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保家为国献忠诚

作者:圈拓三晋文化

文/阎润钰

为了重续阎氏家谱,我在数年间仔细研究了马和村、延安村、河洲村阎氏家族珍藏的三本老家谱,这部修于明崇祯五年(1632)家谱的序言中,对家族风尚和成员风范作了精要的概括:“故族中豪杰,磊磊不凡,贤豪纷出”等语言,还列举了许多类似的名人及“奉旨建坊”两座,“恩赐义官”数人的史实。联想到现代以来三代人保家卫国献忠诚的情怀,也是对以上语言最好的现代解读。

一、祖父母的豪气赤胆

平泉窊是坐落在平泉、原头,业乐三村之间的一个小山庄,狭长的黄土山崖上挂着三十几孔土窑洞,仅十五、六户人家,五十多口人,在山庄的最北头有一处叫圪洞洞的地方,有三孔土窑洞,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祖父母的院子,再北三十米还有一孔小窑洞叫照圈窑,有门窗火炕,是为了防止野狼伤害羊群为牧羊人建的。这个院子处于山湾深处,十分隐蔽。高树密匝,日不见墙,夜不见灯。且出行十分方便隐秘,出门十米下沟二百米可往东、北,南三个方向行走,往西北可直达孝义市的小原头村,是可守易撤的地方,更重要的是院子的主人即我祖父阎德科、祖母温元汝所具有的正直豪气和赤胆忠心尤为可嘉。

祖父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平时种地放羊,也是周边几十里内受人尊敬的牙行,即市场上为买卖牲畜双方成交的说合人。因为他办事公道,不伤害双方利益,更不为己谋利,故在当地很有威信和人气,各方人士都愿意和他交往。据父亲讲,每逢周边有集市的前后几天,来家里吃饭的人很多,祖母一天不离锅台做饭,脚都站肿了。

一九三一年祖父因过度操劳去世,性格不屈的祖母挑起家务重担,岁月在风雨鸡鸣中延伸,一九三七年十一月,我们家遭到一次重大的变故,忻州会战后部分南撤的军队经过平泉窊,把家里的存粮一搜而空,一大家人断了炊,刚强的祖母四处借粮度过难关。一九三八年四月的一天,庆余村的一位老亲领着几个人来找奶奶,说他的朋友要在这里住一段,还要奶奶给做饭,吃住付费。因为曾祖母是庆余村张家之女,奶奶自然满口应承,并说尽管吃住不收费,要腾正院的大窑洞,他们坚持不让,只选了照看羊圈的那间。致于做什么不问也不说,之后发现有附近村的熟人也去那间窑洞里说事,如旺岭村的马百旺,平泉村的王绍文,刘乃仁(为王磊秘书),还有一九五六年划归孝义市的铺头、尧仲两乡的人。有时晚上出去,有时一走一两个月,随着形势的发展活动也半公开化,是在各村建立“牺盟会”并发展抗日武装,他们的名字也逐渐被人所知,梁树堂当时灵西县委书记,王磊灵西县长,李承锟秘书以及他们的警卫员,一九三八年春,日本兵占领了双池,抗日活动的重心转移到庆余村一带。一九四零年五月,王磊调到汾阳当县长,李承锟当了灵西代县长,这些奶奶都知道,她是一个有胆略的伟大女性,正是在这个院子里,祖母送我三伯阎富常当了八路军,后来我父亲阎啟常也要随八路军一一五师文艺学校当兵,祖母讲了家里的情况,你大哥(我大伯)要种地养牛还有病在身,你二哥(我二伯)已当了常备兵,你三哥(我三伯)当了八路军,你要跟队伍去了这家怎么办?实际上是说这些客人谁照顾,后来只要客人住在小窑洞,父亲就在附近山上劳作,割牛草,捡山果,打梅枣,还把半篮子梅枣送给客人尝鲜。这孔窑洞一直存在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一九六三年母亲在这孔窑洞中生下四弟,七十年代初期仅有门窗,之后痕迹全无。后来我在《灵石革命回忆录》中得知,一九三八年到一九三九年间,灵西地区有英武、旺岭、张家山、南峪、平泉、赵家庄、庆余、文殊原等村都有了共产党支部,经常活动的地方有雷家庄、原头、东、西铺头村。在军事方面给八路军正规部队输送了大量士兵,还建立了地方武装,有力地打击了日军和顽伪汉奸分子。

