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货币和粮食短缺:大清背后的危机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货币和粮食短缺:大清背后的危机

在清朝三朝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国力雄厚,人们将这一时期称为"康千升"。它最大的成就是在边疆开放的基础上实现中国大统一。大团结是中国古代政治家追求的最高政治目标,以幅员辽阔、民族多民族的国家为标志。在历史上,中国曾有过几次大统一的局面,但是没有一个王朝像清朝那样在开放6万多里领土后实行有效的行政管辖,为现代中国划定了广阔的领土,这是清朝对中国历史的最大贡献。

在传统社会中,国家的实力和繁荣以填海造地数字和人口数字为标志,中国在耕地和税收以及人口增长方面达到了传统社会的顶峰。耕地面积从顺济18年(1661年)的549万多片增加到乾隆的741万多处,国有存量从2000多万增加到7000多万两片,乾隆57年(1792年)报告的人口超过3亿,足以证明清朝能够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而且,在此期间,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都出口到欧美,在对外贸易上一直保持着不同程度的优越水平,与欧洲作为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然而,如此强大的清朝中国,在桃光20年(1840年)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已成为西方势力竞争的狩猎场。

那么,清朝的鼎盛时期是如何崩溃的呢?虽然我们习惯于在乾家纪念康千升生命的终结,但在回顾和反思中国落后于西方世界的原因时,我们注意到,威权政治压制了人们的思想,局限在时代的眼中,以及老皇帝自封的影响, 盲目的傲慢,权力承担者和腐败的法律对官僚机构。但这些都是历史进程中最容易看出的政治原因之一,而货币赤字作为一种金融体系和一种癌症体系,它已经侵入了国家的皮肤,伴随着世界的光环,是鼎盛时期潜在的隐患。

从清朝处理缺钱缺粮案件的过程来看,其政治节点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康裕、乾隆、嘉道;因为货币和粮食短缺涉及国家行政、财政、权力和制度等,对其过程的调查可能会给我们提供一些具有全球维度的思考。关键人物,展开如下。

首先,康禹时期,是钱粮逆施从康熙王朝的"肆虐"到清朝被清洗的过程。

在中国历史上,康熙皇帝因其在记载和创业方面的历史成就而赢得了"千古一帝"的桂冠,然而,在"优秀君主"的光环下,他所提倡的关仁政治中的非理性因素甚至错误往往被忽视,官僚政治制度下习以为常滋生的弊病也被淡化了, 清朝财政侵蚀的缺钱情况在康熙中间没有得到遏制。虽然康熙王朝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管理和惩戒措施,但国家各省"屡屡赔钱"的现象,以及由此造成的官场腐败现象日益壮大。从康熙王朝透露的赤字情况来看,无论是仓库还是银行赤字,大部分的军事需求、救济、南巡等重大国家活动,赤字的原因与筹款有直接关系。然而,赤字的具体状况、赤字的原因以及官员的责任都在康熙地"全部从宽泛、不便寻觅"的宽松政治环境已经模糊不清,官僚腐败也大多被悄悄地隐藏起来。

货币和粮食短缺:大清背后的危机

除了合法性危机,恭正帝的继位是货币和粮食短缺的不可战胜的案例。据时任军部得力助手的李伟硕介绍,"从康熙18年到53年,全省止银800多万2、咪咕190多万石。从54日至61年2月,全省缺银913万两多,稻谷缺242万石。损失的金钱和食物高达两千万两百万。而赤字形势的严重性,是超时代想象的。正如翰林书院评论唐宇所说:"世界各县都有很多赤字,陕西、山西、四川疲惫的军队兴,赤字依然是可扩展的。到法院听证,如直隶、山东、湖光县比不缺的州县少。"

与康熙迪不同,资金和粮食短缺的原因是挪用公共服务。翟正地指出,"最近,道府县现金赤字的粮食正在大量恢复,源地是浅滩,还是老板敲诈勒索,还是自己入侵鱼。而他认为,这种状态是因为法院"没有把侵蚀国家资金,贪婪人民财富的人放在首位",并造成了治理腐败日益严重的局面,国家财政一直处于空虚的境地。因此,他登基一个月后,从清理缺钱和粮食,回归国家财政,开始清理官廷的腐败。

