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就是宋祖德和刘信达的写照

作者:以文会友1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国内的很多影视作品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尤其是很多所谓的现代城市情感剧,我们经常会看到剧中的男女主角基本都没有什么正经工作,甚至都不用上班,但他们都住着豪宅,开着豪车,出入各种高档消费场所,从来没有担心过钱的问题,这与我们升斗小民的日常生活确实反差较大。

宋祖德和刘信达兄弟的主业应该是影视吧?我确实不太清楚,从他们二位的自媒体介绍看,影视应该是他们主要在做的工作,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他们的影视作品?昨天,有网友发信息我,说他刚刚观看了刘信达导演的100集系列大片《触手可及的爱人》第28集,全片掐头去尾10分钟,也就是一个视频的长度,统计观影人数43人,好评人数37人,如果按照好评率算豆瓣打分的话,分数还是很高的,但豆瓣拒绝给予打分。如果宋祖德和刘信达兄弟的作品都是这样水平的话,就算一年拍1000集估计也无法维系公司的运营和他们俩的各种费用的。更遑论还有许多未知的不可预测的额外费用呢?那他们到底靠什么维持公司的运营呢?这还真是个谜。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就是宋祖德和刘信达的写照

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之后,广州由于其先天的优势,成了中国文化开放的先驱,许多著名的歌手、影视演员都是从这里走向了全国,也诞生了许多影视公司。知名的靠炒作发家的前有邓建国,后有宋祖德。邓建国靠着执着和炒作,结识了京圈的很多大腕,也拍出了《康熙微服私访记》等当时的经典之作,后来金盆洗手改行卖酒就没有消息了。宋祖德兄弟也差不多是那时候入行的,走的是比邓建国更低俗的炒作,但一直没有看到他们推出自己的代表作品,他们兄弟俩频频出现在相关媒体,更多的是诉讼报道而不是作品。

炒作是一个中性词,不完全是贬义。在当今的社会,“酒香也怕巷子深”当然要宣传了,只是每个人做宣传的方法不同而已,炒作也是一种宣传的方法,只要有底线。可能,当时的宋祖德与刘信达给自己规划的人设就是这样的: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十几年的发展也很好的诠释了他们的这一目标。他们把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戏剧化,把一些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通过加工变成了戏剧剧本,如有雷同,也是纯属巧合了。同时,他们也把生活中的自己变成了戏剧中的人物,在剧中,他们变成了正义的化身,嬉笑怒骂,指点江山,对一切他们自己认为的不良现象进行批评。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就是宋祖德和刘信达的写照

我总觉得,一个优秀的演员有时候会有一定的人格分裂的。每次都要面对不同性格的人物,如果你入戏不深,就无法很好的把握人物的特点,也就无法不能很好的演绎角色;如果入戏太深,就容易走入角色,就会变成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在影视作品中,无论从多么高的地方跳下来都不会摔死,那是虚拟的,现实生活中,从十几层楼你跳个试试?所以,演员有时候有些各种各样的我们不理解的事情可能也是正常的,是他们的职业病。

宋祖德和刘信达从出道就把自己定位了演员了。宋祖德的什么四个文凭,我不知道有没有人从知乎上查过他当年的博士论文,如果有,也可以拿出来让大家拜读一下;刘信达明明是一个高中毕业,不知道怎么就摇身一变成了美国的什么硕士,但看了宋祖德对刘信达的介绍,他的主攻方向好像是《易经》等国内传统理论,难道美国人现在也开始研究我们老祖宗的优秀遗产了?也开始研究算命和风水了?

我一直坚定地认为,在杭州保姆纵火案和西藏冒险王事件的关注中,宋祖德和刘信达延续了他们这么年来的一贯风格,把真实事情戏剧化,根据各种消息通过文学创作的形式演绎各种细节,把只有在剧中才能运用的各种质证手段在现实生活中展现,比如刘信达给航空公司打电话查询林生斌当年的出差记录,在现实生活中怎么可能一个不相干的人,没有任何执法权,通过一个电话就能随便查询别的公民的信息呢?这好像都是影视作品中塑造出来的吧?怎么看都还是演戏。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就是宋祖德和刘信达的写照

宋祖德和刘信达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他们的权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他们这前半生一直沉浸在戏中无法自拔,在金巧巧案后宋祖德接受采访时就明确说过,他发表的文章都是文学创作,大家不要自己对号入座,所以谈不上侵权和造谣,只是名字雷同而已。这应该是他真实的想法,至于网友认真了,那不是他的错,他从来没有说过“洗剪吹”就是林生斌,也没有说过天堂县就是杭州,更没有说过那个胖老男人就是宋卫平,都是文艺创作的人物,如果真有大电影《迷雾重重》,在里面的主角可以叫王生斌、李生斌等等,只是曾经从事过美发行业,人物的结局与现实中不同也没有关系,林生斌如果没事,你告我那是诬告,我剧中的男主被法办了:你林生斌出事了,可以证明我宋祖德的先知先觉,进可攻退可守!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唐伯虎的这句诗很好的诠释了宋祖德和刘信达的风格,宋祖德和刘信达把一切都当成了戏,而戏中的我们却入戏太深!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就是宋祖德和刘信达的写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