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南北朝史 北魏宗室第一名将,中山王拓跋英

拓跋英也叫元英,从小出生在北魏皇室,他却不像其他皇族子弟一样生活糜烂,娇生惯养,而是聪敏好学,后来成为北魏宗室有名的战将,他是景穆帝拓跋晃孙子,他的父亲南安王拓跋桢是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弟弟。

拓跋英这一生都在为他家的北魏皇室南征北战,直到病死的前一年,都还在和南梁朝打的有来有回,当时的局势,不是南方政权大乱,就是北方政权大乱,而且统治者都不是无能之辈,隔岸观火,趁火打劫的道理都懂,两边政权都想统一,所以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史书上对拓跋英的描述是:

“性识聪敏,善骑射,解音律(擅长吹笛),微晓医术,而且博闻强记”,简单的来说就是能文能武,即是个医生,也是个音乐爱好者。魏收对拓跋英的评价,“英将帅之用,有声于时”,将和帅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古人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但是一帅更难求。

南北朝史 北魏宗室第一名将,中山王拓跋英

围绕拓跋英的传奇故事,离不开著名的几大战役,汉中之战、夺回三关、攻取义阳、击退萧宏北伐等等战役,他是和南朝接触最多的将领了,这和他是北魏皇族的身份有关,统率三军的大权也不可能随意交给外姓。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后,任命拓跋英为平北将军、武川镇都大将,南齐萧道成的侄子萧鸾杀海陵王萧昭文,篡位自立,也就是齐明帝,孝文帝原本是个佛系皇帝,一心想出家当和尚,就是不想做皇帝,得知这个消息后,孝文帝拓跋决定南伐。

任命拓跋英为梁汉别道都将,诏令拓跋英率军镇守边境,拓跋英分析出当时的局势,拓跋英认为孝文帝亲征,南齐在汉中的守卫会很薄弱,就有可乘之机。于是上表请求率兵会同平南将军刘藻进攻汉中,孝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拓跋英大军逼进汉中,南齐梁州刺史在得知北魏大军压境后,刺史萧懿派部将尹绍祖、梁季群等领兵二万,沿山修建营栅,分布数处,居高临下,隔水为营,用来抗击北魏大军。

拓跋英得到细作带回来的情报,知道南齐军里不和,各将领互不服从,根据这有用的情报,立马进行了作战部署,他准备挑选精兵攻南齐军其中一营,其他营栅肯定不会相救,只要攻下一营,其余营栅必自行溃败。

于是拓跋英发起进攻,魏军三路而上,攻打南齐军一座营栅,结果和他预想的一样,其余营栅果然不来相救,很快就攻克了齐军一营,其余四营都溃散了,这一战北魏军俘获梁季群及以下七百余人,斩杀三千余人。

戍守白马的南齐军听到北魏军大胜,连夜逃走,拓跋英乘胜追击,长驱直入,准备进攻南郑城,汉川的百姓,看到北魏军突然出现,以为是神兵天降,都相继归附魏军,不管你们怎么打,但是百姓是无辜的,梁州百姓向拓跋英请求投降,拓跋英没有选择屠城,而是安抚这一方百姓。

萧懿得知魏军要围攻南郑,派部将姜脩率军同魏军作战,两军连夜交战,双方都有死伤,要看南齐要败的时候,萧懿立马派援军支援姜脩,魏军得知对方有援军到来,也向拓跋英求援,拓跋英随即率骑兵两千人救援,拓跋英担心救援的南齐军入城之后不易被歼灭,于是令统军元拔尾随齐军,自己则率军绕到齐军前面拦截,前后夹击,全部俘获前来救援的敌军。

萧懿接到派出去的援军被拓跋英俘虏,又派出两万大军迎击魏军,拓跋英没有料到齐军还会来攻,而且经过刚刚一战,魏军将士也是疲惫不堪,加上敌众我寡,北魏军听后都被吓到了,准备逃走,拓跋英集结部队,趁敌军不知道自己现在有多少兵力,故意放松缰绳,驱马缓行,神色自若,指指划划,就像是在布置阵势埋伏的样子,下令魏军整列有序行进。