龚正王朝的政治方向以凶猛著称,赤字盘点更像是一场政治飓风,牵涉到所有官员,尤其是在追求赔偿方面。所谓"凡有不足之处,不论自己参与和不参与,在三年内服役期就要弥补多少人","如果限额不全,从严重犯罪确定"。经过三年的填补,如果再次出现赤字,永远不要宽大贷款。当前三年没有达到盘点目标时,进行第二次三年盘点,而盘点的重点则比较难识别粮食短缺。与此同时,俞正帝始终恪守政治承诺,打击贪官,追到山川流水,以政治飓风的速度和势头扫除官场的肮脏空气。长达八年(1730年),皇帝基本上实现了预先设定的政治目标。当年2月,他在给内阁的贺电中说:"近视省治,虽然不一定完全澄清,而且公然腐败违法和贪污金钱和食物也很少,是改变人民形象和期望的意图,也可以广泛地在心里开始!对此,皇位后的乾隆皇帝就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他说:"自从我科举考试以来,要澄清治国治规矩,这类官员长期以来一直侵入和侵蚀习惯,一直是一场坏风。"人们也可以是明确的官员。

货币和粮食短缺:大清背后的危机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最终恢复粮食赤字要取得成果,但不是严格的政治手段,而是通过羡慕的公共制度改革,回归大众羡慕的银二,弥补赤字总额的绝对多数"无赤字"。

当时,虽然没有具体数据显示两个白银赤字在整体货币赤字中的比例,但可以推断出金额的大小。如山东赤字"银金不超过三十万二,谷值不超过12.5万石"。两江赤字金高达320万两,虽然不是全部,但由于赤字年份,招聘人员都有自己的名字,虽然实行从抄家、无财产、分担补偿、补偿等诸多手段,但实际回收金额仍然非常有限,而且没有短银二需要很多官员支付,白银的后果很严重。例如,甘肃省多年来绞刑29万余人两部《无赤字》、《都是文军干部和军饷还物项》,面对这出戏,龚正帝在朱玄书中写道:"职工的工资不能捐,给武玉更是骇人听闻!"这说明,追回损失的财物和粮食已经陷入了无法解决的困境,扣留官员,特别是军官,是一支自毁的国家武装力量。

因此,当山西、山东、河南等赤字较为严重的省份率先羡慕两人弥补全省无赤字赤字时,并以这种方式邀请全国的主动,翟正迪在此基础上坚决推行翌羡慕回民的改革。随后,随着令人羡慕的回归逐渐传遍全国,各省无亏银二大都得以弥补,住户部国库白银从第一年的2371万银积累了220多,在四年内翻了一番到4740万两家, 八年间增至6218万2,已接近清朝最高储量的7000万2。

从表面上看,康熙和乾隆的13年统治似乎与康熙和乾隆的表现相形见绌,他们各自花了60多年的时间开拓领土。没有。没有于正帝的一系列改革,就没有从康熙到乾隆的未来。没有恭正帝的铁腕反腐,就没有国家创造繁荣时代的政治环境。特别是,龚正帝为钱缺粮而实行官方整体式的作风,造成了"世界风向的变迁"。因此,龚正朝十三年是康谦鼎盛时期的重要成就时期,反腐败斗争中最大的措施就是清理缺钱和粮食。

二是乾隆时期,随着国家繁荣到高点,钱和粮食逆差及其腐败又回来了。

从乾隆早期的政治环境来看,确实有很少出现赤字的案例,所谓"世宗贤皇帝惩治腐败,执法宽松贷款很多,老百姓怕时代"。"虽然使用满汉官员等还不够,但穷人和富人之间没有区别。因此,乾隆皇帝继承了国泰民安和俞志明的中央集权政体,官僚集团形成了"不穷、很富有"的阶级国家,很像创朝之初。

然而,腐败一直对官廷造成穿孔影响,钱粮逆差与乾隆早期政府采取了一些"宽大"措施,在短短十多年后再次成为清朝财政的癌症,在清朝被严重压制下,缺钱缺粮的案子在各省蔓延。而一旦权力的牢笼被打开,就难以抵挡利益的诱惑,腐败现象开始反弹。乾隆皇帝上台仅112年之光,就发出了"近期滥用腐败的人比比皆是,还是被水懦弱地夺走"的叹息。到了乾隆中后期,钱粮短缺已经演变成由总督和傅傅等大嫣妃组成的重大腐败案。

例如,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甘肃大臣王伟旺率领,在捐赠督促赈灾案中,被乾隆皇帝称为"真的从来没有奇特的贪婪",发现之前的赤字有二四十多万银,没有银二八十万;乾隆四十七年来,山东巡检国泰的暴力贿赂案,发现山东赤字达两百多万,但去向不明;也超过两百万两,已经超过山东。地方督察部门大肆反腐,一个接一个地侵蚀了地方的缺粮案。

乾隆王朝没有出台一般货币和粮食清点的国家法令,上述甘肃、山东、浙江、福建等省份的巨额赤字案件被监管人揭露,对于地方的金钱和粮食监控也是由傅仪银行玩的两条路。也就是说,乾隆王朝地方的缺钱缺粮案,如果不是这么大的族群肆无忌惮的贪婪的监督和照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是很难被揭露出来的。也就是说,乾隆王朝的局部货币和粮食赤字大多被掩盖,一些钱粮的赤字情况直到嘉庆王朝才被弥补。如江西"乾隆41至嘉庆四年,全县赤字至83万以上2"。"乾隆32年后,全省未偿银额上升到144万以上,官(亏)人数增加到139人。这给嘉庆王朝的查收和粮食赤字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货币和粮食短缺:大清背后的危机

