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西安南郊唐贞观十七年王怜夫妇合葬墓发掘简报

作者:考古快递

西安南郊唐贞观十七年王怜夫妇合葬墓发掘简报

《文博》2012年03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2010年3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办韩家湾村以西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1000兆瓦太阳能光伏电池项目工程基建范围内,发掘了唐贞观十七年(M3年)上柱国王怜夫妇合葬墓(编号为2010HEM11),该墓纪年明确、形制保存基本完整,出土物种类丰富、陶俑组合较为明晰,为长安地区初唐时期墓葬研究提供了一贝U新资料。现将墓葬发掘情况介绍如下(图一)。

西安南郊唐贞观十七年王怜夫妇合葬墓发掘简报

一、墓葬形制

该墓为长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坐北朝南,方向172°,由墓道、过洞、天井、壁龛、甬道、封门、墓室组成。该墓发掘是在深约1.5米的基槽内进行的,墓葬原开口层位不详。该墓残长18.16米,墓室底距现地表约4.60米(图二)。

西安南郊唐贞观十七年王怜夫妇合葬墓发掘简报

墓道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长6.26米、南宽1.14,北端宽L0米、下宽1.16米、最深处距开口2.2米,直壁斜坡底,坡度20°。墓道南部东西两壁相对各残存壁画一幅壁画周边有约0.05米宽的红色边框,东壁画长2.0米、高0.9〜1.3米;西侧壁画长2.0米、高1.1〜1.5米,壁画为先以白灰刷于土壁,再绘制而成,无地仗层,壁画内容已漫滤不清。墓道内填五花土,未经夯打。

过洞2个。自南向北依次编号为1〜2号,皆为斜坡底土洞结构。

1号过洞位于1号天井南侧,平面近方形,进深1.05米、宽1.14米、高1.80—1.88米。

2号过洞位于1至2号天井之间,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进深1.30米、宽1.14米、高1.84〜1.90米。下部有东西对称的壁龛各一个,龛口有宽约0.皿米的红色边框。

天井2个。自南向北依次编号为1〜2号,皆为竖穴斜坡底土圻结构,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天井下部壁画为先以白灰刷于土壁,再绘制而成,无地仗层。

1号天井位于1至2号过洞之间,长2.30、宽0.90〜1.14、深2.50〜3.40米。]号天井下东西湘的壁画各一幅,底部沿墓道倾斜。东壁壁画宽1.08、高1.01〜1.14、西壁壁画宽0.92、高0.94〜1.3米,壁画因脱落严重而漫源不清,周边有宽0.的米宽的红色边框。

2号天井位于2号过洞与甬道之间,长2.26、宽0.86〜1.10、深3.90〜460米。2号天井下部残存东西对称的壁画各一幅,底部沿墓道彳顷斜。东壁壁画宽0.70、高1.3〜1.46米;西壁壁画宽0.66、高1.16〜1.4米,壁画因脱落严重而漫海不清,周边有宽约Q04米的红色边框。

壁龛2个。东西对称开凿于2号过洞下两壁,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皆为土洞拱顶结构,不见封门。龛门有宽约0.05米的红色边框。

东壁龛面宽1.20、进深0.队高1.16米(图三)。

西壁龛面宽1.10、进深0.70、高1.10米(图四)。

西安南郊唐贞观十七年王怜夫妇合葬墓发掘简报

甬道位于2号天井与墓室之间,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土洞式拱顶结构,进深1.70、宽1.10、高1.80米。内置土坯封门TI,两壁平直,底部平整。

封门由土坯纵向平砌而成,残存两层土坯,残高0.16米,同甬道等宽。土坯大小一致,长0.30、宽0.10〜0,20、厚约0.08米。

墓室位于甬道北侧,平面近方形,土洞结构,长3.35、宽3.3〜3.6、残高2.4米。顶部因垮塌而结构不详,东、西壁略向西北-东南倾斜,北壁东部残存宽约2、高约1.40米的条形屏风画,内容已漫海不清,屏风画为先以白灰刷于土壁,再绘制而成,无地仗层。墓室西部有一棺床,棺床上有两具人骨,墓室底部平整(图五)。

