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吴氏部落之福建省诏安县西潭镇篇

作者:西潭公社社员
吴氏部落之福建省诏安县西潭镇篇

吴氏部落之福建省诏安县西潭镇篇

宗谱(网络插图)

西潭聚落位于诏安县西潭乡中部(),东邻新春村,西至湖洋美村,南连后溪东村、北接标尾村,呈长方形。作为诏安县人口、土地规模较大的自然村,被划分成潭光、潭东、新厝3个行政村。

吴氏部落之福建省诏安县西潭镇篇

诏安县西潭镇--百科

“二水归潭入菱塘而派聚,众峰排闼并龟岫以灵钟”,西潭大庙正门石柱上镌刻的这副楹联,点明了地方的山水形势。水系有一条源于斗山,收沿途诸水,汇入西溪蜿蜒到龟山;还有一条源于十八湾,收沿途诸水,经古溪曲折绕过该村东西面,再与西溪汇合,最终二水流入东溪。而山脉则发于老鼠岭,经斗山至牛仔岭,逶迤南下到西溪之前而陉,状如长蛇,而蛇首就在建大庙处,与龟山隔溪相望。

由于西潭吴氏世代以继的垦拓,蛮荒水土逐渐被辟为田园。如村东原有所谓“七星坠地”的7个山包,经次第平整,被改造作良田,成为现今3000多亩的林洋水稻丰产示范区。村族开发的还有村西边、北边及东北面的大片土地,山坑作稻田,山坡作农地。1959年,全村耕地7165亩,果园510亩,池塘300亩、山地450亩。村经济收入中,粮经作物占95%、副业(果特业、畜牧业)占5%,有集市一个。改革开放以来,在抓农业高产稳产的同时,规划建设了西潭农贸市场和大庙前至龟头桥的商品街。2013年,全自然村耕地面积6520亩(水田2961亩,园地1803亩),田园种植水稻、甘薯、芥菜、小蕃茄、荔枝、龙眼、青梅、八仙茶等;企业除机砖厂、茶厂外,又有超大农业集团兴建蔬菜基地、福建久泰贸易有限公司投资三社联动果蔬示范基地,还有福建省健桦塑胶有限公司等;该村的街、市则为西潭乡农产品主要集散地;大量青壮劳力外出务工或为当地企业基地雇佣。是年,潭光行政村居民人均总收入7950元,人均纯收入6854元;居民人均总支出6585元。年底村财结存货币资金761.6万元;潭东行政村居民人均总收入8059元,人均纯收入6953元;居民人均总支出6618元。年底村财结存货币资金7.8万元;新厝行政村居民人均总收入7776元,人均纯收入6710元;居民人均总支出6317元。元月村财结存货币资金109.9万元。

西潭的地势较平衍,原先水利欠修,雨多必涝,雨少必旱。上世纪50年代,修了20多个山塘水库,开2条连接三姑娘渠道的引水渠和1条新溪,同时,兴修东西溪防洪堤,旱涝威胁基本得到解除。西潭民居聚落早期三面环水,仅东面有陆路可通,水路唯待春水涨满才能出东溪。原来村子内外的道路皆为土结路,雨季泥泞不堪,旱季坎坷不平。1954年,修建庙前至后溪接太平线公路,又陆续修松仔脚接口畔岭公路、林洋中路和三道机耕路。1992年,环村庄的道路铺成石板路。2005年,实施外接水泥路建设。现今,水泥村道四通八达,村的西、东两侧分别有省道和县道经过,另有一条乡间公路贯通村庄连接着省道、县道。水、电、通讯、电视进村入户。境内有1所完全中学、2所完全小学、3间卫生所。

西潭开村史可推至800多年前,宋代属漳浦县安仁乡海滨里,因村边有菱塘、月眉池,光天化日之中,云开月朗之下,碧绿的莲叶在池塘随风荡漾,人们称之“碧潭”。入明后,“里”改“都”,都下设约、寨。属第三都西潭约,因该聚落在碧潭之西,故称“西潭”寨。延及清嘉庆四年(1799年),改属三都西潭保。辛亥革命后,先后属维新区、第三区、第二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撤区并乡属碧湖乡。1950年属第三区西潭乡。1952年属第六区西潭乡。1958年属幸福人民公社西潭管理区。1959年属西潭公社西潭大队。1961年,西潭大队拆分为潭光、潭东、新厝3个大队。1984年10月公社改乡、大队改行政村。2016年1月29日,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西潭乡撤乡改镇,原行政区域和镇政府驻地不变。

