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杨振宁问原子弹事宜,邓稼先在周总理点头后告知:中国人自己研制

看了我国神舟十三号乘组,也就是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三位航天员严密配合,在历经了六个半小时之后,终于完成了第一次出舱任务的人们,一定会有这样的感慨:祖国太强大了,太空中做一件事情也太不容易了。

实际上,出舱的6.5个小时,虽然不用承受地球的重力,不过也正是因为没有重力,更显得出舱活动任务的难度和复杂性。总而言之,即便是在外太空很高大上的任务,经过了直播间专家的解说,以及通俗易懂的画面,让我们最普通的人也明白了航天员在空间站所要解决的问题。

杨振宁问原子弹事宜,邓稼先在周总理点头后告知:中国人自己研制

而这样的事情,其实足以显示出“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甚至于已经超过了这具体的几个而是彰显出了“中国自信”!回想当年,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以及试爆的历程中,包括我国原子弹、氢弹乃至是中子弹的理论设计总负责人邓稼先院士,在刚刚从钱三强那里获悉了自己要承担“放炮仗”的任务时,就意识到自己从此要和家庭责任乃至是家庭生活划出明显的界限。

也就是在1958年,邓稼先院士34岁的时候,他一边对于自己能够承担这样的任务感觉到光荣和荣幸;另一边,他也不得不对当年只有30多岁、同样也需要承担科研任务的妻子许鹿希教授以严格保密的方式,告知对方自己调动到了一个不能说干什么、不知道在哪里的工作。这份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的工作,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让许鹿希在年纪轻轻就要承担起照顾两家老人以及两个年幼的孩子!而且,许鹿希本人还要兼顾在北京大学医学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杨振宁问原子弹事宜,邓稼先在周总理点头后告知:中国人自己研制

相对于代表了全国将近7亿女同胞、在太空行走的王亚平,或许许鹿希一生所承受的还算不上是难度最大的。但是,许鹿希教授所承受的,却是一个刚刚而立之年的女性,不应当承担的生活重担!

不过话说回来,不正是一位位先辈克服了生活中的大难小坎,才让子孙后代的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才让现在的人可以能够通过手机,观看到往日里绝对都是机密级别的画面,甚至于在科技再稍微进步一点,能够通过眼下集中精力科研攻关的AI、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更沉浸式地去感受航天事业先驱们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杨振宁问原子弹事宜,邓稼先在周总理点头后告知:中国人自己研制

而说到机密,之所以能够现在很大胆放心地向普通人、向全世界展示我们的成果和未来的计划,比如在直播的过程中,就有相关的技术专家讲解到将会有一个实验舱脱离空间站、然后再会运送一个小的机械臂安装上来,并且会有空间更加宽阔、舒适的中转舱在明年加入太空空间站等。

之所以能够如此坦然和自信,相信我们也是在各方面都估量好了情况,确保的确会万无一失的情况下,才会如此毫无顾忌地对正在做的事,进行全方位的“肌肉展示”。而想当初,哪怕是我们已经拥有了原子弹,从任人宰割乃至是强国在谈判桌上的一个筹码到自己站起来了,也是严格地做到了保密。也正是之前无数次的小心谨慎和低调做人,才让我们最终“蓄积了如此大的力量”,对于外界的蝇营狗苟可以完全忽视。

杨振宁问原子弹事宜,邓稼先在周总理点头后告知:中国人自己研制

关于保密这件事情,其实看过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为主题的电影《横空出世》的朋友们,都知道当时男主角之一陆博士在机场遇到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老同学,进而就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实际上,虽然实际情况陆博士的原型邓稼先院士没有遭遇到影片中那种情况,不过邓稼先院士却是坚决地履行了当初接受“放大炮仗”时的诺言,真的做到了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甚至于就连在学术领域有着共同话题的人生挚友杨振宁面前,也是坚决执行了保密的原则。

杨振宁问原子弹事宜,邓稼先在周总理点头后告知:中国人自己研制

在1971年,杨振宁先生回国时曾与邓稼先院士见过面,这也是1986年邓稼先院士因核辐射不幸去世前,两位中学校友、人生挚友、同为西南联大毕业生后到美国留学的有志青年,为数不多的几次见面之一。

