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玩过似是而非的空城计,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最后被曹操杀害

作者:历史小肆

《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大家知道是虚构的。那么,在三国时代有没有人玩过空城计?答案当然是没有。

但《三国志》读来读去,还真有人玩出了空城计的一点神韵,他就是孔融。

他玩过似是而非的空城计,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最后被曹操杀害

孔融这人大家都熟悉,我们小时候听人家小时候让梨的故事,是课本上的别人家的孩子。

搁到现在妥妥的红领巾,五道杠队员,思想觉悟从娘胎起就比别人高出一步。

史书中对孔融的记载,主要出自《后汉书》和《三国志》。

不过陈寿的《三国志》并没给孔融立传,原因有很多。其事迹是裴松之作注时,引用司马彪的《续汉书》、《九州春秋》等,补录上去的。

《三国志.注》和《后汉书》成书的年代差不多,关于孔融的记录,大同小异,只是立场上存在差别。特别是司马彪的《九州春秋》,对孔融贬低得厉害。

他玩过似是而非的空城计,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最后被曹操杀害

在《九州春秋》里记载里,孔融为北海相时,所处的地盘被曹操、袁绍、公孙瓒包围,兵微将寡,却心怀大志。

那年袁绍的儿子袁谭,率兵来攻,从春天打到夏天,最后兵临城下,箭如雨下。而孔融却凭几案坐,读书议论自若,颇有一种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情怀。

此情此景,恰如彼时彼刻,诸葛孔明城头抚琴一般模样。

然而演义中孔明全身而退,但孔融却不然。最后闹了个城坏众亡,身奔山东,妻子为谭所虏。

所以孔融玩的这一出,神韵是有了,姿势摆得也很正,但求的是什么?不过是一个装腔作势的面子罢了。要是早早地跑路,老婆孩子也不至于玩儿完。

他玩过似是而非的空城计,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最后被曹操杀害

司马彪死于公元306年,孔融被曹操论罪处死是在公元208年,两人的生死相差大概不会超出50年。

所以,且来听听司马彪对孔融的评价,《九州春秋》记载:融在北海,自以智能优越,溢才命世,当时豪俊皆不能及。意思就是孔融认为老子天下第一。

狂士祢衡曾言: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这两人倒是惺惺相惜,目无余子,有文士的孤高。

《九州春秋》还曾言孔融:其所任用,好奇取异,皆轻剽之才。至于经国之士,虽礼之甚敬,却束之高阁而不用。

司马彪说的这点,虽然可能带着主观意志,但孔融却是这样的人。

咱们来具体分析一下。首先孔融让梨这件事就不说了,出自《世说新语》,权当故事听一听。

他玩过似是而非的空城计,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最后被曹操杀害

我们可以从正史中记载的两件事来探讨。

第一是他十岁时拜访河南尹李膺,拿出老子和孔子的师友之情说事,得到了世人的称赞。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孔融好奇取异的影子。这种八竿子打不着,标新立异的说辞,虽然观点新颖,却能看出十岁的孔融带着一种傲娇。

第二件是他把自己大哥害死。当时大哥孔煲的一个熟人,跑来孔家避祸。恰巧不在,孔融便自作主张,将人匿藏了起来。

后来事情败露,兄弟两人都被下了大狱。孔融在狱中说一人做事一人当,我去死。孔煲说熟人来求我,罪责都是因我而起,还是我去死吧。然后孔煲死了,孔融却因此名声大震。

这件事就很奇怪,说到底孔煲的死,跟孔融有很大关系。孔煲和熟人的关系有多熟,到不到性命相托的地步。还有孔煲恰巧不在家,有没有可能就是出去躲避了。

他玩过似是而非的空城计,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最后被曹操杀害

孔融所说的:吾不能为君主邪!口气相当了得,直接把大哥的家给当了。

从这点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是急公好义,还是妄自尊大,自作主张?

这里倒不是说孔融沽名钓誉,而是证明了他好奇取异,志大才疏。如果他能把匿藏熟人的事做得不留痕迹,落得个两全其美,倒还是有手段的。

但恰如城坏众亡的彼时彼刻,把家小陷了一样,此时此刻的他也把大哥送走了。所以你沾上这么一个亲戚,活该倒霉。

他玩过似是而非的空城计,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最后被曹操杀害

不过在《后汉书》的记载里,孔融偏向伟光正,但恃才放旷的性格是跑不了的。他的死是因为说了曹操的怪话。在他的认知里,很可能以为讽刺几句,老曹不敢下刀子,谁知曹操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但孔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兴趣的可以把《后汉书》和《三国志》拿出来看一看,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答案和想法。

个人看法仅供参考,有不同意见的可以留下探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