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总(eygle)在刚结束的甲骨文大会的演讲中,通过一个简单的UPDATE语句,为我们展示了什么叫由点及面的优化,什么叫由点及面的知识覆盖度,不在于这个案具体如何操作,更应关注或更值得我们借鉴的是这种学习态度和方法思路,大师是如何炼成的?我想这个案例可以带给我们一些启迪。
下面就复盘一下这个案例的整个过程,注:版权归盖总(eygle)所有~
问题描述:
问题的标题是:“并行更新成为系统瓶颈”
SQL:
现象是这条SQL执行时间非常长,从介绍看是有2.5分钟。
优化过程:
1. 为了以下可以更清楚地说明问题,对这个SQL做了简化处理,我们需要优化的是这条SQL:
我们创建两张模拟表:
插入一些随机数据:
2. 执行原SQL语句
需要7秒多的时间(虽然和示例中2.5分钟有差距,但仅为了说明优化的问题,时间上的差距可以忽略)。
3. 第一次优化
我们从这个SQL中可以看到,更新TBL_A表的ID列,但TBL_B表的SELECT有三次,即三次的全表扫描,那么要是能减少TBL_B表检索的次数,执行时间肯定可以减少。
这样的调整是符合SQL语法的,执行时间变为了4秒多,效果显著。
4. 第二次优化
虽然执行时间减少了接近一半,但SQL中还是对TBL_B执行了两次扫描,是否还可以减少一次?
这样就做到了只扫描一次TBL_B表,直接对子查询更新,但此时报了一个错误,ORA-01779,

“造成这个错误的原因是更新的列不是事实表的列,而是维度表的列。换句话说,如果两张表关联,其中一张表的关联列是主键,那么另一张表就是事实表,也就是说另一张表中的列就是可更新的;除非另一张表的关联列也是主键,否则这张表就是不可更新的,如果更新语句涉及到了这张表,就会出现ORA-1799错误。如果是两张表主键关联,那么无论更新那个表的字段都可以。
其实这个限制的真正原因是Oracle要确保连接后更新的内容可以写到一张表中,而这就要求连接方式必须是1对N或者1对1的连接。这样才能确保连接后的结果集数量和事实表一致。从而使得Oracle对连接后子查询的更新可以顺利的更新到事实表中。”
a.id=b.id,我们是用TBL_B的id列作为条件更新,需要确保这列只会对应到TBL_B表的一行记录,可以为表TBL_B的id列设置主键、唯一索引或唯一约束,三种操作,这里选择设置唯一约束:
再次执行:
执行时间一下仅为0.12秒。
上面如果TBL_A的ID列设置为主键,则为1对1的连接,如果仅是TBL_B的ID列为唯一约束,则为1对N的连接。
总结:
通过两次优化,执行时间从7秒降到了0.12秒,虽然这里的示例数据未必和实际情况一致,但成比例的缩放足以说明这个问题,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优化的本质就是少做事,原始SQL执行三次全表扫描,那目标就是减少全表扫描的次数,第一次优化的操作可能相对容易想到,但第二次优化的操作,就需要知道可以有这种语法,而且出现了ORA-01799的错误,还需要知道这种错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才能有可行的解决方法。
问题还没完,以上说明了SQL语句的优化,下面就是针对这条SQL展开的知识。
假设上面的TBL_A和TBL_B表是属于用户bisal的,此时新建一个用户phibisal,并授予最简单的权限:
bisal用户创建这两张表的public同义词:
然后授予phibisal用户对TBL_A表的读和更新权限:
此时phibisal登录后执行:
会提示TBL_B不存在,因为用户没有该表的任何权限,(注:此处和eygle的示例中反馈不同,他提示的是ORA-01031: insufficient privileges)
如果授予phibisal对TBL_B表的读权限,
此时可以完成更新:
但用如下SQL会提示权限错误:
即这种子查询更新会因没有TBL_B表的UPDATE权限报错。
但如果使用如下with语法,则可以正常执行:
做得更彻底一些:
撤消了phibisal用户对TBL_A的更新权限,按理说,phibisal用户不应该能再更新TBL_A表了。
使用上面两个调整后的SQL,确实如此:
但是,奇怪的是如下SQL可以执行:
这就从原理规则上,违背了权限控制,看下版本:
这就是2014年7月提出的一个bug,在11.2.0.3、11.2.0.4、12.1等版本中都存在的一个问题,需要修正这个bug,相当于使用with语法,可以绕过用户权限,对没有权限的表进行DML操作。
精髓不在于这个bug,而是在于从一条简单的UPDATE语句,可以派生出如此丰富的知识,可谓举一反三,受益匪浅。一方面需要我们能够从原理上理解每一个概念,另一方面也要培养自己举一反三,知识点由点及面的想法,做到真正的触类旁通,这样才能逐渐向大师靠拢,向大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