当时见面之后,杨振宁也了解到邓稼先的保密工作,不过对于外界传言的“中国人能够研制出原子弹是因为有美国人寒春的帮助”,杨振宁还是忍不住地问出了口。

对于这个问题,的确是让邓稼先院士为难。从二人的关系上来说,真的可以用好兄弟、真朋友来形容,二人的父亲都是知名的学者,原本两位老人家的关系就很不错属于世交;二人在北京崇德中学是校友,1922年出生的杨振宁比1924年出生的邓稼先高两届,不过杨振宁却算得上是邓稼先在物理学上的启蒙者之一。

此后,邓稼先辞别父母亲和姐弟前往当时的抗战后方——昆明的西南联大求学,彼时的杨振宁已经先几年成为了吴大猷教授的学生,并且开启了前往美国留学的道路。

1948年,邓稼先还是选择了留洋之路,而且奔赴大洋彼岸,就是带着同样要留学的杨振宁胞弟杨振平一起启程的。而在美国的普渡大学,邓稼先院士只花了1年10个月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这其中基本上都是和杨振宁住在一起的。

杨振宁问原子弹事宜,邓稼先在周总理点头后告知:中国人自己研制

虽然杨振宁老先生在1964年在选择加入美国国籍的事情,让其父亲、著名的数学家杨武之老先生一生都没有谅解他,不过早在1957年,和同样是西南联大量子力学教授吴大猷门生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或许那个时候并没有彻底明白邓稼先院士的抉择意味着什么,还没有分清楚科学家与科学家的家之间的关系。

在这里必须要再次展开,杨振宁院士在1970年代开始返回祖国之后,先后成行十余次,将祖国所取得的各方面成就向世界介绍,同时也帮助了当时的清华、北大以及南开等我国知名高校建立起了物理研究体系。

杨振宁问原子弹事宜,邓稼先在周总理点头后告知:中国人自己研制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杨振宁院士在晚年选择了回归我国国籍,与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院士等归国的顶级科学家一起,为我国的科研和教育,贡献出了不可替代的力量!

再说回杨振宁有关中国科学家自己研制出原子弹,是否有寒春等美国人参与进去的谣言求实。实际上邓稼先对于自己的工作都是和杨振宁提到是外地,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多言。对于杨振宁的疑问,邓稼先说到求证后会告知。

杨振宁问原子弹事宜,邓稼先在周总理点头后告知:中国人自己研制

实际上何须求证?邓稼先本人就是原子弹、氢弹乃至是中子弹的理论总设计师,前期的理论研究,就是邓稼先领导着物理专业、外语专业乃至是机械专业的新毕业大学生们一起在做这些工作,后来才有几位重量级的科学家加入得以提速,使得我国独特的内爆式原子弹计划得以成型并且很快上马。但任何有关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的研制和试验,基本上都是在邓稼先的指挥下参与下进行的。

这个求证,自然是确定是否可以告知给自己的挚友、兄长杨振宁这个消息而已。在北京见面之后,杨振宁即将取道上海返回美国,而邓稼先在得到了周总理的首肯之后,这才写了一封信给即将离别祖国的杨振宁,原子弹除了在1959年前,得到了苏联的极少援助之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当时就是这么简短的几句话,却是使得杨振宁在上海各界的欢送宴会间隙激动得热泪盈眶,为何?杨振宁老先生、院士后来回忆道,这是为了民族而感到自豪!是为自己的小兄弟、好朋友邓稼先感到骄傲!

杨振宁问原子弹事宜,邓稼先在周总理点头后告知:中国人自己研制

而这,也正是杨振宁老先生、院士会在晚年选择回归祖国的原因,这是中华民族血脉的印记,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文明源远流长的力量!

祖国在发展进步,祖国在以无比强大的面貌,面对着世人!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好好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克服自己面前的难关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大变局,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只要我们承担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中华民族的伟大,会超越任何人的设定和想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