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养不教父之过,我们先来学学如何做父亲吧,北宋几位好父亲是榜样

作者:史记通古今

父亲——家庭的顶梁柱,有了他们的默默付出和奉献,才使儿女们衣食无忧、健康成长。可以说,父亲是儿女们向上发展的阶梯和最坚实的靠山。

  远在千年前的宋代,也有几位父亲典型,他们的父亲角色做得顶呱呱。

  苏洵教子:

  谦虚谨慎 求真务实

  历史上父子三人一同成才的不多见,宋代的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三人在唐宋八大家中占了三个席位,确实成绩骄人。这背后父亲苏洵做出了巨大的努力。那么苏洵是如何做好父亲和导师的呢?

  文人教子离不开读书,书香世家是这类人的显著特征,苏洵也不例外。还在苏轼兄弟幼年时期,苏洵就开始教他们识字读书了。苏家的藏书相当多,一有机会苏洵就领着苏轼、苏辙到书房去学习。但是,苏轼和苏辙自小十分顽皮,读书不认真,苏洵决定改变教育方法。从此,每当孩子玩耍时,他就有意躲在角落里读书,孩子一来,便故意将书藏起来。苏轼和苏辙好生奇怪,以为父亲一定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书。两人出于强烈的好奇心,趁父亲不在家时,把书偷出并认真地读起来,就这样逐渐养成了好读书的习惯。

  苏轼、苏辙年龄稍长,苏洵便开始辅导他们写文章了。他告诉两个儿子:“写文章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切不可因袭他人;要‘言必中当世之过’,像五谷能充饥、良药可治病一样,能解决实际问题。”苏洵十分欣赏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等人的著作,要求儿子去学习他们的写作技巧。苏轼十几岁时,苏洵就叫他做《夏侯太初论》这样难度较大的论文,儿子写出了“人能碎千金之壁,不能无失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的好句子,苏洵看了高兴地说:“此子他日可能有所作为!”

  苏洵不仅自己教儿子,还会给儿子找好老师。当时,他的家乡眉山地区有个叫刘微之的先生,学问精深,见识广博,待人谦恭,礼贤下士,很有一套为师治学的办法。苏洵便领着苏轼、苏辙前去拜师。苏轼兄弟在刘微之那里虚心求教,终日勤学苦读,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苏洵既是父亲又是导师,为了进一步勉励他们奋发上进,苏洵特地写了一篇《名二子说》,送给两兄弟:“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祸福之间。辙乎,吾知免矣。”这篇不足百字的短文,是苏洵借给两个儿子取名而引申,揭示“轼”和“辙”这两个名字比喻的含义,就是告诫他们要谦虚谨慎、求真务实。

  苏轼21岁、苏辙19岁的时候,苏洵便带他们游览名山大川,拜访名师大家,增广见闻,开阔眼界。成都有个张方平,爱惜人才,名重天下。苏洵就领着两个儿子赶去拜见。张方平认真地读了这父子三人的文章,十分惊讶,暗暗赞叹,立即给京城的文学大师欧阳修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举荐信,并亲自派人将他们一直送到京城。 欧阳修还没看完他们的文章,就禁不住拍案叫绝:“笔挺韩筋,墨凝柳骨,后来文章当属此三人矣!张方平可谓举荐得人。”欧阳修又带着他们去见当时的宰相韩琦。从此以后,“三苏”的才名传遍了京城。

  宋仁宗嘉祐初年,苏洵带两个儿子进京赶考。苏轼、苏辙一考中第,一门同中两进士,轰动京师。苏洵的培养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陈省华教子:

  严以管教 忠孝辅国

  宋代阆中人陈省华官至谏议大夫,三个儿子尧叟、尧佐、尧咨各有作为,官位都超过了父亲。三兄弟都长于文学,也都工书法。他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家教极为严格,首先是父亲陈省华对他们的管教很严格。

