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比《我是传奇》更孤独,比《老人与海》更震撼人心——《年月日》

作者:湖湘泽

十几岁时,在一本不知名的杂志上,看过一篇小说,一个老人,一只狗,在千年不遇的旱天,守护一颗粮食苗,直到生命尽头。

这是一个非常震撼人心的故事,以至于直到今天,虽然忘记了许多细节,但老人与狗的相守之情,仍在心中挥之不去。

曾无数次渴望重读一次,苦于不知道小说名,又因刊登于杂志上使我误以为并非知名小说,所以并没有刻意寻找。

直到前几天,终于用关键字搜到了这部小说,熬夜读了两遍,总算一解多年的思慕之情。

也终于知道,这篇十几年前带给我震撼的小说,原来是我国著名作家阎连科先生的经典之作,曾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第八届 “小说月报”百花奖、第四届上海中篇小说大奖,更由国际反饥饿组织颁发了“反饥饿图书奖”。

它便是被誉为最有希望成为莫言之后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阎连科先生的《年月日》。

比《我是传奇》更孤独,比《老人与海》更震撼人心——《年月日》

《年月日》出版于2002年,是一部中篇小说。

先生用极富画面感的文字,构筑了一副烈日下狂野、苍凉、孤寂、坚韧的画面,这幅画面中,狂躁的烈日下,只有一个老人,一条盲狗,一颗玉米苗,但他们的故事却让人心生敬意!

这是一部关于苦难、陪伴、孤独、乡土情与希望的小说。

它的文字带来的苍凉孤独的画面感,丝毫不亚于《我是传奇》这部极富口碑的电影,它的情节带给人的震撼,也并不逊色于海明威的名作《老人与海》。

这是一部中国文字版的《我是传奇》,也是一部中国乡土版的《老人与海》。

比《我是传奇》更孤独,比《老人与海》更震撼人心——《年月日》

故事起于一场大旱,仿佛上天开的玩笑,在阴云密布三天,所有人都将种子种下后,云开雾散,耙耧人遭遇了千年难遇的旱灾。

这场灾难是苦难的开始,对世代以土地为生的庄稼人来说,粮食意味着生命。耙耧人不得不离开村落,外出求生。

先爷,一个七十二岁的老人,带着一条盲狗留了下来,因为他发现,有一颗种子,在严酷的烈日下,焕发出了异乎寻常的生命力,已经生根发芽。

先爷决定留下来守护这颗稚嫩的幼苗。

比《我是传奇》更孤独,比《老人与海》更震撼人心——《年月日》

没有肥料,就与盲狗每天憋一泡尿,早上准时施肥;没有粮食,就刨地里的种子,与老鼠争食;井水逐渐干涸,拿一床棉被浸入井中让其吸水,每天拧棉被取水;井水彻底干涸,就到四十里外的水坑挑水;遇到狼群,忍着饥饿和困意对峙一个晚上,熬走了群狼;粮食彻底吃完了,就捕老鼠来吃,老鼠吃完了,就喝水饱肚……

先爷所遇到的,几乎全是性命攸关的关口,是真正的苦难:断粮,缺水,鼠灾,狼窝。但在七十二岁的老人身上,爆发出了如他守护的那颗旱天下玉米苗一般的蓬勃而坚韧的生命力,与天斗,与地斗,与狼斗,与苦难斗,先爷没有犹豫与退却。

直到再也没有一颗粮来果腹,为了保证玉米能够收获,先爷最后将自己种在了地里作为肥料,用生命来守护一颗独苗。

先爷身上体现的,是一个庄稼人不屈的精神与执着的信念,是以土地为生的人们与自然之间的相处之道,既不屈于自然的淫威,又充分利用自然界的一切资源。在苦难面前,从来不会退缩,唯一的念头,就是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守住仅存的那颗玉米苗。

先爷对着烈日狂抽鞭子,将日光抽得支离破碎的背影,是何等的豪迈!