其实乾隆皇帝一向果断,他一再明确表示"贪得好运"。在他杀二阶将领时,以贪婪为由,有二十多人,比他的父亲龚正帝还要严厉。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乾隆皇帝的惨杀反而使地方法官为了利益的驱使力,千方百计地掩盖真相,对同一罪行有不同的惩罚。

在处理缺钱和缺粮方面,乾隆皇帝的执行力度不如郑朝,不仅有最后期限补足,而且唯一补偿、分项补偿、补偿均不违背武力。然而,在皇帝的嫉妒改革之后,乾隆王朝将金钱和粮食的来源用于弥补维持洁净白银的赤字。除了唯一的补偿外,为了传播省级官员提供干净的银币,以满足巨额银币的二次。更为严重的是,为了惩罚官员的错误,高官们因廉洁犯罪被罚款数万美元。拒收和罚款的直接后果是,大多数官员的廉洁白银不到工资的一半,而违规官员的低成本白银往往是负数。

但官员们永远不会去办公室,也不会愿意自掏腰包支付精银,所以这些处罚,扣留干净的白银最终将不得不分配给私营部门。所谓"官逼民反"是对民怨的回应,而四川楚白莲宗教的反清,正是以宗教动员的形式点燃了社会不满之火。

第三,嘉道时期,财物和粮食赤字的增加以及繁荣的结束。

贾庆迪遇到了和爷爷俞正帝一样的问题,那就是一位老皇帝在"持有宝泰"思想中患上很多弊病,而嘉庆迪遇到的新问题也更加复杂、更加困难。

在人们的习惯性思维中,康千升到乾隆的尽头已经走到了尽头。但研究发现,假设贾庆帝接管了一个已经完全灭亡的王朝,那将是一种借口。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是,在乾隆的最后几年,国家财政总收入并没有出现急剧下降的现象,在吴廷尹的研究中,乾隆"56年真省成白银4359万,年龄3177万白银"。它表明,清朝的年限收入大于老年,还有积蓄,到乾隆末,"国库部物品,累计到7000多万。

但这并不意味着地方的货币和粮食保全得到了保障,也不意味着清朝的繁荣依然是光明。相反,潜伏在社会上的各种危机在这一时期正在积累,地方资金和粮食短缺的负面影响已经蔓延到地方行政、官政、民生等层面,最终由四川楚山省白莲宗教集会全面释放反清战争。

嘉庆平定皇帝这场战争,不仅花了十年左右的时间,消耗了八面旗的兵力,还花费了近2亿元的国库。与此同时,洪水灾害已经持续了多年。所谓"嘉庆中,四川楚兵,黄河泛滥,大规模服役的频率高,成本不贵,而且每月不断积累,仓库储存,也逐渐消耗殆尽。因此,可以说,是平顶川楚百联对战争的教导,康千生最后一点的阴和真正的家庭消费。

因此,平定白莲教起义后,国家的财政状况变得捉襟见肘,日益严重的货币和粮食赤字使地方财政恶化。"各省最初报告的损失,山东超过334万,江苏超过363万,安徽超过240万。各省的赤字在千万里,再加上嘉庆王朝的持续亏损,到嘉庆二十年(1815年),仅直隶、安徽、江苏、山东、甘肃等省的货币和粮食赤字累计高达2140万两个,其余赤字在几十万到千个直属省份中并不少数。

面对困难,翰林书院编洪良基千字,希望"今天的皇帝当法国皇帝(郑正)严格把关,让人民和同学们幸福;而嘉庆新政的文章指示,特别是贪官污嫖嫔,并明确表示支持省级仓库因缺乏内阁学历而被"无缘无故"地驳回,也让宫廷内外的嘉庆皇帝的视线刷新了政治希望。

虽然,贾庆帝对缺钱和粮食的盘点与郑朝的风暴不同,但经过深思熟虑后却具有韧性。自嘉庆四年(1799年)亲政以来,嘉庆地宣布各省要清理缺钱和粮食,并要求省长关心"不收规款盈余和嫉妒",达到"减慢资金返还"的目标。它明确表示,"我们绝不能对此做任何事情"和"捐钱和罚款,比如干净的钱"。其针对性很明确,就是要纠正乾隆端官院因不分青红皂白的处罚和任意扣留乾银而造成的贪污。其目的是在不伤害官员或派遣人员的情况下完成该国金钱和粮食的追回。