二、藏式葬具

墓室西部有东西并列的人骨两具,仅存头骨、少量肢骨,及韻骨,均头南足北,面向上,尺寸不详。人骨置于棺床上,棺床长3.28、宽1.86、残高0.08米,棺床四周用砖围起,中间填土,砖为残砖,尺寸不等,厚约0.08米。

三、出土遗物

该墓曾遭盗扰,共出土器物133件。东壁龛出土器物45件,有陶骑马俑、陶立俑、陶羊、陶猪、陶狗、陶鸡、陶泡钉;西壁龛出土器物19件,羊、陶猪;墓室出土器物68件,马俑、陶立俑、陶骆驼、陶牛、铜镜、铜饰、铁扣件、石墓志。

(一)镇墓俑

4件,包括武士俑及镇墓兽。

武士俑2件。均出土于墓室口,残,泥质红陶,前后合模制作身体各部,上下身也分成两个部分合模制成,再组合成整体,烧制后施彩绘。

站立状,头戴盔,头顶残,身穿甲胄,眉脊凸起,高鼻梁,络腮胡须,脖下系结领巾,双臂饰螭首披膊,双圆护胸,左臂抬置腰间,右手搭腹,腰束带,内穿两层袍,下缘三层分明,脚蹬靴,两腿分开,立于中空底座上。彩绘为先施白彩,再于其上施红彩,色彩脱落严重。

西安南郊唐贞观十七年王怜夫妇合葬墓发掘简报

2010HDM11:61,通高52.5、座高3.3厘米(图六,2)。

镇墓兽2件,一为人面,一为兽面,蹲踞状。均残,泥质红陶,左右合模制作身体各部,头部为前后合模制成,再组合本,烧制后。

201MM1:62,出土于墓室口,人面兽身,头戴盔,耳贴塑,眉脊突出,高鼻梁,嘴角夕隴,红唇,尾梢残,两前腿较粗,略呈斜立状,两后腿屈肢蹲踞在近半圆形实心底座上,前掌四爪,后掌三爪。表面色彩脱落严重,腿、肩部残留红彩。通高33.5、底座高L3厘米(图七,1;封底)。

2010HDM11:94,出土于墓室东南部,狮形,两耳耸立,眉脊突出,张嘴露齿,红唇,下颌贴塑胡须,脑后有纵向刻画痕,尾残,两前腿较粗,略呈斜立状,两后腿屈肢蹲踞在近半圆形实L、底座上,前掌四爪,后掌残。表面色彩脱落严重,耳部残留红彩。通高32.6、底座高1.4厘米(图七,2)。

西安南郊唐贞观十七年王怜夫妇合葬墓发掘简报
西安南郊唐贞观十七年王怜夫妇合葬墓发掘简报

(二)陶骑马俑

45件,其中7件无头身,无头身骑俑均为男骑马俑。包括笼冠男骑马俑、樸头男骑马俑、高髻女骑马俑、平髻女骑马俑。均残,泥质红陶,制作方法为先合模分别制作各个部分,如马的头和颈为一部分,马身与俑的下身为一部分,俑头和俑的上身各为一个部分,再加模制的俑臂和马腿,马腿和俑头内均加铁筋,组合成整体后下加长方形实心底板,烧制后再施彩绘。

骑俑面部模压出五官轮廓,施粉色或白色彩绘,再以墨笔描绘出眉眼。

马的形制均相同,如出一模,头部于模压的眼、额、颊、鼻、嘴轮廓上贴塑络头、衔镰等马具,又以墨笔描绘眼、鼻等细处。马嘴施红彩,马耳均为模制后插入头部,短鬃斜竖,背部浮雕鞍轉。鞍均为黑色,韓为素面,有黑、红、白三色,但多数已脱落呈灰褐色,韓边以朱红彩或墨笔勾勒。马前胸墨绘攀胸,后绘鞘。马尾皆自然下垂,四腿直立于长方形实心板座上。马身施红、白两彩,红马面部均施白彩。