  因为家中当官的人多,就养了不少马。其中有一匹马性子很烈,难以驾驭。每到训练时,这匹马不是踢就是咬,多次伤人,只好养在马棚里。有一天,陈省华进马棚巡看,发现那匹凶马不见了,好生奇怪,还以为是又被拉出去调教了,问马夫,马夫说:“是三官人把它卖给一位过路的商人了。”陈省华听了很不高兴,立即让人把陈尧咨找来,严斥道:“你身为天子近臣,手下的人尚不能制服这匹烈马,一个过路的商人怎么驯养得住它,这不是嫁祸于人吗?你这么多年的书都读到哪里去了!”说完,命人迅速将马取回,说明原因,如数退还人家马钱,并告诫家里人:今后把这匹马一直养到死吧,不许再卖出去害人。陈省华的如此家教,是对儿子提出了更高层次的人格要求。

  陈尧叟兄弟后来官至高位,他们回家之后仍然像平常人家的儿子一样伺候父亲,每次有宾客来了,三兄弟伺立于省华身后,在座的有些客人官位在他们兄弟之下,有的甚至是直接的下属,自然都有些惶惶不安,坐一会儿就要走。陈省华笑道:“安心坐吧!在家里他们只不过是儿子辈罢了!”可见陈省华对儿子们的要求融入了日常生活中。

  后来,陈省华去世,管教儿子的接力棒传到了他的夫人冯氏手中。冯夫人也和丈夫陈省华一样,一向不许儿子们奢华,也反对他们玩忽职守和追逐名利。陈尧咨在荆南当了一任知府,卸任回到家中,冯夫人问道:“你主管一个府,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成绩?”陈尧咨回答:“荆南地处交通要道,每日都有宴会,我有时会以弯弓射箭为乐,座中客人无不叹服。”母亲一听,训斥道:“你父亲教育你们要以忠孝来辅佐国家,如今你不用心推行仁政,用道德去感化庶民,却老是去炫耀赳赳武夫的一技之长,这难道是你先人的遗愿吗?”说完,还亲自操起棍棒责罚他,并扯碎了他佩带的金鱼符。

  陈家教育儿女的严厉可见一斑,显然陈家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

  李格非教女:

  忠君爱国 为世人醒心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李格非中进士,开始担任冀州司户参军、试学官,后任郓州教授。宋代有兼职兼薪制度,郡守见他清贫,想让他兼任其他官职,他断然谢绝,表现了其廉洁清正的气节。作为一名文人和官员,李格非有丰富的文学创作实践、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以及清正刚直的个性,对李清照的成长产生了深刻影响。

  李清照6岁时,李格非出任太学录,李清照跟着父亲来到了京城开封。李格非给了李清照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这对她的心智发展作用很大。在父亲的培养下,李清照兴趣广泛,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同时,李格非经常带着李清照参加一些活动,并结识文学界名流,使她在文学上突飞猛进地发展。

  不仅如此,李格非更注重女儿的爱国教育和品格培养。宋仁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李格非在写其名著《洛阳名园记》的过程中,发现那些王公大臣大兴土木,所造私宅和园林动辄占地上百亩,其间楼阁馆榭、雕梁画栋,无不穷极奢侈!这些达官贵人终日歌舞嬉游于园林之中,豪华宴席长年不断,醉生梦死,通宵达旦。李格非认为,洛阳犹如东京隔壁之屋,若洛阳有硕鼠穿墙,开封必然根基不稳。所以洛阳兴起奢靡之风,实在是亡国之兆啊!

  所以,李格非告诉10岁的李清照:“自古以来,文人以获得知识为大众解惑,以忠君爱国为君王分忧,以忧民惜民对百姓担责,以真知灼见为世人醒心,我不但要把这些话写出来,还要让其流传,警醒有识之士,消除大宋隐患。清照吾儿,你作词虽有天赋,但若立志不高,也是枉然。你要记住,从今之后作文要‘字字如肺肝出’!”

  正因为有了这样爱国忧民的父亲,李清照也继承了父亲的优良品质,使得她不仅成为一代著名词人,更具有浓郁的爱国情怀,才写下了千古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样充满豪情和气节的诗歌。这与她的家教是分不开的。

  这几位北宋的好父亲,之所以被称为好父亲,其实就是他们给了儿女一个勤奋好学、追求上进和健全人格的理念,所以在今天看来也是启发多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