这3个行政村基本情况如下:潭光村东邻新春村,西接湖洋美村,南连后溪东村,北接潭东村,以旧称潭光保命名。所辖包括西潭自然村西南部并破寨自然村全部,26个村民小组,1021户,4337人,耕地面积2400亩;潭东村东邻新春村,西接潭光村,南连后溪西村,北接新厝村,因位于西潭自然村的东部而得名。所辖包括西潭自然村东部并标尾自然村全部,24个村民小组,999户,3832人,耕地面积1500亩;新厝村东邻潭东村,西靠斗山山脚,南连潭光村,北与建设乡接壤,从西潭大队拆出时命该名。所辖包括西潭自然村西北部并里洋、洋朝自然村全部,26个村民小组,1044户,4444人,耕地面积1566亩。3个行政村合共58个村民小组、3064户,12613人,西潭自然村则包揽其中54个村民小组、2810户、11651人。居民属汉族,通行闽南方言,带诏安腔。

破寨自然村位于所属潭光行政村的西部,东邻西潭村,西至湖洋美村,北接西潭中学,南连后溪西村。早期破损严重,故名,后吴姓移居开发沿用旧称。地处丘陵,聚落呈圆形。吴姓集居,组成2个村民小组,有89户、359人。以农为主,耕地面积287亩,其中水田l40亩,农地l47亩。诏安至平和公路从西侧通过。

标尾自然村位于所属潭东行政村的西北部。东邻赤水溪上游,西至洋朝村,北与建设乡考溪村接壤,南连西潭村。相传祖辈分居时,其祖先抽签抓到尾阄,分得该地建厝,取名标尾。地处丘陵,村依山傍水而建,呈圆形。吴氏居住,现住l户2人。以农为主,水田1亩,农地1亩。诏和公路从村西侧通过。

里洋自然村位于所属新厝行政村的西部。东邻诏和公路,西与马古岸交界,北接洋朝村,南连大林山。因村前有一田洋,平坦如镜,取名美洋,后惯称里洋。地处丘陵,聚落依坡地面田洋而建,呈长方形。吴氏集居,组成l个村民小组,有74户,312人。以农为主,耕地面积200亩,其中水田100亩,农地100亩。诏和公路从村东侧通过。

洋朝自然村位于所属新厝行政村西部。东邻标尾村,西面田洋村,北接牛仔岭,南连里洋村。地处丘陵,村依山面田洋,故名。聚落呈圆形,吴姓集居,组成l个村民小组,有90户,268人。以农为主,耕地面积l80亩,其中水田90亩,农地90亩。诏安至平和公路从村东面经过。

姓氏源流

西潭自然村为吴姓聚居地。据《诏安吴氏通书》(2004年修)载,该族群奉吴祭为入闽始祖、吴祭第十五代孙吴强老为入漳始祖。吴强老原住莆田西屋,南宋时移居漳州马口甘棠村。强老生三子,长曰惠,字尚文;次曰玄,字尚质;三曰贞,字尚彬。

吴贞曾任承德郎监黄州酒务,宋末由漳州马口徙居南诏,先住梅洲村,后移至驿前石鼓巷居住。生三子,长曰荣生,号清河,开衍诏安考湖村及雷州;次曰福生,号清江,开衍诏安城关北门及双港村;三曰海生,号清溪。

吴海生生活于元代,先由南诏驿前迁至(今建设乡)江亩坑村、再(今西潭乡)塘东村,后定居碧潭北隅(今新厝村)。海生于月眉池边(址在今西潭中心小学校)建祠大宗,明洪武三年(1371年),祠宇、神主及文籍被贼焚毁。后裔奉其为碧潭之太始祖。

吴海生遗有三子:长曰冲一,号十七学政,为吴氏开碧潭一世祖。冲一生于元延佑三年(1316年),卒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妣黄氏。次曰致一、三曰汉一,皆于西潭自然村无传,其后裔大多散落诏安县外饶平、平和、潮州等地。

吴冲一生四子:长玉庭,开派里洋自然村;次仲达,原住桥山,现仅一户住白洋乡塘西村;三玉湖,为碧潭二世祖;四明德,开派白洋乡湖洋美村,裔传西潭乡后溪西村、饶平领后村等。

吴玉湖,讳平字和卿,生卒时间未详。生元贞、文艺、佚名三子。长子吴元贞为碧潭三世祖,因明嘉靖三十九年(1561年)神主遭寇毁,生卒时间未详。生二子,长子大官人,开派水流东房,还有裔孙住在建设乡江亩坑村及广东曲溪。次子二官人,是西潭(此时碧潭已改名“西潭”)四世祖。次子吴文艺住塘西村(今属白洋乡),后裔改沈姓。三子佚名者,有后裔住岳州和白洋乡湖洋美村。

