,为使用机械类打击最强武将。

  【公元231——232年】蜀汉建兴九年——十年,诸葛亮招集督运廖立、杜睿、胡忠等人在景谷县西南二十五里的白马山,通过对原有的机械技巧进行改造,制作了木牛、流马两种运输工具。

三国女性代表人物之四

夏侯徽(211年-234年),字媛容,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司马师第一任妻子。父亲是曹魏的征南大将军夏侯尚,母亲曹氏是曹魏德阳乡主 (曹真之妹)。夏侯徽与司马师之间,生有五个女儿。

  夏侯徽很有见识气度,每当司马师有什么想法时,都由她从旁策划协助。当时司马师之父司马懿位居上将重位,而他的儿子们都有雄才大略。夏侯徽深知司马师绝非曹魏忠臣,而司马师对出身曹魏家族的夏侯徽也非常顾忌,于青龙二年(234年)将其毒杀,时年二十四岁,死后葬于峻平陵。西晋建国后,追谥夏侯徽为景怀皇后。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夏侯徽,字媛容,是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夏侯徽的父亲夏侯尚,是征西将军夏侯渊之侄 ,三国时期曹魏著名将领,官至征南大将军。 夏侯徽的母亲曹氏,是大司马曹真的妹妹,受封为德阳乡主。 夏侯徽的同母兄长夏侯玄,是曹魏著名文学家、玄学家、将领,官至大将军。后与李丰等人密谋诛杀司马师,结果事情败露,而被处死。

  遭夫毒杀

  夏侯徽与司马师的成婚时间,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夏侯徽嫁给司马师之后,先后为他生有五个女儿。

  夏侯徽很有见识和器度,每当她的丈夫司马师有什么想法时,都由她从旁策划协助。魏明帝曹叡在位时期,司马师的父亲司马懿居于上将重位,而司马懿的儿子们都有雄才大略。夏侯徽知道司马师绝不是曹魏的忠臣,而司马师又对出身曹魏家族的夏侯徽非常顾忌。青龙二年(234年),夏侯徽遭到司马师的毒杀,死时年仅二十四岁。夏侯徽死后,葬于峻平陵。

  追谥皇后

  泰始元年(265年),司马师的侄子司马炎受禅登基,建立西晋政权,是为晋武帝。晋武帝登基时,并没有给夏侯徽追加谥号。泰始二年(266年)十一月十五日,晋武帝在司马师第三任妻子景献皇后羊徽瑜的屡次进言下,才为夏侯徽追加谥号为景怀皇后。

三国女性代表人物之四

  大乔(乔字古作“桥”)(180年-?),庐江郡皖县人(今安徽安庆潜山),中国东汉末三国时期的女性,系乔公之女、孙策之妾、小乔之姊。

  在中国长篇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也有提及。与小乔并称为“江东二乔”,传说为绝世美女。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12月,孙策攻取庐江的皖城,虏获二乔姐妹,孙策自纳大乔为妾。

  大乔随后同被俘获的袁术家眷和刘勋家眷一起被送回吴郡。然而孙策四个月后就去世。大乔自此沦为了寡妇,无子女,此后不详。

  姓名

  二乔的姓本作“桥”,可以称为桥氏。至于她俩的芳名,史书失载,只好以“大乔”、“小乔”来区别。现代人对此会觉得奇怪,但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这种现象却是见惯不经的。历史上许多女子都没有留下名字,就是孙权的母亲吴夫人、妹妹孙夫人,不也同样不知其名吗?不过《凤凰二乔》中称大乔叫乔靓,小乔叫乔婉。

  名分问题

  有关二乔是妻还是妾,首先,在得到二乔之时,孙策和周瑜都已虚岁25。古人普遍早婚,他俩若已有原配,那也是毫不奇怪的。更何况在三国时代,妻妾地位差别极大,并不存在明清时代扶正的可能性。

  其二,在讲究尊卑有序的封建时代,婚姻被视为结两姓之好,具体指门当户对的两个家庭因婚姻结为亲戚关系,更有一套繁琐礼节。而二乔身份背景仅仅是城破后被纳,这女战俘的身份似乎并不与孙策周瑜相称,娶妻也不至于马虎到打仗时顺便解决。

  另外,婚姻又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妻须征得双方家长的首肯,相反,纳妾几乎只凭男人的一己之愿。“策自纳大乔”从“自纳”就可以看出,孙策纳大乔实际是自作主张,此时吴夫人尚留在吴县,正式娶妻不可能不经过其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