笼冠男骑马俑2件。均出土于东壁龛,骑俑头戴黑色笼冠,身穿桔红色广袖右衽交领长袍,腰束宽带,双手抬置胸下两侧,握拳似作驭马状,脚蹬黑靴。骑白马,马耳、马尾残。2010HEM11:103,通高30.2、马长25.3厘米(图八,1;封二,5)。

西安南郊唐贞观十七年王怜夫妇合葬墓发掘简报

幞头男骑马俑18件,6件出土于西壁龛,12件出土于墓室。根据服饰可分二型。

A型16件。骑俑头裹黑憐头,两巾角结于头顶,两巾角垂于脑后,红唇,身穿窄袖对襟圆领长袍,领边、衣扌口、衣袖均以红彩勾勒,袍均为白色,腰束黑带,背后墨绘铭尾下垂,脚蹬黑靴,双手抬置胸下两侧,握拳似作持缰驭马状。骑俑面部施粉色彩绘。

201OM11:33,出土于西壁龛,骑白马,马耳直立,轉施白彩,朱红彩勾勒輔边,輔面、马左臀有黑色斑点,马尾残。通高29.3、马长23.2厘米(图八,2)。

2010HDM11:99,出土于墓室东部,骑白马,马嘴、马耳残留红彩,轉施红彩,其上墨绘黑色斑点。通高29.7、马长22.7厘米(图八,3;封二,3)。

2010HM11:32,出土于西壁龛,骑红马,马嘴残留红彩,马耳残,髒施红彩。通高29.3、马长23.2厘米(图八,4)。'

B型1件。201MM1:101,出土于墓室东部,骑俑头裹黑樸头,两巾角结于头顶,两巾角垂于脑后,红唇,身穿窄袖交领右衽长袍,腰束带,右臂自然下垂,手隐于袖中,左手抬置腰间,脚蹬黑靴。骑白马,马嘴、马鼻残留红彩,马耳残,緒施黑彩。骑俑面部施白彩。通高31.0、马长23.8厘米(图八,5;封二,6)-

高髻女骑马俑14件,2件出土于西壁龛,12件出土于墓室。发髻为模制后再粘于头顶。骑俑面部施白彩。根据发饰可分二型。

A型13件。骑俑头梳单刀半翻高髻,身穿圆领白色长袖襦衫,红白相间条纹长裙高束至胸,裙上部束白色宽带,一根白长带飘垂至腹前,右臂下垂,右手搭于腿面,左耕離间,脚蹬黑靴。

201OW11:112,岀土于西壁龛,骑白马,马右耳残,马嘴、马眼残留红彩,轉施黑彩,朱红彩勾勒轉边。通高31.4、马长23.8厘米(图八,6;封二,4)。

B型1件。201OM11:51,出土于西壁龛,骑俑头梳双高髻,身穿圆领红色长袖襦衫,长裙高束至胸,裙上部束红带于胸前打结,两根红长带飘垂至腹前。右臂自然下垂,手隐于袖中,左手抬置胸下,似作持缰驭马状,脚蹬黑靴。骑白马,马右耳残,马鼻、马唇残留红彩,轉施黑彩,朱红彩勾勒轉边。通高31.3、马长23.2厘米(图九,7;封二,2)。

平髻女骑马俑4件,3件出土于墓室,1件出土于东壁龛。2010HDM11:39,出土于东壁龛,骑俑梳平髻,身穿红色长袖襦衫,白色长裙高束至胸'裙上部束白色宽带,两根白长带飘垂至腹前,右臂自然下垂,手隐于袖中,左臂微向上曲,脚蹬黑靴。骑白马,马耳残,马嘴残留红彩,轉施白彩,墨笔勾勒轉边。骑俑面部施白彩。通高29.8、马长23.4厘米(图八,8;封二1)。

(三)陶立俑

59件,包括风帽男立俑、樸头男立俑、笼冠男立俑、高髻女立俑。均残,泥质红陶,前后合模制成,头身粘

接。面部模压出较清晰的五官轮廓,施粉色或白色彩绘,再以墨笔描绘出眉眼。烧制后再施彩绘。

风帽男立俑44件,24件出土于东壁龛,6件出土于西壁龛,14件出土于墓室。头戴风帽,红唇,身穿窄袖右衽翻领长袍,腰束带,左臂贴身下垂,手隐袖中,右手抬觐下呈握拳状。