吴二官人生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卒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遗二子,长佚名,无嗣;次万和,守西潭祖业。吴万和,考讳霸,生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卒于弘治五年(1492年)。有二子,长曰硕,为西潭六世祖;次曰颛公,无嗣。吴硕,字朝坚,生有侃直、希周二子。吴侃直生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卒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生三子,长石模无嗣;次敬卿为西潭下段始祖,三报劬为西潭上段始祖;吴希周为西潭中段始祖。此后,西潭村吴氏主要以下段、上段、中段三个支派繁衍族群。

历史上,西潭村旱涝频仍,年成时好时差,地方又无险可守,易遭强盗侵掠,要想养家活口,并不容易。西潭村族在分为下段、上段、中段三个支派后,史料族乘记载的灾祸更多。如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二月,倭寇数千自潮州来,屯住西潭村,烧毁房屋157间,掳男妇90口,杀死43人。明末清初,数遭旱灾、洪涝、瘟疫。民国25年至32年(1936年至1943年)间,发生过2次鼠疫、3次霍乱。不到4500人的村,仅鼠疫就夺去480多条生命。

尽管如此,吴姓族群还是以坚韧、奋发的精神,守望着这一方水土,务农桑、兴教化,历代相承谋求子孙发展的根基。昔日旱涝频仍,治安不靖之地,如今已是成为宜农宜居的家园。西潭吴氏宗族从肇基一世祖冲一算起,其世系延续到现在,八世敬卿所开的下段已传至二十三世,约932户、3968人,还衍派本县林邦室村、菜园埔村、考湖村、旧寨村、寨前村、塘东村、长埔村等地;八世报劬所开的上段已传至二十二世,约880户、3864人,还衍派本县考溪村、里洋村、标尾村、赤宙坑村、上寨村、长埔村、后陈村、蕴桥村、呈溪村、城关西门等地;七世希周的中段已传至二十三世,约998户、3819人,还衍派本县洋朝村,赤水溪村、城关圣祖街等地。2013年,西潭乡居民47130人,其中西潭村吴姓人口占全乡人口的25%。

《诏安吴氏通书》显示,西潭村吴氏有族人迁徙(县外)漳、潮地区,其中,(下段)十一世吴显节开派南澳县长池前村,现聚族300户、1430人;(上段)十九世有迁霄县云陵镇者,现聚族20多户、200多人;(中段)十二世有迁饶平县东湖村者,现聚族114户、500多人。历史上亦有不少人跨洋过海到南洋、台湾谋生,据不完全统计,从十三世到二十二世,有200多人到南洋定居,其中新加坡25人、泰国160人、马来西亚10人、印度尼西亚4人;去台湾最早是明末十世的吴泓,入清后,十三世有人开派台北新德县,族人聚建一条油车街,现居民50多户;十七世有人开派台湾,族人聚建一条上埕街;十八世至二十二世有约30人迁台。

该村古谱有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修)《碧潭族谱》、《碧潭开基谱》;今谱有《吴氏族谱》(1999年修)、《诏安吴氏通书》(2004年修)。古今谱牒中,未见与西潭村族相关的昭穆载录。

村落建筑

西潭村人口近60年成倍增长,村庄亦相应扩展。结合兴修水利、平整土地,原来的细溪仔、大桥头、水柳脚、龟头桥、灰寨脚、大甘、墓顶、桃仔园、猪母堀洋、下田仔等处,辟建为住宅区。而祖上留下的西潭大庙、追远堂、应时堂、文佛寺等古建筑,则受到村族的妥善维护。

西潭大庙

位于潭光行政村南部,为西潭大村(包括潭光、潭东、新厝等村)所共有。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全庙翻修。该庙坐北朝南,庙前有阔埕,埕外立影壁。庙体呈四落廊院式方形平面布局,由前座、后座、后楼三部分组成,全长44米,宽14米,建筑面积616平方米。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前座为歇山顶式建筑,有门楼、下厅、天井带两廊、拜亭和大殿。大门石匾书刻“天南一柱”,款署“乾隆辛巳岁立”。大门的第一对方形石柱上,挂有名匠巧刻的隶体楹联:“二水归潭入菱圹而派聚,众峰排闼并龟岫以灵钟”。下厅面阔3间,进深3间,梁架为一斗长式4拱,连两廊在内,分别供奉三官大帝、福德公妈和清漳州景知府及其僚属三人之像。大殿面阔3间,进深3间,与拜亭同为方形石柱带础,梁架为一斗三升式斗拱。正殿供奉唐开漳将领沈世纪、李伯瑶(俗称大、二使公)和汉朝将军吴汉(又称广平王),右殿供奉开漳圣王陈元光及夫人,左殿供奉注生娘娘。殿侧大圆石柱上,挂有半圆木刻脱漆金收楹联:“自唐而宋而明而清焉,纪迹宜登凤阙;由闽至漳至诏至潭矣,流芳可配龟山。”

