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绿茶是长在“绿茶树”上么?

作者:土豆林茶坊
绿茶是长在“绿茶树”上么?

刚接触茶叶的朋友,很多对茶叶分类一知半解,比如最常见的一种误解是,很多人一听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就会以为,那这个绿茶就是长在绿茶树上,红茶长在红茶树上,乌龙长在乌龙茶树上。而实际的情况是,任何一颗茶树上采摘下来的鲜叶,通过不同的加工工艺,都可以拿来制作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和黄茶等。

绿茶是长在“绿茶树”上么?

举个例子,经常拿来做西湖龙井(绿茶)与九曲红梅(红茶),它们的原料可来源一母同胞,即龙井43号。你不要认为这个龙井43号种的鲜叶就只能制作龙井了,它同样可以做成红茶,只不过谷雨前的茶鲜叶常用来炒制成西湖龙井,而九曲红梅用到的原料,芽叶的细嫩度不如绿茶高。

如今流行于茶界的“六大茶类”说法,来源于1979年《茶叶分类的理论与实际》一文,其依加工工艺或感官审评等的不同,系统地把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红茶六大茶类。至此六大茶类的分类基本成型。

初入门的茶友,对六大茶类的分类,可以简单一点来理解。那就是茶叶按不同加工工艺,从而形成了不同氧化发酵程度。即绿茶是不发酵的,黄茶是轻发酵的,白茶是微发酵的,青茶(乌龙茶)是半发酵的,红茶是全发酵的,黑茶是后发酵的。

绿茶是长在“绿茶树”上么?

六大茶类的基本区分,加工工艺是因,氧化发酵程度是果。了解了因果来由,也就掌握了区分六大茶类的关键。

实际上,上面说的只是针对初学者一个简单的分辨方式。实践中关于茶叶的分类,并不能做一刀切。比如实际生产中绿茶也是有微微发酵的。而红茶,更不是所谓的百分百全发酵,一般百分之八十的发酵为多,近年来,为了迎合市场口味,一些红茶发酵甚至只做到了百分之六十的发酵而已。

2018年6月1日,国家标准《茶叶化学分类方法》正式实施。该标准介绍了分步判别六大茶类的方法:“通过对六大茶类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进行检测,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筛选出能代表不同茶类的特征成分因子,利用特征性成分因子结合判别模型对茶样进行分类,判别未知茶样是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白茶、黄茶和黑茶其中之一,这是国家标准在从加工工艺或感官审评等传统基础茶叶分类学上的一种创新尝试。”

了解过六大茶类的分类后,可以看出茶叶的分类,和茶树品种,加工工艺等,密切挂钩。

有人问了,那既然同一种茶树原料,按不同的加工方式可以去制作六大茶类。那为什么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多用来做普洱,而不是随心所欲的,做出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黑茶呢?

绿茶是长在“绿茶树”上么?

这背后,要考虑到茶树的适制性。茶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和不断的尝试总结,其实已经探索出某一种生态环境下,某一个茶种更适合做成六大茶类的哪款或哪几款。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考虑到茶树的适制性,不少知名的绿茶、红茶等产品,是有着具体的茶树品种规定的。

绿茶是长在“绿茶树”上么?

综上可见,选好茶,并不是只认一个茶名那么简单!那个叫绿茶或红茶的茶叶,因为产地不同,茶种不同,加工工艺不同等等原因,其味道当然也不可能相同,这是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