南齐军看他这样子,担心魏军设有伏兵,于是撤退,拓跋英得知南齐军撤退了,来了个突然袭击,率领魏军开始反击,魏军突然来攻,打的齐军大乱,随后大破齐军,拓跋英严令军纪,一无所犯,使远近百姓悦附,皆供租运给魏军。

魏军围攻南郑,打了九十多天都没攻下来,这时守城士兵都没了战意,如果士兵没了士气,那接下来离破城也就不远了,于是南齐将领庾域为了鼓舞士气,把数十座空仓库加封后指给将士说,这里面全是粟米,足以支持两年,你们只管放心守城,城内守军才安定下来。

就在久攻不下的时候,孝文帝命令班师,拓跋英遂命老弱将士先行撤退,自己率精锐部队殿后,担心萧懿会派兵来追击,特意派人向萧懿告别,说我们要班师回朝了萧懿也是被他打怕了,觉得这是拓跋英的诡计,就不敢追击,直到拓跋英离开一天后,萧懿仍闭门不开。

直到第二天,萧懿才知道魏军是真的要撤了,于是派兵追击,作为主帅的拓跋英亲自殿后,看到追击来的齐军,拓跋英与士兵下马交战,齐军不敢逼近,就这样边追边打过了几天几夜,齐军也没得到便宜,齐军就返回去了,拓跋英看齐军没在追来,也带领殿后的军队快速追撤退。

这时萧懿派人去说降仇池的氐族人,让他们去阻挡拓跋英,当拓跋英撤军时,氐族几个部落联合起来的军队便切断拓跋英的粮道和归路。

拓跋英率军奋勇攻击,且战且退,当拓跋英面颊中箭,军中没有人知道,这时候他也不敢让大军知道主帅受伤,现在这个情况大家神经都蹦的很紧,一点小问题都能影响军心,最终拓跋英返回,回师之后,拓跋英立马派兵讨平诸氐,此战之后,拓跋英因功升为安南将军,赐爵广武伯。

汉中之战,拓跋英智谋突出,多次智胜齐军,虽然没有达到作战目的,齐军主将萧懿能够有效调用资源,挫败了拓跋英夺取汉中的企图,双方都有损失,拓跋英略胜一筹。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改拓跋姓为元姓,宣武帝上位后,命元英为假镇南将军、都督征义阳诸军事,率军进攻义阳,南梁司州刺史蔡道恭得知魏军来攻,派骁骑将军杨由率城外居民三千余家于城西南十里贤首山依山做成三营寨,阻挡北魏大军。

元英领兵围攻贤首山,用火攻他寨门,杨由先从营里赶出一大批水牛,又派士兵在水牛后面来出战,魏军为了躲避水牛大军,无奈只好退军。

元英分兵围守贤首山,当天晚上,寨民任马驹斩杨由投降了北魏,元英大胜,元英在白沙击败梁将吴子杨,围攻义阳,义阳告急。

梁武帝萧衍派平西将军曹景宗、后将军王僧炳等率步骑三万增援义阳,其中王僧炳率军二万人进驻凿岘(今河南信阳南),曹景宗率军一万人为后继。元英率军兵分两路进击梁军,大破王僧炳军,斩俘四千余人。

魏军围困义阳城,由于蔡道恭指挥有方,双方僵持了百余日,蔡道恭请求援救,梁武帝派宁朔将军马仙琕率兵救义阳。马仙琕带领大军前来,兵锋锐利,马仙琕更是带领一万大军突击元英大营,元英令诸军佯败。