根据体态特征可分为三型。

A型27件。帽边、领边以红彩勾勒,胸口施红彩,腰束黑带,腿着白袴,未露足,无底座。

2010KM11:38,出土于西壁龛,右手有孔径为0.5厘米的孔,通高245或(图九,1;封三,6)

2010HEM11:21,出土于东壁龛,通高23.0厘米(图九,2)。

西安南郊唐贞观十七年王怜夫妇合葬墓发掘简报

B型8件。体态丰腴,高鼻,帽边及领边以红彩勾勒,长袍外披一衣,腰束带,右手有孔径为0.5厘米的孔,露足,无底座。2010HDM11:96,出土于墓室东部,通高25.0厘米(图九,3;封三,5)。

C型9件。体态清瘦,腰束带,右手有孔径为Q5厘米的孔,露足,下踏方形底座。2010HDM11:16,出土于东壁通高22.5厘米(图九,4;封三,2)。

幞头男立俑3件,2件出土于东壁龛,[件出土于墓室。头裹黑樸头,两巾角垂于脑后,红唇,身穿右衽交领窄袖长袍,领边以红彩勾勒,腰束带,右臂贴身下垂,手隐袖中,左手抬置腰部呈握拳状,左手有孔径为0.6厘米的孔,腿着袴,脚蹬靴,无底座。面部施粉色彩绘。201Q1DM11:9,出土于东壁龛,通高25.1厘米(图一O,1;封三,1)。

西安南郊唐贞观十七年王怜夫妇合葬墓发掘简报

笼冠男立俑3件,2件出土于东壁龛,1件出土于墓室。头戴黑笼冠,红唇,身穿广袖交领右衽长袍,领边红彩勾勒,左臂贴身下垂,左手将长袖甩于身后,右手抬置胸下,右手有孔径为0.5厘米的孔,广袖下垂,腰束宽带,足未露,无底座。面部施粉色縫会。2010HDM11:20,出土于东壁龛,通高23.0厘米(图一O,2;封三,3)。

高髻女立俑9件,3件出土于东壁龛,6件出土于墓室。发髻为模制后再粘于头顶,面部施白彩。根据发式分为二型。

A型4件。头梳单刀半翻高髻,身穿交领曳地长裙,肩披帔帛,左臂贴身卜垂,手隐袖中,右手抬置胸下,未露足,无底座。2010001:66,出土于墓室东部,通高22.6厘米(图——,1)。

B型5件。头梳双高髻,内穿齐胸曳地长裙,夕版红袍,肩披帔帛。左臂贴身下垂,手隐袖中,右手抬置胸部,右手有孔径为0.5厘米孔,未露足,无底座。201MM1:87,出土于墓室口,通高248厘米(图一一,2;封三,4)。

西安南郊唐贞观十七年王怜夫妇合葬墓发掘简报

(四)陶动物俑

11件,包括陶骆驼、陶牛、陶羊、陶猪、陶狗、陶鸡。均残,泥质红陶。

陶骆驼2件。均出土于墓室东部。制作方法为合模分制头颈、身体左、右及四肢,四肢内夹有铁筋,再组合成整体,下设长方形实心底座,颈部贴塑披鬃,驼峰间所驮包囊为模制后再粘于驼身。站立状,长颈披鬃后曲,抬头张嘴嘶鸣,小耳后耸,双峰挺立,驮包囊于双峰间,包囊边饰斜纹,分垂身体两侧,四腿修长有力,直立于长方形底板上,尾贴臀右甩。2010HEM11:72,通高34.0、通长25.4厘米(图一二,1)。

陶牛2件。均出土于墓室北部。制作方法为合模分别制作头身,再组合成整体,四肢内夹有铁筋,下设长方形实心底座,烧制后施彩绘。站立状,头昂起,眉脊凸起,两耳后耸,牴角残,鼻、耳残留红彩。颈粗短,颈部褶纹以红彩描绘,身躯肥壮,四腿立于长方形实心底座上,牛尾贴臀右甩。2010HCM11:122,通高26.2、通长28.7厘米(图一二,2)。