二、伯父甘洒热血卫家国

我的三伯阎富常,一九一六年生,身材魁梧,性格耿直,在父亲这代人中三伯念的书多,知晓中国历史上的大事,能书写对联,是个血气方刚的热血青年,受本院环境的耳濡目染,深知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驱使他毅然报名参加了灵西县抗日武装组织,参与了打击日军,破袭铁路、惩治汉奸、宣传抗日政策,减租减息的活动。后来这支地方武装整编到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开拔到辽县(现左权县)。由于战事频繁,长途奔波,因吐血住院治疗,被有关医疗机构确认为伤残三等甲级,不宜在部队作战,按当时政策规定,退伍后可到后方的供销社上班,接政府人员算,还可领十二石小米作为伤残补助,他考虑到组织困难都放弃并着意回村。一九三九年山西发生十二月事变,党中央为了不使共同抗战的局面破裂,同意共产党的组织及武装力量从河西十三个县退出,时间至一九四零年八月。山西旧军及还乡团对这些地方大搞白色恐怖,实行“净白阵营”的手段,对参加过八路军和帮助过共产党的家庭进行清算,风声日紧,祸不单行,祖母于一九四零年初春去世,入殓后先放在西角窑数月,直到五月十八日才与祖父合葬,那天一支东撤河东的数百人的八路军队伍正在平泉窊休整,这是天意吧。之后我三伯将他的有关证件装进一根一米多长的竹竿用它挑着行李和我三伯母、我父亲去天津躲避。

灵石解放后,三伯从天津回村参加农业生产,由于受伤残影响,不能从事强体力劳动,集体化后尽职尽责地给队里放羊,精心钻研果林园艺技术,抽空栽植了数百株核桃树,在全乡第一家用沙果树作砧木稼接苹果;用普通桃树苗作砧木稼接夏秋两季成熟的桃子,个大味甜,色泽鲜美;在五十年代就用酸枣接活大枣。三伯最重视对孩子们的学习,最尊重的人是教师。他最终患病还是战争创伤导致,气喘咯血不治,于一九六六年八月病故,享年五十一岁。

我父辈中还有一位参加八路军的人物叫阎福光,过继给在旺岭村居住的阎二青爷,旺岭和庆余隔河相望,受庆余村的影响,抗日活动如火如荼。我这个伯父当了八路军以后,和家里失去联系。和他同时入伍的人回来说他们那一部分开到了沁源县,至建国后也没有任何信息,我大哥润来凡外出开会或出差都在烈士陵园查找未果。二零一二年我开始写阎氏族谱,与旺岭村我的表叔马百吉老人了解情况,他对我说旺岭村一九三九年首任党支部书记马百旺说过,阎福光在沁源当兵时生病住进八路军医院不治身亡,埋葬在房堆村,咱附近村一个战士参与了葬礼活动,时隔多年姓名忘了。这些话福光的父母也知道,但两人一字不识,线索也不清楚,也未再寻找。为此我借阅了《沁源县志》查找未发现这个村名。由于没有只字组织定性,也不能享受荣誉,两边父母从青丝白头到终老,盼儿归来终成空。初心当永在,他山寄忠魂。

三、惟忠惟勤红色基因永传

青山不老,沧海东流,历史的车轮驶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势头正劲,商品开放,物价双规,能源开禁,一夜致富已不是神话。最关键是劳动力市场解放了,一些默默无闻的人转眼间成了经理、会计,过去“一军二干三工人”的说词被滚滚的商潮冲击的荡然无存。此时我三伯的小儿子却坚决要求报名当兵,在当时是头条新闻。因为有高中文凭在当时很容易找到赚大钱的事情。经过体检政审,完全符合入伍条件,实现了他保家卫国的宏伟理想,这本是一件好事,但许多人以为他太傻。部队的磨砺使这位带有红色基因的好青年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战士,三年后他成功考取军校,毕业后领导分配到异常艰苦的地方驻守,他愉快地接受并将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数年后转业,组织上根据他多年在部队的表现,安排到一个重要部门工作,在这个新的岗位他继续惟忠惟勤,热心服务,受到领导和群众的好评。

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纵观阎氏族人数代忠诚卫国的事迹,是绵绵不断的家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