后座也是歇山顶式建筑,有天井、拜亭、殿堂,与前座后门相通。殿堂面阔5间,1厅2明2暗,圆形木柱带石柱础,挂匾曰:“自在堂”,中奉观音菩萨,两旁分列十八罗汉和伽蓝爷、达摩祖师。

后楼二层,高36尺,按三十六天罡也,名为承德书院。原先楼上供奉文昌帝君,悬扁曰“文昌阁”;楼下中有龛一,内祀肇诏太始祖尚彬、祖妣梁氏和碧潭太始祖武德郞清溪3座巨形木主,悬扁曰“崇报堂”。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遭大火,建筑物及所存先贤宝贵墨迹、书画毁于一旦。该后楼至今未复原貌。

1985年,在西潭大村老人协会、大庙董事会倡议下,由村民和海外侨胞捐资修葺大庙,重塑神像,给屋顶镶上琉璃秀瓦,瓷雕双龙戏珠、飞禽走兽、奇花异草图型,西潭大庙焕然一新,重现昔日金碧辉煌的丰神俊采。

西潭大庙与通常神庙有所不同,它兼具庙宇(前座)、佛寺(后座)和书院、祖祠(后楼)等功能。承德书院,因吴贞曾任承德郎监黄州酒务之职,故称,又含有秉承先祖德泽、读书以求上进之意。明清时期,该书院以考课为中心,主要为读完私塾的村族子弟预备科举之用。尤值一提的,是庙里为有恩于村族的生人塑像纪念。清嘉庆中期,邻村状告西潭“聚众竖旗造反”。时漳州景姓知府奉上命带兵前来清剿,罹此弥天大罪,村族惊惶恐不安。当时在村中教书的塾师叶观海带领族老、乡绅,到离村三里的塘东岭跪迎景知府,说明所谓“竖旗造反”,乃是因天旱众村民竖桔槔吊水浇地,并带领景知府及两位带兵军官察勘田间村里,但见男耕女织,书声琅琅,乃罢清剿之举。一场危难终于得解。事后,村人在大庙安置景知府等3位官员和叶观海先生的塑像。

斗山寺观

在潭东村西面的斗头山上。民国《诏安县志·名胜志》有“斗山道观”条目,无具体记叙。始建时间不详,观久废。新中国成立后,考古人员在山峰发现残碑1块,刻“宋嘉定庚午年道观”字样。今存寺两座,一座为建于明初的观世音菩萨岩寺,近年重修。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为重檐悬山顶建筑,由门楼、天井、拜亭、大殿、东斋、西斋组成,面积约100平方米;一座为建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的泗洲文佛岩寺,清光绪间重修。坐东朝西,在斗头山岩阿。由门楼、天井、拜亭、大殿、东房、西室组成,面积约120平方米。

吴氏大宗祠(追远堂)

位于潭光村内,为西潭吴氏共有的宗祠。相传始建于明中期,屡经重修。祠堂坐北向南,歇山顶式建筑,面积500平方米,由门楼、下厅、天井带两廊、拜亭、大厅组成。门匾书“吴氏祖祠”,开五门(正门、两偏门、两耳门),下厅、两廊、拜亭均方形石柱,带柱础。大厅面阔五间,一厅两明两暗,进深三间,梁架为一斗三升式斗拱,上梁原挂匾书“追远堂”,圆形石柱,带柱础,柱联:“渤海源深潭水绿,甘棠根固桔林清。”正厅供奉西潭吴姓一世祖冲一、二世祖玉湖、三世祖元贞、四世祖二官人的神主牌位。

吴氏祖祠(应时堂)

吴氏祖祠乃西潭吴氏的分支祠堂,为西潭(上段)十六世吴昆裕派下子孙所建,故称“昆裕祠堂”。该祠位于新厝行政村,始建于140多年前(约清同治年间),后有重修,最近一次重修在2008年。

吴昆裕生活在清乾嘉年间,娶妻3房,大房生长、次、三、四4个儿子,二房生五、七、九3个儿子,三房生六、八、十、十一4个儿子,之后人丁兴旺,蔚为大族。因此,家族建造的吴氏祖祠亦颇为壮观。该祠堂坐西朝东,占地232平方米。面阔三间,进深三柱,由东西厅和下厅,中间带天井组成,悬山顶,山墙搁檩,抬梁式木结构左右为龙虎门,门楼处有一对抱鼓石。大厅背后放巷,巷子宽3米,形成“同”字壳,而同字三周,再建土木楼房21间(厅7间、房14间),单元格局为一厅两房。整体形成俗称的“七包三”建筑,建筑面积260平方米。该建筑仅在东面留一个大门进出,大门前有面积308平方米的阔埕,作为祭祖时摆放供品和演戏、放烟火的场所。大门前左边有口古井。大厅正堂供有吴昆裕及下三大房共12个神主的牌位,正堂上方悬挂“忠厚世家”横匾,两边还悬挂“武魁”“贡元”及“教育学士”、“陆军校官”等5方匾额。