马仙琕看魏军大败,乘胜追击,中了元英的计,马仙琕被魏军伏击,魏军统军傅永擐甲执槊,单骑先入,勇猛无敌,梁军箭射傅永,大腿被箭射穿,傅永把箭拔了继续战斗,魏军见状,士气大涨,马仙琕军溃败逃走,魏军乘胜追击,斩杀了梁军羽林监军邓终年以及两千三百人。

曹景宗、马仙琕知义阳危急,尽率所部精锐兵马与魏军决战,双方一日三战,梁军皆大败,元英统率诸将,击败马仙琕,并斩杀梁军大将陈秀之,蔡道恭忧郁而死,他的弟弟骁骑将军蔡灵恩代他管理州事,魏军见蔡道恭死,又加紧攻势,短兵日接。

蔡灵思在援兵未奏效、守城力竭的情况下,无奈只能开城降魏,戍守三关的梁军守将听闻司州陷落,都弃城逃跑,魏军成功占领义阳,置为郢州,以司马悦为刺史。魏军围攻义阳,元英战术灵活,屡破梁军,而梁军属于被动出战,蔡道恭死后防守无力,导致战败。

梁武帝决定北伐,任命他弟弟临川王萧宏为北伐统帅,率军进驻洛口,元英在阴陵大败梁南徐州刺史王伯敖,并斩杀梁军将领二十五人及以下五千余人。元英与邢峦成功会师,作为皇室成员的萧宏,就没有元英这样的魅力,何况萧宏是个怯懦愚劣之辈,在得知魏军会师后要共同攻打他的消息后,决定撤军。

这时洛口天气突变,一夜狂风暴雨,萧宏不顾昌义之等将领的反对,抛下大军,带领几个亲信落荒而逃。驻扎在洛口的梁军将士得知主帅都逃跑了,随即大乱,元英知道后,立马带领魏军进攻梁军,此战魏军斩杀梁将四十二人,梁军失亡近五万人,魏军缴获梁军粮米三十万石,南梁大将昌义之见此时已无力回天,也放弃城而走。

郢州司马督荣祖叛魏,并暗中引导梁军进攻义阳,同时,北魏三关,武阳关、平靖关、黄岘关,戍主侯登等举城降梁,悬瓠城民白早生了杀豫州刺史司马悦,也献投降南梁。梁武帝派齐苟仁镇守悬瓠,宣武帝诏大怒之下,命元英率领步骑兵三万人,自汝南前去援救,命大将邢峦讨伐白早生。

宣武帝命元英急速支援义阳,元英因兵力不足,不断请求援兵,宣武帝不肯增派,无奈之下元英只好转至悬瓠,与邢峦会师,联兵进攻悬瓠。在魏军的强势攻击下,南梁副将齐苟儿等打开城门出降,魏军斩白早生及其党羽数十人,合兵之后元英率军直奔义阳。

南梁宁朔将军张道凝听到元英大军直逼过来,就放弃楚王城逃跑,元英追击而来,斩杀张道凝和虎贲中郎曹苦生,俘虏了梁军士兵,镇压了郢州叛军,全境复告平静。

元英率领大军来到义阳后,准备夺取三关,元英在观察一番后,认为只要攻克一关,其余两关则不攻自破,最容易攻克的就是东关黄岘关,但是元英担心敌军将兵力集中于东关,于是便派长史李华率军佯攻向西关,以此来分散敌军兵力,然后亲自督军攻打东关。

马仙琕很早就派云骑将军马广率众于长薄防备魏军,元英带领大军来到长薄,马广害怕乘夜逃入武阳,元英率军进攻武阳,只用六天,马广见守不住就出城出降,攻下武阳后,元英开始进攻黄岘关,梁太子弃城逃跑,元英成功收复三关,这一战,元英共俘梁军大将六人、部将二十人、士兵七千人,获米四十万石,班师回朝后,元英任尚书仆射,第二年元英就病死了。

真可谓是谈笑间,对手灰飞烟灭,元英一生对南朝的战争中有大胜也有大败,不过胜多败少,在当时的北魏朝廷来说,有勇有谋的,元英可以算是第一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