西安南郊唐贞观十七年王怜夫妇合葬墓发掘简报

陶羊2件。分别出土于东、西壁龛。左右合模制成,头身粘接。跪卧状,抬头平视,吻前伸,双抵下曲前伸,四腿呈跪卧状,腹部贴地,尾残。20KHM11:55,出土于西壁龛,通高7.0、通长11.2厘米(图一三,1)。

陶猪2件。分别岀土于东、西壁龛。左右合模制成,头身粘接,烧制后施彩绘。跪卧状,长吻,双耳斜垂,四腿呈跪卧状,腹部贴地,通身施黑彩。2010HCM11:54,通高5.8、通长10.7厘米(图一三,2)。

陶狗2件。分别出土于东壁龛和墓室北部。左右合模制成,烧制后施彩绘。蜷卧状,长嘴贴地前伸,身体向左蜷曲,大耳低垂,前肢平伸,尾细长,从右后腿间卷出,似安睡,通身施黑彩。2010HDM11:45,出土于东壁龛,通高47、通长122厘米(图一三,3)。

陶鸡1件。20KHM1:43,出土于东壁龛,左右合模制成。伏卧状,冠略残,腹贴地,抬头平视,翘尾,尾梢下垂,无底座。通高67、通长7.2厘米(图一三,4)。

西安南郊唐贞观十七年王怜夫妇合葬墓发掘简报

(五)陶器

7件,包括陶珠、陶质物、陶泡钉。

陶珠1串。2010HCMU:76,出土于棺床西部人骨颈部,残,泥质灰陶,烧制温度不高,圆球形。球径0.8〜1.3、孔径0.2、共130枚,总长101厘米(图一四)。

西安南郊唐贞观十七年王怜夫妇合葬墓发掘简报

陶质物2件。均出土于东壁龛。残,泥质红陶,模制。呈半球面状。

2010HCM11:5^1,下设方形底座,顶部有一孔。通高3.4、底边长5.8、孔径1.0、孔深1.0厘米(图一五,1)。

2010HM11:5fr-2,下设圆形底座,顶部有两相距0.7厘米的孔。通高3.1、底径6.9、孔径0.5厘米,孔深1.5厘米(图一五,2)。

陶泡钉4件。均出土于东壁龛。残,钉帽泥质灰陶,钉身铁质。2010HDM11:部,半球面钉帽,钉身锈蚀严重。帽径40、帽高2.7厘米(图一五,3)。

西安南郊唐贞观十七年王怜夫妇合葬墓发掘简报

(六)瓷器

青瓷罐1件。2010HDM11:58,出土于墓室口,残,内外面均施青绿色釉,釉面布满冰裂纹,灰胎,轮制。直口,圆唇,短颈,圆肩,肩部外壁有四系,均残缺,系下部有二周凸弦纹,鼓腹,腹下部外壁有一周凸弦纹,圆饼状底。通髙22.8、口径13.3、腹径23.1、底径9.6、壁厚0.7〜0.9厘米(图一六)。

西安南郊唐贞观十七年王怜夫妇合葬墓发掘简报

(七)铁器

铁扣件2件。均出土于墓室北部。残布满铁锈。

2010HDM11:124-1,通高5.0、通长5.2、环径2.3〜25啾(图一五,4)。

2010HDM11:124-2,通高3.9、通长3.3厘米(图一五,5)。

(八)铜器

3件。包括铜镜和铜饰。均出土于棺床上。

铜镜2面。均残,圆形,半球钮,圆钮座,素窄平缘,缘边斜刹,一周凸弦纹将镜背分为内外两区,内区饰龙虎各一,其中龙虎间有阳铭文"青盖"二字,外区饰一周栉齿纹。镜面平整光滑。

