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南丝路”的故事:青铜存钱罐上的犀鸟

作者:文史博物苑
“南丝路”的故事:青铜存钱罐上的犀鸟

作者:林硕(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章首发“北京自然博物馆公众号”。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科技的力量”展厅中,陈列着一件造型独特的纺织场景青铜储贝器。在这件青铜储贝器的圈足位置,焊铸有四只振翅欲飞的鸟形动物:近乎夸张的长嘴,几乎占到身体的1/4。

对于这个鸟类造型,常看动画的小朋友们可能会感觉很熟悉:它和《狮子王》中王室管家——犀鸟沙祖(Zazu)非常接近。

“南丝路”的故事:青铜存钱罐上的犀鸟
“南丝路”的故事:青铜存钱罐上的犀鸟

“落”在储贝器上的鸟是不是犀鸟呢?

“南丝路”的故事:青铜存钱罐上的犀鸟

拍摄:丁铨

犀鸟科(Bucerotidae)属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犀鸟目的1科。因嘴形粗厚而直,嘴上通常具盔突,形似犀牛角而得名。有19属74种。广泛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印度、中南半岛、大洋洲和太平洋群岛,为典型热带森林鸟类。中国仅见于云南、西藏东南部和广西西南部。

而该文物的出土地为古滇国,是中国西南边疆古代建立的古王国,主要分布在以滇池地区为中心的云南省中部及东部地区,气候温暖潮湿,与犀鸟的分布地刚好有重合。

云南分布的犀鸟有5种,分别是:冠斑犀鸟、白喉犀鸟、花冠皱盔犀鸟、棕颈犀鸟及双角犀鸟。根据最新的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云南5种犀鸟现已全部升为国保一级。

“南丝路”的故事:青铜存钱罐上的犀鸟
“南丝路”的故事:青铜存钱罐上的犀鸟

左为冠斑犀鸟、右为双角犀鸟

图片来源:forum.xitek.com

“南丝路”的故事:青铜存钱罐上的犀鸟
“南丝路”的故事:青铜存钱罐上的犀鸟

左为白喉犀鸟、右为棕颈犀鸟

图片来源:www.birdnet.cn

“南丝路”的故事:青铜存钱罐上的犀鸟

花冠皱盔犀鸟 图片来源:www.birdnet.cn

通过比较这件文物和5种中国犀鸟嘴上的盔突,冠斑犀鸟和双角犀鸟的盔突最为明显,与纺织场景青铜储贝器上的鸟类形象最为相似。所以,笔者判断:在纺织场景青铜储贝器圈足处的鸟类形象,很可能是冠斑犀鸟或双角犀鸟。作者:林硕(国家博物馆),文章首发“北京自然博物馆公众号”。

为什么犀鸟的形象会出现在古滇国的青铜储贝器上呢?

让我们先从这件文物谈起。贮贝器是古滇国特有的一种青铜器种类,器盖上多铸有表现集体场面的群像,除了纺织场景外,尚有诅盟、纳贡、狩猎以及祭祀等等题材,不一而足,被誉为“无声的史书”。

“南丝路”的故事:青铜存钱罐上的犀鸟

这件焊铸有犀鸟的鼓形贮贝器,通高 27.7厘米,盖径 26厘米,底径 31 厘米,采用收腰型设计,器盖之上焊铸有十八个人物,以及鸡、犬各一只,刻画了一群妇女正在从事纺织活动;她们向心踞坐,正在用踞织机织布,为世人展现出古滇国时期的珍贵历史画面,使我们可以了解到彼时的社会发展阶段与文明程度。

古滇国属于我国古代西南地区的以滇池为中心建立的割据政权,其统治核心位于今天云南省昆明市的晋宁区。

1955年至1960年期间,考古队员陆续对晋宁上蒜镇石寨山古墓群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出土了包括“滇王之印”在内的大批珍贵文物,其中就包括数十件制作精美、造型独特的青铜贮贝器,即古时所谓的“扑满”,也就是今天咱们的储蓄罐、存钱罐,或The piggy。

“南丝路”的故事:青铜存钱罐上的犀鸟

今天的小朋友们,大多会将零钱、钢镚放入存钱罐中,作为继续购买零食、漫画或学习用品,可古滇国的青铜贮贝器并非硬币,而是来自印度洋、太平洋沿岸的“海贝”。

“南丝路”的故事:青铜存钱罐上的犀鸟

图片来源:https://mbd.baidu.com/

海贝是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浅海的贝类,色泽艳丽、坚固耐用、携带方便,于是被人们利用作为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鉴定,古滇国出土海贝的产地大致范围是在印度洋以及西太平洋的暖水区,包括印度、缅甸、菲律宾等地。

这些沿海地区的海贝,是如何进入我国西南腹地的呢?

“南丝路”的故事:青铜存钱罐上的犀鸟

图片来源:https://www.sohu.com/

主要是通过“南丝路”。 早在商周时期,西南地区就与印度以及东南亚等地进行交流,因而我们在成都金沙遗址、广汉三星堆遗址中也都也都发现了印度洋北部的贝币。先秦战国,越来越多的印度、缅甸客商通过“南丝路”进入我国西南。古滇国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贝币的需求量进一步上升,海贝通过“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南丝路)”源源不断地进入云南。

“南丝路”的故事:青铜存钱罐上的犀鸟

犀鸟在动物圈以忠贞、痴情著称,一旦选定配偶便会不离不弃,白头偕老。

由于犀鸟属于洞巢鸟,所以在育雏期间,犀鸟妈妈们会利用排泄物和食物残渣从内部将洞口缩小;犀鸟爸爸则从外面配合封闭,里外夹击,到最后洞口只留下一条细细的缝隙。就这样,雌鸟负责在洞中孵化、哺育,雄鸟做起了全职奶爸,给妻子和宝宝们投喂食物,可谓夫唱妇随,情比金坚。

古滇人在青铜储贝器上塑造犀鸟的形象,联系到器盖上的妇女纺织场景,或许是借用犀鸟夫唱妇随、分工协作的生物特性,寓意妇女能顶半边天,也未可知。作者:林硕,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致力明清以降的历史研究,文章散见《新华文摘》《光明日报》《北京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中国博物馆》等。

专家审校:何长欢

责任编辑:郑钰

编辑:付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