吴氏先祖尚彬考妣、海生、冲一坟茔

西潭吴氏入诏始祖吴尚彬的坟茔在白洋乡白石村前产山(鹅岗山),碑文:“监务吴公墓道”。其妻梁氏坟茔在深桥镇新寨村后面;开西潭太始祖吴海生坟茔在新寨村前西面,碑文:“碧潭清溪吴公之墓”;吴冲一和其妻黄氏合葬霞径,穴名“铁牛拖车”。 4座坟茔1949年之后失祭,周围草木丛生。1985年,经各房代表议定,族人集资鸠工,分别予以修复。

其它祠庙

西潭还有址在潭光村主祀下段始祖吴敬卿的下段支祠、址在新厝村主祀上段始祖吴报劬的上段支祠、址在潭东村主祀下段始祖吴希周的中段支祠;在西潭自然村的地头庙,还有奉抗元英雄吴明汶、吴明泽及其妹的三忠王庙、奉开山圣侯的大伯公庙等。

民俗文化

西潭村民的生产生活习俗,与三都他村大体相同,比较典型者,便是由宗族而生发的一些传统事象。

吴姓自元代入居碧潭后,异姓陆续他迁,大约在明季,这里已是“数里无余姓、田庐共一村”的血缘聚落。从祠堂之建设和族谱、族产的形成情况分析,其宗族组织的出现要早于明季。据《诏安吴氏通书》(第89页)载:元代,碧潭之太始祖吴海生“定居西潭北隅,建祠大宗于月眉塘边,洪武三年(1371年)曾遭贼毁,祠宇、神主、文籍均被焚毁。”因该祠无存,难以确考,较为确实的是明中期所建的吴氏大宗祠。祠堂具有祀祖收族功能,也是宗族的“议事处”“惩戒所”,故为西潭吴氏宗族组织形成的本质表征,而透过《通书》收录的明代谱序,说明当时已有宗族依据的族谱。至于宗族的公堂产业,通过逐步提留及义捐、派捐,到民国时已相当可观,据《吴氏族谱》记载:“1944年前,西潭本村拥有的土地和各祖派在各处的尝租田,共约在万亩以上”。 此外,还有管理集贸市场等项收入。

西潭村族,依例有担纲理事之人。《吴氏族谱》中,有关于其人选产生及职责的说法:“从太始祖开基,逐渐形成了以家、房、族长制度的社会结构。各个村、房都有德高望重的高龄、有名的老者,为各房、村处理一些必要的事务,如平常的纠纷调解、与外乡的纷争和迎神、演戏、挂灯等。这种以房、村处理事务的人,既不是政府委任的也非所谓民主选举的,而是在乎其人是否有道德、公平正直、有胆识、又肯为大众工作,逐渐建立起威望,大众自发尊敬、拥戴他,当然他在处理事务时也并没有什么报酬。”

在传统社会,宗族组织于乡土人才培养、经济开发、公共建设以及应对天灾人祸,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明清时在西潭大庙后楼办承德书院,民国时在吴氏大宗祠设立小学,供族中子弟读书以求上进,为资教奖学,宗(家)族留有学田;同时,开发林洋等地的田园,设置西潭集市,还建设交通、水利设施及寺庙、祠堂等。

宗(家)族组织凭借血缘关系和公堂产业,掌握着对族政、族务的决策、处置权,族人从生到死,都处于其笼罩之下。西潭村人家如得子,须向氏族报丁,并于来年元宵节到祠堂挂灯,办丁桌宴请族中成年男子;成丁后娶了亲,须在第一个元宵节晚上,带新娘到大庙进香朝拜,再于大庙左边祠堂前面的榕树采摘榕青,带回家里冲喜;人死了要报亡,神秘主牌得族长点主,三年丧期满,亲属要在祠堂再行祭祀。兄弟分家通常会请房长主持,将祖产与兄弟要承担的义务公平分割,办理协约;族人土地要出卖,只能卖给本族的人。平时,族人遇到一些内外纠纷,亦须通过宗(家)族调解;对不肖子孙的惩处,亦在祠堂进行。