20KUDM11:69,直径9.15、钮厚0.9、沿厚0.5厘米,斜刹宽0.8、钮径1.55、重113.1克(图一七,1)。

2010HDM11:71,直径9.15、钮厚0.9、沿厚0.5、斜刹宽0.8、钮径1.53、重111.3克(图一七,2)。

铜饰1件。2010HEM11:70,残,近椭圆形,布满铜锈,应为鄒I口沿。最大径143蘇,最小径6.9啾(图—七,3)

西安南郊唐贞观十七年王怜夫妇合葬墓发掘简报

(九)墓志

1盒。2010HDM11:77,出土于墓室口,志石上首朝北,志盖置于志石上,青石质。志盖为盈顶,厚7.5厘米,斜刹宽6厘米,底边边长41.5厘米;盖顶边线刻卷枝花纹,刹面线刻四神,盖顶阴刻篆书“大唐故左监门将军上柱国王公墓志铭”4行16字。志石边长41.5厘米,厚12.5厘米;志石有方形界格,四侧为线刻壶门,壶门内为十二生肖,阴刻楷书32行,满行31字,共计958字,录文如下(图一八):

西安南郊唐贞观十七年王怜夫妇合葬墓发掘简报

大唐故左监门将军上柱国王公墓志之铭并序/

公讳怜,字一。并州太原人也。其先开基命氏,门阀德音,盛烈光天地,清晖悬日/月。固乃被诸史牒,无假称誉而详也。是知丹山之穴,来仪者必应九成;口水之潯,/腾骤者成檀千里。曾祖齐尚书左仆射、上柱国、太原公;祖魏特进、尚书口仆射、河/南道大行台、廿四州诸军事廿四州刺史,赠尚书令、太原公,并民宗国陈,具瞻当/轴。盛德宣于两朝,嘉声郁乎万代。父隋使持节凌陈申永息五州诸军事五州刺/史,上开府、中都公,气概凝远,机神爽发。褰帷求瘓,道迈飞惶之君;露冕酌泉,功侔/去兽之士。公感辰象之精

灵,禀山川之秀气。云百仪不世,风骨非常,落落竦百千/寻,汪汪澄万顷。学穷书圃,材冠词林。弯明月则鹰坠未霄之间,挥七星则蛟断紫/泉之下。既蕴云长万人之敌,思运子房千里之筹。遂乃阶尺木以策名,指天衢而/渐陆。起家任左亲侍队正,寻转旅帅。而辽海冥深,山川阻夏,苞茅阙王祭,负固不/来庭。炀帝亲总六戎,行兹九伐。公身当扈从,力竭兵弋,以功蒙授朝散大夫。师还/,又拜游击府鹰击郎将。暨有隋之季,天下分崩,人人起问鼎之心,家家怀择冈之/意。我大唐膺万姓之攸往,总三分而拯溺。公于时留守鄂杜,率众先归,蒙授/银青光禄大夫、三卫总管。既而京城未下,率主合围。公乃申带布贾勇之奇功,设/筑垒反耕之事宁。拜上柱国、秘策左监门郎将。寻以元勋茂德,叶佐屯蒙。念功简劳/,畴庸未脓。武德二年,又拜左监门将军,以殊恒秩。于是声华物听,轶韩信之擅/齐坛;立事建功,轻马援之标铜柱。庶可渐阶常伯,观礼岱宗。岂言良木斯摧,哲人/长往。春秋五十有六,以武德七年二月□日寝疾薨于京第,仍以贞观十七年岁/次□月朔□□日甲子迁厝于雍州万年县义善乡兴寺里少陵原也。惟公宇量/淹雅,衿神卓异。属天地版荡,人神反易。风雨虽晦,而礼节无亏。毕义而去本朝,见/机而归真主,遂得位居上将,名亚台铉。垂宽仁以接下,尽忠勤而奉上。深心苞铁/石,壮志蕴风云。故能保禄位于生前,播功名于身后。逝川不息,隙驷难留。怅矣英/雄,奄从電穿。夫铭旗翰简,非防舟壑之迁;勒石镌金,实同天壤之固。敢缘斯义,乃/为铭曰:/

