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徐静蕾,很像痴恋刘德华的杨丽娟?

作者:大虫大雨侃娱乐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徐静蕾,很像痴恋刘德华的杨丽娟?

徐静蕾2005年导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宣传语包括“男人的一夜,女人的一生”。

没看过原著、电影的人乍一听,说不定以为它的中心思想是那个被很多人传播的谎言——女人都忘不了“第一次”。

要不,就会以为,这个作品里的男人,一夜就让人记住了一生,能力一定超强(开个玩笑)。

然而真正看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无论是茨威格的原著还是徐静蕾的电影,便会知道,这个故事的起因并非是“一夜”。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徐静蕾,很像痴恋刘德华的杨丽娟?

故事的主线说起来很简单:

女主在13岁时遇见了一个25岁的作家邻居,立马对他动了心。她常常观察着作家的一举一动,但他们之间没有多少交集。

后来,女主随着母亲去了另一个地方生活,不再能轻易见到作家的面,可她仍然陶醉在思恋之中。几年后,她回到家乡,每晚都要站到暗恋对象的胡同里,风雨无阻。

终于有一天,男主注意到女主的存在,可是他未认出那是曾经的小邻居。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徐静蕾,很像痴恋刘德华的杨丽娟?

过了几天,他和她发生了难以描述的行为,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他也爱她,而是,这种行为是他与数以百计女人相处时的一种常用方式。

X行为过后,女主怀孕了。但她啥也没说,悄悄摸摸地走了,因为她明白,作家乐于享受恋爱的快乐,不想被责任束缚。

随后N年,女主艰难地抚养孩子,不惜依靠“出卖”身体来赚钱。

某天,她与男主再次相逢。健忘的他,还是不知她是谁,但依然被她吸引,接着,他们又发生了难以描述的行为。

次日黎明,男主将几张钞票支付给了女主,令她差点跌倒在地。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徐静蕾,很像痴恋刘德华的杨丽娟?

即便觉得被羞辱,女主仍坚持啥都不说,直到儿子去世,才给男主写了一封超长情书。而这封情书,是在她死后才被寄出。

所以,准确来讲这个故事不是一个男人一夜=女人一生的故事,而是一个一动心便“误终身”的故事。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徐静蕾,很像痴恋刘德华的杨丽娟?

这个故事,引发了讨论。

喜欢它的人,会被“陌生女人”的义无反顾和专一持久狠狠打动,大赞茨威格太懂女人心。

不喜欢它的人,则把徐静蕾那部电影当作恐怖片,觉得其中有很多细思极恐的情节,会误导大众。

甚至,有人因这个“陌生女人”为爱痴狂,一次次想起狂热迷恋爱豆刘德华,以致推动自己父亲自杀的杨丽娟。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徐静蕾,很像痴恋刘德华的杨丽娟?

比如作家押沙龙就评价,茨威格写的根本不是真爱故事,而是把疯狂处理成浪漫,把自虐处理成奉献,把扭曲处理成了纯洁。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徐静蕾,很像痴恋刘德华的杨丽娟?

得到此类差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不是孤例。

几年前《致青春》火的时候,部分人因其中的台词:“施洁是一个值得你爱的女人,她可以为爱以死相拼,片甲不留,我们应该惭愧,我们都爱自己,胜过爱爱情。现在我知道,爱一个人就应该像爱祖国,山川,河流……好好爱她吧,她是一个被你忽视的花园”,气到恨不得打出负分。

此作品里的施洁是怎样的人呢?她一样是个挺狂热的爱情信徒,“你不爱我就自杀”的那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徐静蕾,很像痴恋刘德华的杨丽娟?

狂热爱情,引起这样那样的非议,很正常。

但如果我们对文艺作品的要求都趋向于必须正能量,男女主必须是道德模范、理性楷模,那么,许多名作将会变成禁忌。

《安娜·卡列尼娜》会被诟病,因为它的情节包括,一个已婚女人爱上“花花公子”,然后抛夫弃子。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会被强烈指责,因为,两个主角都出了轨,而且,里面还不乏比较露骨的情爱描写。

《霍乱时期的爱情》更会遭抨击,以崇高道德为标准去看待,它讲的就是一个男人在求爱不得后,与623个女人“瞎搞”的故事。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徐静蕾,很像痴恋刘德华的杨丽娟?

我不愿带着很强的道德感来看待所有文艺作品。我比较相信一段话:优秀的作品,其重点往往不在道德,而在人性上,人性幽微复杂,才不像道德那么简单。

因此,我在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时有被触动。

我喜欢其中的很多句子,如:“我的心里只装着和你有关的事情。我买了你写的书,要是哪天在报纸上看到你的名字,这天会成为我庆祝的节日。”

“我现在想起来还会流泪,可是我的眼泪已经枯竭了,我能感觉到那里(男主房间)的所有东西都含着我的激情,它们都有着我童年时代相思的痕迹。”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徐静蕾,很像痴恋刘德华的杨丽娟?

