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华书局创办人陆费逵 (上)

作者:上海故事周末茶座
中华书局创办人陆费逵 (上)

提起陆费逵先生,现在知道的人已经不多了,但说到声誉卓著的中华书局,不知道的人就很少,中华书局创始人并主持工作30年的就是陆费逵先生。

中华书局抢占商场先机

1912年1月1日,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天,这天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同一天,中华书局也宣告成立。26岁的陆费逵在上海四马路(现福州路)租了三个门面对外营业,中华书局正式问世。

陆费逵在上海影响最大的报纸《申报》刊登《中华书局宣言书》,他豪迈地宣称:“立国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教育不革命,国基终无由巩固。教科书不革命,教育目的终不能达也。”

1月19日,民国政府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其第14条规定:各种教科书必须合乎共和国民宗旨,清政府学部颁行的教科书一律禁用。

消息传出,教育界和出版界犹如发生了地震:开学在即,老教材都不能用,哪来的新编教科书呢?

一个月后,中华书局推出第一套全新的教科书,供应春季开学用书。这套教科书包括初等小学国文、修身、算术、习字等5种,高等小学历史、地理、英文、理科等8种,中学用书27种。这是民国政府国成立后第一套教科书,立即风行全国,几乎独占了全国中小学教科书市场。

中华书局惊艳登场,一鸣惊人。

中华书局创办人陆费逵 (上)

中华书局的惊人之举,犹如在上海商务印书馆投放了一颗巨型炸弹,引起轩然大波:原来,商务印书馆编辑高梦旦在和文明书局陆费逵交往中对他的才能大为惊异,隆重向商务掌舵人张元济推荐。1908年秋天,陆费逵进入商务印书馆,第二年春天升任出版部部长和《教育杂志》主编。高梦旦为了留住陆费逵,还将自家侄女嫁给陆费逵。陆费逵进入商务发后,编写的图书和杂志影响很大,销路奇好。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陆费逵敏感地嗅到中国需要一套全新的中小学教科书,于是向商务印刷书馆决策人张元济提出“应预备一套适用于革命后之教科书”的建议,结果遭到了拒绝。

陆费逵从来就是一个雄心勃勃、行动敏捷的人,见此情景决定自己单干。他召集商务印书馆的好朋友陈协恭、沈知方等到自己家中,秘密谋划编写编辑教科书,并筹资成立新的书局。后来,陆费逵提出辞职,张元济以月酬400元重金加以挽留,陆费逵还是不肯回头。陆费逵成立了中华书局,出版了新的教科书,商务印书馆不少人都指责高梦旦引狼入室,赔了侄女又折兵,高梦旦处境尴尬,欲哭无泪。这时,张元济出来为高梦旦说话,人们对高梦旦的指责才戛然而止。

中华书局创办人陆费逵 (上)

中华书局抢得先机,上海商务印书馆立刻调集力量改编教科书,仅仅过了一个月,商务印书馆就在《申报》头版刊登了满版广告,在宣告商务印书馆发行所落成的同时,宣布新编共和国教科书5折发卖。

龙头老大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品种、数量,都迅速赶上了中华书局,不过中华书局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了,陆费逵已经开辟新的战场了。

出版《辞海》风行天下

陆费逵知道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上海商务印书馆,他制定了一个经营战略,商务出版什么好书,中华书局就迅速跟进。

191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大型辞书《辞源》,影响巨大,风行一时。

中华书局创办人陆费逵 (上)

陆费逵马上开始跟进行动,他决定编纂收录《辞源》没记载的新词新语、小说戏曲中的古白话,集字、语、词兼百科于一体的一部综合性大辞典,并取“海纳百川”之意,将辞典定名为《辞海》。

《辞海》编纂工作开始了,可是一路并不顺利,几任主编先后因故离职,编纂工作时断时续。几年过去了,编纂成就仅仅是从已经出版的各类新旧辞书中收集词条,编成资料卡片。

陆费逵心里着急,深知要编好《辞海》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军人物,否则这项浩大的工程很难成功。

他一双慧眼看中了舒新城。

陆费逵在1922年去吴淞中国公学讲学时认识了舒新城,两人一见如故。

舒新城,曾用名舒建勋,自幼爱好写作,任教多年,1925 年开始,专攻研究近代中国教育史,埋头著述。

陆费逵多次邀请舒新城加盟中华书局,但舒新城志不在此。后来,舒新城遇到了麻烦,陆费逵乘机再邀其加盟,但舒新城表示想私人办学或编纂词典,陆费逵建议他编写《中华百科辞典》,并表示愿以中华书局图书馆藏书供其借阅,同时愿意出版。舒新城组建了一个编辑班子开始编写《中华百科辞典》。

1928年,陆费逵盛情邀请舒新担任《辞海》主编,没有结果。1929年初春,舒新城被陆费逵一片盛情感动了,终于同意了出山。他在南京组织编辑部编纂《辞海》,后来编辑部迁往杭州。

中华书局创办人陆费逵 (上)

舒新城当老师时留影

舒新城首先确定以英国《韦氏大辞典》为《辞海》的体系,决定收词范围为旧籍中常见词类、历史上重要的名物制度、流行较广的新词、行文时常用成语典故、工农商的重要语汇、常见古今地名、最重要的名人名著和科学文艺常见术语等。他把工作重点放在搜集新词方面,安排人员遍阅新书新报搜索摘录。至此,《辞海》的编纂工作进入快车道。

为了工作便利,根据陆费逵的意见,舒新城于1930年1月初由杭州迁沪,正式加入中华书局,他的《辞海》编辑部人员也全部进入中华书局,组成编辑所的字典部,舒新城担任编辑所所长。陆费逵总经理的月薪220元,可他却支付舒新城月薪300元。

岁月如流,《辞海》终于大功告成。

中华书局创办人陆费逵 (上)

1936年年底,《辞海》发行上卷;1937年8月,《辞海》出版下卷。《辞海》获得海内外一片赞誉,好评如潮。《辞海》印刷总数在100万部以上,成为中国出版史上一大盛事。

为了编纂《辞海》,陆费逵投入了150余人,花费资金32万元。陆费逵为了《辞海》呕心沥血,可是却没有在《辞海》版权页上挂上主编名头,仅仅撰写了一篇介绍编纂过程的《编印缘起》短文放在序文之后。

《辞海》出版20年后,1957年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到达上海,17日晚上约见了舒新城。他说,“到现在我还只能用老的《辞海》《辞源》,没有新的辞典。”毛泽东希望舒新城挂帅,修订新版《辞海》。

七八十年过去了,陆费逵催生的《辞海》仍在修订出版,她成为上海的一个老字号文化品牌。

中华书局创办人陆费逵 (上)
中华书局创办人陆费逵 (上)
中华书局创办人陆费逵 (上)
中华书局创办人陆费逵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