比《我是传奇》更孤独,比《老人与海》更震撼人心——《年月日》

全文透着一种极大的孤独感,龟裂的大地,极目遍地的黄土,无人的荒废的村落,紧锁的院门……

但先爷的坚韧乐观与盲狗的忠诚陪伴,弱化了这种孤独,甚至让读者享受着这种孤独。

先爷是一个敢于面对孤独并乐于享受孤独的人。空茫茫的大地,独自一人,在那些个四野俱静的夜晚,在手中还存有余粮的情况下,仰望漫天星辰,表现出的惬意,令读者都对那样的旷野下冷月近人般的孤独感都心生向往。

但先爷仍需要倾诉,对盲狗倾诉。先爷在一个人的日日夜夜中能够坚持下来,离不开盲狗的陪伴。

先爷与盲狗之间的感情,道尽了人与动物情感的极致。在一望无垠,了无人烟的苍茫土地上,一人一狗,终成为了生死之交。

比《我是传奇》更孤独,比《老人与海》更震撼人心——《年月日》

作者对盲狗的描写,充分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但并不突兀,尤其是盲狗多次的流泪,无不让人动容。

盲狗本是先爷救下的村民用来求雨的流浪狗,感念先爷的救命恩情,用一生的忠诚来回报,即使快饿得走不动了,即使先爷选择让它离开自己活下去,它都未曾离开一步。

在这场大难之中,先爷用刚直不屈诠释着信念,盲狗用忠诚温顺叙说陪伴。人类最美好的品质,在一人一狗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但先爷并非总是刚直的,不屈的,最后用一片两面一样的铜钱骗了盲狗,选择埋下自己,让盲狗活下去。而盲狗也并非总是温顺的,在先爷去世后,它没有听话离开,而是选择了死守。

人与人的感情,人与动物的感情,大抵都有相通之处。在面对选择的时候,往往爆发出最为真挚感人的一面。

比《我是传奇》更孤独,比《老人与海》更震撼人心——《年月日》

先爷为什么选择留下,用他自己的话说:已经七十二岁了,走不过三天可能就挨不住了。又看到有一颗种子发芽,透着沁人心脾的绿,想将它种大,直至收获。

这其中有着浓浓的乡土之情,先爷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希望能够最后归根于土生土长的地方。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这种乡土性,已经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成为一代一代人难以割舍的记忆。

文中最后,当一年之后,旱灾结束后,离乡的人们都选择了回乡,这种对乡与土的依恋,是融入血脉深处的深情。

比《我是传奇》更孤独,比《老人与海》更震撼人心——《年月日》

先爷甘愿用生命守护的,不仅仅是一颗玉米苗,更是庄稼人的希望。

正是因为有了希望,先爷才能够坦然与孤独相伴,才能够蓬发出坚韧,执着,不屈,等一系列高贵的品质,才能够不惧一切困难,才能够为了希望牺牲一切。

先爷属于为众人抱薪者,用生命实现了心中对村民的承诺。也用生命带来了新的希望。

当先爷选择埋葬自己,以身体作为植物肥料的时候,希望的种子已经以这种令人不可思议又无比动容的方式进行了传递。

生命至此,还有什么不可言说的悲壮?

比《我是传奇》更孤独,比《老人与海》更震撼人心——《年月日》

《年月日》是乡土文化与乡土情怀的缩影,先爷身上,则浓缩了一代代以土地为生的庄稼人的品质与情感。

他拿着秤称量着日光的重量,实则衡量着日渐残酷的苦难的重量,拿着鞭子对着狂躁的烈日猛抽的举动,是对命运强烈的抗争。

​在苦难面前,有人选择了退避,但总有抱薪者,用生命在践行信念,在传递希望。

怀抱希望,坦然面对苦难,与来自外界的,内心的各种不平和平相处,淡然对话,在孤独中体会与寻找生命的意义与力量,在苦难面前表现出强烈的抗争精神。

这或许是《年月日》中传递出的最震撼人心的力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