西潭村大族众,难免恃强任性。历史上有一些事,虽是个休行为引起,但宗族理事之人处置不当,以致危及村族安全。这给吴氏一族教训深刻,于今还时有提起。

一事发生在清同治年间 ,西潭大村有一男人被杀,抛尸于邻村。该村族长携千金到西潭村见吴氏族长,请求赔款以平息事件。事关人命,吴氏族长没有答允其请求,且语多生硬含糊,该族长愤然而去。后来,该村有人设计,向县署承包三都库银征缴,西潭村田赋自然在其中,可从中寻找报复机会。当时诏安恰逢太平军之乱,又因人命事故未了,如此因循3年。政乱平息后,县府催缴田赋,承包人乘机报告:“西潭乡大赋多,3年拒不交纳。”县知事据其所报,申诉上宪。于是派官军前来西潭剿办。西潭人为此四处逃避,于各自所耕山地搭盖草棚栖身。是时适逢连月阴雨,天花疫痘大发,儿童夭殁者难以胜数,四野哭声相闻,加之来剿兵勇屡屡追杀抢掠,众人苦不堪言。西潭因与北面7个自然而然村有宿怨,又怕其乘机发难。族长会集耆老于赤路头,树青竹祈祷上天保佑。好在江亩坑等村并没乘机落井下石头,反而将遭难的西潭人迎进村中,有亲朋者暂居亲朋处,没有的则居于祠堂,村中以公谷供其所需。如此数月,待到事毕,西潭人方回归。

还有一事发生在清季,有一葛姓挑夫挑私盐路过西潭。村中小孩发现他身着围裙没穿内裤,便用手摸他的屁股,姓葛的找村里耆老投诉,反被斥责其不检点。于是此人挟怨报复,终于酿此“西潭蓝衣血案”。时值“冬节”,村里正在“做平安”,18位耆老集中在大宗祠拜祖,突然一队官兵冲进大门,二话不说开手杀人。耆老除一位因事出外得免,17位被杀。据了解,官兵是由先前路过西潭受辱的葛姓将军带来。

宗族组织还要负责对外村族或官府的沟通。如前所述,清嘉庆时,漳州景知府奉命带一干人马前往西潭“剿反”。族长等耆老、乡绅会同村塾教师叶观海出面,申辩事情真相,保全了村族。又如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西潭大庙闹元宵,乡警察所长许元彬和警员乘机调戏妇女,引起众怒。许等退入警所向群众开枪,一个乡民饮弹身亡。翌日清晨,警所被群众攻破,1 名警长和3名警士当场被打死,许元彬被打伤。省保安团闻讯派员究办,族长等赶往县城,多方活动。最终,2位顶罪村民被枪毙,损失稻谷2000多担。

西潭吴氏公祭先祖分祠祭、墓祭,民国及以前,祠祭有春秋之祭,以及清明、端午、中元、冬至、年终、岁首的节祭;墓祭则在新清明。新中国成立后,公祭一度中断。改革开放以来有所恢复。1985年,借几位先祖坟茔修整之机,曾举行过隆重的墓祭。《吴氏创建西潭史记》载有是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祭先祖尚彬的盛况:“墓春三月,菱圹水浅,碧潭鹭飞,东声辚辚,爆竹喧天。产山之阳,鹅岗之周,冠盖如云,男女老少,摩肩接踵。乃延陵吴氏之宗人,尚彬公之裔孙,万众云集,笑语相迎!宝烛香花,则髯荐醴,行礼如仪有序,祭祝铿锵有声,文彩飘韵,鼓乐奏鸣,出嶽开泰,祖德延馨,芳菲绵绵,其犹未尽。”

乡贤名人

碧潭一世祖吴冲一派下人物辈出,如明代布衣学者吴朴。清代进士吴士豪;举人、六品守备、曾任陆安州正堂吴叶芳;拔贡吴鸣岭;漳州府试进,邑庠生吴国泰、吴杞柳;漳州府试邑庠生吴慕周。民国有中校吴嘉文;沙县县长吴清露;博士吴凤章;团长吴五周;以及台北粮食厅厅长吴师孔。新中国成立后,有解放军高级工程师(副师级)吴和盛;解放军驻湖北部队气象站站长(正师级)吴剑山;诏安县第八届、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主任吴耀海;高级工程师吴木缄;漳州市设计院院长,总建筑师,高级设计师吴远钦;副主任医师吴加祖、吴培强;高级兽医师吴捷荣等。先后出过革命烈士吴王、吴忠、吴太盛、吴木成、吴毛狮 、吴老狮 、吴深红 、吴金鲤、吴辉金、吴水鸭、吴阿兴、吴森贤、吴成顺。在乡贤当中,以下4人尤值一提:

