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喜欢崔兰田,到崔派的掌舵人,看张宝英的进阶之路

作者:听戏APP

张宝英祖籍河南长葛县,她自幼酷爱戏曲,七、八岁时,就是个小戏迷。由于家境贫寒,十一岁便在长葛县一家私人手工卷烟厂当了童工

张宝英喜爱豫剧,尤其喜爱崔兰田演出的悲剧。每当她在广播里听到崔兰田演唱的《三上轿》《秦香莲》,心里便暗暗盘算,如果自己能到崔兰田身边学戏,将来也当个受观众欢迎的名演员该有多好哇。1955年春天,她的愿望实现了,她考入了崔兰田领导的安阳市人民豫剧团学生队。

从喜欢崔兰田,到崔派的掌舵人,看张宝英的进阶之路

1958年,学生队排演现代戏《朝阳沟》,她凭着一股钻劲,起早贪黑地苦炼,终于令人满意地完成了银环这一唱做并重的角色创造,受到了崔兰田的赏识。于是,把她调到大班扮演银环,崔兰田扮演栓保娘。这是她第一次与崔兰田同台演出。独具慧眼的崔兰田十分喜欢这位不爱说话、一天到晚都穿着练功衣、走路靠着墙跟的农村姑娘,1959年正式收她为徒弟。从此,张宝英踏上了摘取崔派艺术桂冠的第一阶。

从喜欢崔兰田,到崔派的掌舵人,看张宝英的进阶之路

这一年春天,她第一次跟随老师赴京献艺,在崔兰田主演的《陈三两爬堂》前加演《游龟山*投衙》。“扎跪在二堂上泪流满面”一曲崔派韵味的,征服了长安大戏院的戏曲观众。一位崔派艺术的新人在首都舞台上脱颖而出。崔兰田对宝英要求很严,期望很大。她常教导宝英:“你要超过我。”宝英没有辜负老师的希望,她踏踏实实地学习崔派艺术,同时大量吸收其他流派的艺术营养。她认为豫剧在身段表演上比较粗糙、简单,需要向其他姐妹剧种学习、借鉴。于是,在老师的支持下,她向以表演著称的秦腔名家马蓝鱼学习了《游西湖》;跟“豫剧皇后”陈秦真学习了《宇宙锋》。在唱、念、做、打方面,奠定了扎实、雄厚的艺术功底。

从喜欢崔兰田,到崔派的掌舵人,看张宝英的进阶之路

1960年,是张宝英在艺术上奋飞的一年。她在上海演出《红梅记》大获好评。在郑州主演《洪湖赤卫队》,连续二十二天满场,声蜚中原。在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张宝英连续在《红色的种子》、《南海长城》、《红珊瑚》、《白鹭》、《四川白毛女》、《铡美案》等古装戏中担任主要角色。大量的艺术实践,使这位青年演员在豫剧舞台上茁壮成长,越来越引人注目。1962年,张宝英在北京主演《香囊记》、《三哭殿》,并与老师合演《桃花庵》,博得了首都文艺界和广大观众的好评,著名戏剧家田汉在《人民日报》撰文称赞她“表现了优秀的才能”,“表演颇为生动真实”。

从喜欢崔兰田,到崔派的掌舵人,看张宝英的进阶之路

正当张宝英潜心钻研技艺,对未来充满希望时,灾难不期降临了。她被扣上“修正主义的苗子”、“反动权威的学生”、“走资派的老婆”三顶大帽子。她不能演唱自己酷爱的崔派艺术声腔,在冰冷的道路上,她把对未来的憧憬埋藏在心底。

一声惊雷唤醒了沉睡了十年的九州大地。已近不惑之年的张宝英焕发了新的艺术青春。1979年冬,河南演出公司与香港金马影业公司合拍电影艺术片《包青天》,在九名预选者中,张宝英被选定扮演秦香莲。这部影片在国内和香港、东南亚等地放映后,风靡海内外。著名豫剧艺术家常香玉表扬她:“为豫剧在国内外增添了光彩”。

从喜欢崔兰田,到崔派的掌舵人,看张宝英的进阶之路

在中国戏曲上,曾经有许多名家都以自己的风格出色地创造了秦香莲的艺术形象。早在五十年代,评剧表演艺术家小白玉霜、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就先后把《秦香莲》、《铡美案》搬上了银幕。八十年代初,张宝英继他们之后又一次在电影《包青天》中把秦香莲的艺术形象呈献给观众。秦香莲这一艺术形象在群众中妇孺皆知,张宝英善于揣摩人物,善于通过优美、传神的动作,如泣如诉的唱腔,把人物的情态、人物的精神面貌准确地体现出来。观众看她的演出非但不因为情节和人物熟悉而感到厌倦,相反地感到是一种艺术享受。人们看过张宝英在《包青天》中饰演的秦香莲之后,满意地称她为“河南秦香莲”。

从喜欢崔兰田,到崔派的掌舵人,看张宝英的进阶之路

1980年,河南省豫剧流派汇演在郑州举行。这是豫剧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盛会。豫剧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州舞台上展览演出各派最拿手的代表剧目。郑州四家剧院同时演出十个流派的八台好戏,不同风格的优秀剧目竞芳斗妍,各显风采。张宝英在老师演出三场后,独挡一面,上阵主演《桃花庵》,与另外九派的优秀剧目形成“擂台“。

从喜欢崔兰田,到崔派的掌舵人,看张宝英的进阶之路

《河南日报》以显著的版面将张宝英的名字与常(香玉)、陈(素真)、马(金凤)阎(立品)等诸位前辈并列刊登在戏剧广告栏内。她犹如艺术桂冠上的明珠,令人瞩目。她那含蓄、典雅、大方的表演特色和真假声运用自如,高音不炸、低音不压的发声方法征服了广大观众,人们公认她不愧为“崔派艺术杰出的继承人”。

张宝英精通崔派艺术的演唱技巧,对其他流派艺术的风格、特点也颇为熟悉。她每到一地都主动向当地的名老艺人、音乐界的名家、学者请教。她会唱地道的秦腔,演过京剧《沙家浜》,唱过歌剧“洪湖水浪打浪”。她注重学习戏剧音乐理论和文学名著。她取百家之长,不是为了装饰自己,而是用以丰富、补充、营养自己,为我所用。

从喜欢崔兰田,到崔派的掌舵人,看张宝英的进阶之路

她师承崔兰田,但不单纯地模仿老师。她突破传统的模式,按照新的审美观念,自然地运用崔派艺术的神韵和其他艺术样式的长处,展现出一种既与传统有联系,又超出传统的艺术美。张宝英十分欣赏这样一句名言:“在我奔跑的时候,我从不回头看我越过的跨栏和踢倒的跨栏,我的眼睛始终盯着前方。”她继河南省第一届戏剧大赛荣获表演一等奖之后,2009年元月,应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的邀请,在西安举行了个人专场演出。4月,又在四省十四市豫剧中青年演员广播大赛中以得票数最多居一等奖第一名。可是,她的眼睛仍然盯着前方,她一手抓新剧目的创作,一手抓青年演员的培养。她率领着以青年演员为主的安阳市豫剧团正活跃于中州剧坛。

(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