“在这个大门口,我等了你不下千百次;在楼梯上,我总偷听你上楼的脚步声;在窥视孔边,我第一次看见了你,当时我激动得灵魂都要出窍了……现在,一切愿望都实现了,我和你走到了一起……”

为什么会被这些句子打动?只因它们能戳中人类心灵中共通的情感。

就是,你在看这些描写时,可能也会不由自主想起自己为爱情做过的各种傻事,禁不住感叹:这段写的不就是曾经的我么?接着,没准会泪眼朦胧。

记得以前听人说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把暗恋的感受写全了。现在想想,觉得评价得真是恰到好处。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徐静蕾,很像痴恋刘德华的杨丽娟?

至于它是否会如部分读者担忧的那样“误导大众”,我是心存质疑的。

即便我也认可押沙龙的说法——扭曲的东西当然可以在文艺中存在,但要看以怎样的方式去呈现,不能将死亡描绘为“春暖花开”,不能在写最疯狂的事情时,还不忘拉几下小提琴(大意)。

但是我不抵触这部作品。

毕竟,茨威格、徐静蕾的姿态虽都不像张爱玲那般冷眼旁观,却也不像琼瑶那样会站出来尽情讴歌主人公(如电影《金盏花》里,琼瑶借林青霞之口,夸赞了一位没有男二就“不能活”、道出”如果他变心,一定是因为我不够好”的女孩:“实在是个天使”)。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徐静蕾,很像痴恋刘德华的杨丽娟?

茨威格有用大量语言去描述“陌生女人”的痛苦和绝望,例如:”我还得小心掩饰自己的绝望情绪,不让母亲从我哭肿的眼睛里发现什么端倪。“

“你一直没写信通知我。我就是在死前,也没有得到过你的一张字条,我的一生都献给了你,可是你没给我写过一封信。”

“在这一秒里,他(男主的仆人)对我的了解,比你这辈子都要多。除了你之外,每个人都对我好,宠爱着我,你却把我忘得一干二净,你从未记起过我。”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徐静蕾,很像痴恋刘德华的杨丽娟?

也就是说,茨威格并不是以小资情怀来讲述一场“奇葩”暗恋,他没有忘记去展示女主那血淋淋的伤口。

因此,他还算不上很“毁三观”吧?

写到此处,突然想起前些天发了一篇主题是比较《蓝色生死恋》和《薰衣草》的文章,结尾处引用了澎湃新闻里的一些话,大意为:爱情是什么变得不重要,重要的变成了爱情应符合正能量和三观,因而爱情在影视剧里被简化,失去了除了甜以外的其他味道。

其后我看到某个评论区里点赞最高的,是对这句话的批评,写有:没有三观的爱情,不断被放大的爱情,都是给那些不负责任的人的一个绝好理由,还美其名曰为了爱情……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徐静蕾,很像痴恋刘德华的杨丽娟?

啊,有点冤屈。事实上,我并不是在表达:当我们身处爱情,可以关掉头脑、忘掉底线,不讲三观,不在乎自虐,也不在乎他人是否会受伤。

我想表达的是,理想状态下,我们的爱情自然是甜的,浓烈的,同时还是理智的,且没有一个人受苦;

然而在现实状况下,爱情作为一种比较激烈的情愫存在,也许会将人与人的关系弄得复杂、黏稠。这一面,同样应被观众看见。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徐静蕾,很像痴恋刘德华的杨丽娟?

我们之所以爱纠结影视剧书里的“三观”,恐怕是由于我们心中的爱和怕一直在作祟——猛烈讨伐的背后,是我们潜意识里,恐惧身边人不再受“三观”约束。

可形式太单一的甜恋故事,未必会为我们的亲密关系提供多少启迪。

它们,总是“聪明”地避开了去探索那些相互吸引、彼此背离后面的真正动机,也没有教会我们去深入学习和了解“爱”这个课题。

因此,当我们在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时,不妨探讨一下痴爱一生的起因到底是什么,以及,女主怎样才能选择一条更好的路?

作者:肖大雨

(创作不易,如果你认同我的内容,欢迎点击关注@大虫大雨侃娱乐)

更多精彩:

《蓝色生死恋》《薰衣草》都被嘲三观,但为何前者获更多原谅?

每个对容貌焦虑的女生,都该学学吴倩莲的淡定

说到琼瑶的“毁三观”,就不得不提这部,林青霞主演的《金盏花》

什么?《蓝色生死恋》中恩熙的一句话,暴露了她的伪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