吴朴:生活于明代弘治至隆庆年间 (约1500-1570年)。字子华,初名雹,补邑诸生后更名朴。吴朴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性又善记,书过目辄不忘,“于天文、方域、黄石,莫不条析缕解”,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民间学者。其生平坎坷,明嘉靖间,林希元(同安县人)从毛温伯征安南,聘请吴朴为参军。任中,吴朴积极为其出谋献策。安南既平,林希元为谗言所害,降官贬谪。吴朴也“功竟弗录”,回诏安后又遭诬陷,致“以他事下狱”。吴朴一生著述甚多,并由此创造了明代文化史上的两项纪录,一是编撰我国第一部刻印刊行的既有近海交通更有海外交通的航路针经——《渡海方程》。该书对郑和七下西洋航海记录和民间水路簿加以整理、考证,详述海中诸国道里之数,及各地可供泊舟和不可泊之情况。付印后被辗转传抄,对当时和后代的海上交通起了相当的作用。书中记录了钓鱼岛等众多岛屿,成为中国最早发现命名的有力证据。二是编撰了明代第一部由私人修撰的纲目体编年开国史——《龙飞纪略》。该书详记“南海傍海诸国,碛外如西域大小部落,塞外如辽东兴和、大宁、东胜,极徼国邑,海陆道路,远近顺逆,亦悉加考证”。兼及外邦各国的土产、资源。书中提出集交通、贸易、海防、市舶、都护于一体的海权理念和筹海方略,颇有远见卓识。

吴阿柔(1890年-1985年):女,生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自幼送给乌山深处北蔗村张姓人家为童养媳,丈夫为生计所迫远渡南洋,吴阿柔带着年幼的1子3女艰难度日。民国24年(1935年)春,中共闽粤边区特委领导的红三团到北蔗村活动。她主动担任地下交通员,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5年冬,中共云和诏县委在北蔗村开会,国民党军队突然围村,她抄小路去报信,使县委一班人安全脱离。民国32年冬,中共闽南特委副书记莫丁贵夫妇和警卫员3人到北蔗部署任务,遇到国民党军队进村。吴阿柔机智地将厝后门窗拆掉,让副书记和警卫员跳窗上山,副书记妻子装病躺在床上,避过敌人的搜查。她自家节衣缩食,却千方百计地筹粮筹款支援革命,以慈母般的胸怀呵护红军游击队,被革命战士称为“乌山阿姆”。在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她多次出色地完成“交通”任务。面对艰险的环境,她毅然让4个子女参加红军。民国37年,三女沈秋香被国民党保安队抓捕,隔年活埋于云霄城郊。她化悲愤为力量,更英勇地投身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吴阿柔任县人大代表、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县党代会代表,仍心系老区,和乡亲们一起努力生产,建设家园。1951年,她赴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吴阿柔1985年2月6日逝世,县委、县政府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

吴埜(同“野”字)山(1873-1950.2):著名金漆画家,自幼喜爱工艺美术,他以中国传统工笔人物为基础,吸收西洋油画技法,以建漆为底施于布,在将干未干时,用金粉调松脂作画。经长期钻研、实践,终成技艺精湛的金漆画家。吴埜山曾到泰国曼谷绘画,因画技出众,被泰皇聘为皇族画像。孙中山逝世后,他出于对孙先生的崇敬,精心绘制孙中山巨幅金漆画像,赠南京中山陵。画像悬挂于中山纪念堂正堂,引起轰动,得到国民党政府主席林森的好评,并获国民会议主席颁发的荣誉证书,题词曰:“吴埜山以金漆画总理遗像见赠,虽取法西洋,而应用金漆仍然成祖国之粹,特给此证以为纪念。”证书上有吴铁城、周作民、于右任、戴传贤、纯一、张学良、林植夫、陈立夫等8位委员的亲笔签名。吴埜山于1950年英年早逝。

吴氏部落之福建省诏安县西潭镇篇

吴埜山金漆自画像

吴燕聪:漳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作为一名上肢残疾的男子跳高、跳远运动员,他在1993年全国第三届残疾人运动会上,以三级跳远13.02米的成绩获A6A8LAF6第二名,跳远A6A8第三名。翌年“远南”运动会,吴燕聪以13.47米的成绩打破A6A8LAF6男子三级跳世界记录,摘取该项目银牌,并以1.69米的成绩获男子A8级跳高铜牌。1996年,在全国第四届残运会上,获得三级跳远金牌,跳高银牌,其中三级跳远破世界记录。2000年5月,他参加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全国残运会,获得跳高金牌。同年10月,在悉尼第十一届残奥会上越过1.93米的高度,摘取了桂冠并创造该项目世界新纪录。2004年的雅典残奥会上,31岁的吴燕聪以1.97米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获得男子F46级跳高金牌,卫冕世界冠军。吴燕聪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四青年杰出贡献奖,福建省功勋运动员、漳州长征突击手标兵等荣誉称号。

古村景观

西潭一带景观,有自然与人文相映之趣。明代饶平名士曹宗赋诗并书云:“八闽此地果如何,势属南峰志气高。道通南诏天音近,日照西潭地气和。男习诗书女习织,地列荆棘水无波。风送荷香三十里,隔溪人唱太平歌。”此诗书被用楠木蚀刻,镶村中承德书院墙上。今人则借《吴氏创建西潭史记》赞其:“远眺南山,则青山绿水,漠漠如织,二水归潭,瞧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聆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有色,用之无禁,谋之不竭,是造物者之尽藏矣!”