为了达到清理钱粮的目的,嘉庆王朝25年来,每个省的库存量是两三倍以上,安徽省存货最多六次,平均有四五年有一次盘点。遗憾的是,贾庆迪的努力和坚持未能奏效,面对赤字的普遍化和加剧的趋势,清理和弥补赤字效果不佳,并继续亏损。

嘉庆王朝清理资金和粮食赤字如此徒劳无功,最直接的原因还是找不到弥补财政资源赤字的办法。或者,贾庆迪找不到弥补赤字的新办法,也没有条件再进行一次金融改革,只能折旧改革前的老办法,收回"捐洁白银等东西,不会为"的承诺,再次摊销扣除、捐赠和低成本白银等方式弥补损失和粮食正常。但官员对低成本白银的有限维护不足以弥补巨大的短期赤字,因此派人也是必然的。这往往成为一些非法腐败分子勒索权力的机会,从而造成更大的赤字。特别是与俞政王朝在惩治腐败中完成地方善后善回金祺的承诺不同,贾庆迪自执政之初就把钱财和粮食的库存重点放在了钱粮的返还上。从他要求省督察私查、秘密办案、盘点结果直接交给皇帝,不咨询户部,以及自己熟知的补法、"肆无忌惮的岁月"等等,可以看出嘉庆皇帝并不打算找出缺钱缺货的地方, 整改、调查和腐败被置于次要地位。虽然,严重的缺钱缺粮情况迫使贾庆迪最终放弃了"进步"的温和治理模式,19年(1814年),嘉庆地以借"秘密"为理由,以暗中停牌的现象,明明省长抚"起来补补",严查贪官污。但为时已晚。在嘉庆时期,对上官侵蚀金钱和食物的处罚很少见,支付给个人的金钱和食物金额也不大,大多需要官员的集体补偿。

因此,贾庆迪未能像龚正帝那样举起国家骨干,确实存在其个人问题。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国情和国情都不超过钱朝时期,清朝已经过了他最强的年龄,开始进入老年。在惯性方面,即使是不能完全消除弊病的制度改革也难以实施,随着嘉道后财政支出的增加,国家的财政约束已成为常态。为了应对暂时的巨额支出,国家不得不依靠体制外的融资来填补财政缺口。这意味着国家从社会获得财政资源的机会已经发生了变化。至于陶光帝不仅受到繁荣后政治上的闲置,而且嘉庆王朝经过几次努力后都无法改变,因为财政赤字的国力削弱问题,陶光帝复兴的激情平台继续遭受残酷现实的沉重打击,直到鸦片战争的声音将其从梦中唤醒, 世界的繁荣将永远不会回来。

《缺钱缺粮:清朝鼎盛时期隐隐忧》

货币和粮食短缺:大清背后的危机

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出版资助

作者:刘凤云

书号:9787520372091

发布时间: 2021-01-6

价格:158.00元

编者推荐

清朝是如何崩溃的?虽然我们习惯于在乾家纪念康千升生命的终结,但在回顾和反思中国落后于西方世界的原因时,我们注意到,威权政治压制了人们的思想,局限在时代的眼中,以及老皇帝自封的影响, 盲目的傲慢,权力承担者和腐败的法律对官僚机构。但这些都是历史进程中最容易看出的政治原因之一,而货币赤字作为一种金融体系和一种癌症体系,它已经侵入了国家的皮肤,伴随着世界的光环,是鼎盛时期潜在的隐患。

关于它:

这本书是在国家政治视野中,以康裕谦家道五代为纵向背景,通过对货币和粮食赤字的梳理和检查,选择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并力求将货币和粮食短缺的真实状态、库存手段和方案,以及白银流失等历史事件的政治过程做出最现实的呈现。在揭示这场影响整个官僚世界的政治风暴中皇权与官僚、官僚与官僚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利益关系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回顾过程,分析清朝在解决国家财政重大问题和致力于打击腐败方面的成败。不仅为官僚主义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具有历史镜子的意义。

作者简介:

刘凤云,哈尔滨市历史学博士,中国闽大学清代历史研究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是清代官僚和明清城市。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部清史项目、教育部清史基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圣泾市考古与清代历史文化研究"。著有《清代旧金山研究》、《明清城市空间文化分析》、《北京与江户——17-18世纪城市空间》、《权力运行轨迹——17-18世纪中国官僚政治》、《聚元-康玉谦对人民与治理的运用》、《人类遗产: 《北京城市的空间记忆》(合著,入选2018年《中国好书》)等学术著作。

货币和粮食短缺:大清背后的危机
货币和粮食短缺:大清背后的危机
货币和粮食短缺:大清背后的危机
货币和粮食短缺:大清背后的危机
货币和粮食短缺:大清背后的危机
货币和粮食短缺:大清背后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