控鹤定绪,飞凫远裔。发迹江潭,脉/流汾涣。冠盖接武,珪璋弈世。将相公侯,师王辅帝。盛德无坠,余爱克昌。丹山凤举/,渥水龙骡。锚铢卫霍,跨蹑金张。承兹地势,秀此含章。禀气川岳,感灵辰象。万顷虚/澄,千寻孤上。幽显风德,豚鱼不爽。逸韵风清,虚怀月朗。博闻强记,索隐钩深。优柔/艺苑,卓犖词林。风标武略,早擅雄心。剑挥蛟断,大矫獴吟。先登折敌,策无遗口。力/竭辽阴,功宣海畔。赤运穷圮,黄口□旦。识变屯蒙,参功□艰。位济三杰,宠口五臣/。笙吹北里,鼎列南邻。轻云翼盖,口木驰口。□□口礼,遽作口口。三河发口,九原改/卜。永戢佳城,长辞夏屋。露凝宿草,风凄拱木。敬勒徽猷,预虞陵谷。

四、结语

王怜夫妇合葬墓的形制完整、纪年明确,出土器物较为丰富,对研究长安地区唐代墓葬发展演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于墓主名讳,志文中偏旁"十"清晰明了,但右半部漫濾难辨,疑似"会”、"合”、"台”、"令”,再则墓主表字亦不清晰,疑为“一”字,故无法依据表字来推断名讳。中古时期石刻上"怜”字一般多写作"憐",但亦有特例,如隋《董美人墓志》中就已有简写体的“怜”字,此墓志作于贞观十七年,有简写“怜”字的可能,经过仔细比对,笔者更倾向于“怜”字,故暂定墓主名为"王怜”。

墓主王怜史传无载。据志文记载,可知其父祖都曾官居显位并获封爵。志文记载王怜"祖魏特进、尚书左仆射、河南道大行台、廿四州诸军事廿四州刺史,赠尚书令、太原公”,其中“特进”、“尚书左仆射”、“太原公”等与史籍中历仕北魏、西魏、东魏、北齐的王思政所历官职及封爵相符王思政第三子王揆的封爵与志文中“父隋使持节凌陈申永息五州诸军事五州刺史,上开府、中都公,,中,,中都公”相合"';王思政之父王祐,《北史》称官州主簿,与墓志官齐尚书左仆射、上柱国、太原公不符,推测王祐官职町能为北齐追赠。由此可推测土怜应为王思政之后后裔。

志载王怜曾随隋炀帝东征,封朝散大夫,正四品文散官",鸾击郎将,后率众归降李渊,被授予银青光禄大夫"、三卫总管,与李渊父子合围攻下长安后,又封上柱国,为正二品勋官’,左监门郎将,为正四品下武官',武德二年(619年)又授左监门将军,为从三品武官’,武德七年(624年)逝于长安,贞观十七年(643年)与夫AS葬于雍州万聽义善乡兴寺里少陵原。

墓中出土的两面铜镜,为龙虎对峙镜,流行于汉代",与四川旺苍县文管所馆藏的一面“青盖作”龙虎对峙神兽镜'"相类,甘肃崇信也曾出土同类型的汉镜

墓道及天井东西两壁残存红色壁画边框,这种壁画布局在北周时期已有端倪",在某种意义匕这种红色宽带边框可以被当作是初唐壁画中的阑额、立柱等影作木构的简化形式这也是初唐时期墓室壁画布局与内容布局沿袭北朝、隋墓旧制的例证"L墓室北壁有条形屏风画的痕迹,这种形式在中瞄时期墓葬中比例增大。

相关学者曾对西安周边的唐墓做过系统研究,壬怜夫妇合葬墓应属于III型单室方形土洞墓,这类墓墓室多在3.5米见方即唐12尺以下,同类的还有独孤思贞墓、司马睿墓,这一等级墓主多属于四、五品以下官员。从王怜所任官职看'确属这一等级。

领队:李岗

发掘:袁明李举纲 刘永利

绘图:张蕊侠韩民兴

拓印:李洪涛

摄影:张明惠

保护修复:韩民兴李艾娟

执笔:李举纲袁明 郑旭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