历代游客涉足较多的斗头山(俗称“斗山”),距西潭聚落约4千米,矗立在潭东行政村境内,面积1.95平方千米,主峰海拔222.2米。是处山岭蜿蜒、林木葱郁、丘美壑幽、泉清石异,向有“玉泉倒影、碧涧流泉、南浦海云、西山月印、岩前古井、松涛秋声、岭梅卧雪、昙花献瑞”八景之誉。

在斗头山的山峰,当代考古人员发现刻有“宋嘉定庚午年(1210年道观”字样的残碑1块,近处还有仙人台和仙足印岩画。说明早有道家在此修行,然道观久废,留给游人的只能是对久远过往的神秘猜想。现今人们所能领略的,则是始建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的观音寺、崇祯十一年(1638年)的文佛寺。

关于这座观音寺,有一个传说。相传明代著名堪舆家李九五登临斗头山,见山之南阿有三垂若乳突悬出,山势呈左右环抱状。夜宿山中,依稀听到钟磬之音、诵经之声。天明,李九五对随行的西潭乡绅说,此处为“蜈蚣护灵珠”吉穴,西潭风水所系,宜建佛寺。人们从其言,于两山之间的凹处建此观音寺,并在大殿祀观音大士暨十八罗汉像。按李氏所嘱,三粒石珠一为宝殿正中之佛座,一在佛前做为拜垫,还在寺前那一粒旁边开凿一口井,井深不到三尺,井泉甘美清洌,饮之沁人肺腑,水清见底,大旱不竭,今犹如此。至于文佛寺主祀的泗洲文佛,原本是由泉州府来此住锡的一名僧人。据《福建通志》载:“斗头岩僧失其名,相传与西潭吴尾公善,圆寂时,尾公以事往,斗山僧属其徒以履遗之,尾公回,途中遇僧,问何往?答云:‘将云游,恐未归,有履在某处相赠’。又嘱:‘贵乡水与路皆宜改,不然,必有兵戈之惨。’到家方知僧已逝矣。未几,倭至,男女死者九十余人。清初,海寇躏焉。至今乡人犹思其言。”乡中故老相传,这位圣僧湛精道术,善谈玄妙,知阴阳变化,能显神通,兼精岐黄之术,闲来悬壶济世,不取病家分文。据说,圣僧圆寂后,有人遇之泗州,故谓之“泗州佛”。僧在斗山时,与湖洋尾吴明德过从甚密。经吴明德倡议,乡人踊跃捐资出力,将其所居僧舍扩建为寺,塑其金身。

斗山岩被清《诏安县志》称作邑中二十四景之一,现今则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修建有水泥大道,乘车可直达此名胜古迹。一年当中,来斗山朝拜礼佛、揽胜旅游的络绎不绝。到佛诞日,善男信女更纷来进香,尤其中秋之夜,寺外冰轮高悬、月映潭心,寺内红烛高烧、香烟缭绕,游客热闹非凡。

吴氏部落之福建省诏安县西潭镇篇

斗山岩

游过了斗山,不妨到西潭这个有着800多年历史、近1.2万人口的村庄去看看。看看那整饰一新金碧辉煌的西潭大庙,体会在这座兼具佛寺、神庙、书院的宫殿式建筑中,原本泾渭分明的释、道、儒如何通达兼容;看看那庄严古朴的吴氏宗祠,想像其曾经承担着的祀祖聚族使命和决断族事、处置族人权威,以至如今新的内涵;看看那聚家族而居的围居建筑,以及坐落在乌鱼塘边人称“七空门楼”的特色民居。若有猎奇心理,还可以去领略一下潭光村内的“城堀”,自古至今,人们填进数不清的破砖烂瓦以及陶瓷碎片,然而待到年终水干时寻找,唯有一潭稀泥,什物全消。以前肥皂缺乏,村人挖取堀底的“白墡土”,居然可以清洁衣服,甚是神奇。

走在乡村道路上,可顺便观赏以林洋、新春洋为主面积上万亩的水稻丰产示范片及超大集团的大棚蔬菜基地。经过近年的改造,水稻示范片实现了“田成方、路相连、沟相通、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一眼望不到边平畴上,滋黄润绿,如锦似绣,观之让人心旷神怡。蔬菜基地采用优良品种,通过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各种时新菜蔬,亦值得一睹。

注:文章来自网络,本人只做整理或修改,如有侵权或错误处,请联系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