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员工上班摸鱼被处罚:侵犯个人隐私还是正当维护公司利益?

作者:人啊人测评
员工上班摸鱼被处罚:侵犯个人隐私还是正当维护公司利益?
近日,国美控股集团一份名为《关于违反员工行为规范的处罚通报》的文件中称通过对公司公共网络的监测,发现有部分员工在办公区域从事与工作无关之事,特此通报并实施处罚。

#职场干货#对此,网友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为什么摸鱼,公司自己心里没点数吗?”、“不懂就问,这样算不算侵犯员工个人隐私?”、“离职员工表示,加班时间这么长,我摸摸鱼怎么了?”

国美这样的处罚方式是否妥当?其他公司是否会效仿?

据一名国美前员工反映,公司内部加班情况严重,尤其是业务部门以及技术部门。技术部门据说每周打卡要超过60个小时,不够的要扣绩效;其实业务的实际打卡早就超过了,但是每月提报加班只能报36小时,因为劳动法最高不能超过36,只能调休没有加班费,调休有不给准假,还加班时间还会过期!

之所以会上班摸鱼,还不是因为公司的管理制度太不人性化,反正都要加班,还不如下班再干,反正把事情做完就行。

如此看来,“摸鱼”只是员工对抗高压工作的有效手段,问题的根源在公司制度上。

员工上班摸鱼被处罚:侵犯个人隐私还是正当维护公司利益?

在职场中摸鱼的打工人各有不同,一般分为三种:

1、多少钱办多少事,剩下时间就摸鱼

这部分打工人大部分对自己的工资不满意,觉得拿那么少的钱凭什么要干那么多的活,所以能偷懒就偷懒,反正自己的工作量跟薪酬划等号就行。简单来说就是,给多少钱办多少事。

2、处理工作有效率,摸鱼工作两不误

这部分打工人的工作效率高,一周里花三天就能把本职工作保质保量按时交差,剩下的时间就用来搞点副业,提升自我,一点也不浪费,可谓是摸鱼工作两不误的职场精英。

3、工作只是消遣,摸鱼才是正事

这部分打工人,不,他们不是打工人,他们工作只是为了体验生活,上不上班并不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所以没必要那么努力工作,按时打卡不出错就可以了。

据《职场人“摸鱼”情况调查》数据显示,仅有12.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不“摸鱼”;“高压”、“低时薪”成为主要的“摸鱼”理由;90后受访者表示“摸鱼的核心在于休息,片刻的摸鱼只是为了更好地加班”。

由此可见,国美处罚摸鱼员工的依据仅仅是非工作流量信息,属实有点以偏概全了,加之不同岗位的工作方式不同,不同性格的员工也有不同的工作风格,例如市场运营类的岗位可能需要到各大视频平台找资料、找灵感、做调查;行政人事类的岗位可能偏好一边听歌一边处理繁杂琐碎的工作。

员工摸鱼并不等于消极怠工,重点是要区分哪些员工是摸鱼工作两不误,哪些员工是专职摸鱼、兼职工作。

员工上班摸鱼被处罚:侵犯个人隐私还是正当维护公司利益?

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公司与员工之间既有相互成就,也有交锋博弈,取决于公司对员工是否有足够的了解,能否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而不是一味地严格管理。

职场人摸鱼常态化的背后可能是员工工作量、工作驱动力、人岗匹配度、管理制度等因素影响,因此公司需要一个比较全面的评估方法来了解员工摸鱼的真实情况。

例如通过360度评估了解员工绩效、员工对公司文化的认可度、员工工作满意度、员工敬业度等等;其次还能通过相应的专业技能评估、职业测评、性格测评、一对一面谈等评估方法了解员工的工作能力水平、职业优势方向、偏好的工作环境与管理风格等等。

通过对员工工作情况的全面摸底,捞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摸鱼恶势力”,同时挖掘摸鱼工作两不误的职场精英,该处罚的处罚,该激励的激励,理由充分,有理有据,相信员工们都会对公司的处理很服气。

员工上班摸鱼被处罚:侵犯个人隐私还是正当维护公司利益?

最后送上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的建议:“工作时间的碎片化必然也导致员工休息时间的碎片化,管理者应当意识到越是高压、高强度的工作,员工就越是需要空间调节心态,就越是需要给予充分的休息时间。而员工在摸鱼时也要以完成工作为首要前提,要认识到长时间摸鱼的风险,如果一个人真的有大量的时间来摸鱼,那真的要警惕起来,不是管理者有问题,就是下一批裁员名单中很可能包括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