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刺猬的优雅》:频率相同的人,才能看到真实的你

作者:江徐的自留地
《刺猬的优雅》:频率相同的人,才能看到真实的你

文|江徐

林语堂先生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

当我看过电影《刺猬的优雅》,读到这句话,就会想起影片中的女主角荷妮。她身上有一种不言自明的优雅。这份优雅,正是源于读书。

读书让她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除了阅读,这部电影的主题还涉及孤独与爱情,生命与死亡,忧伤与感动,让人获得启发。

荷妮所处的阶级、职业,加上她的自卑,促使她向外界关闭心门,以刺猬的形象示人。

只有遇频率相同的人,才会看见她内心的优雅。只有对的人,才会认出彼此,然后相伴一程,演绎一段故事。

《刺猬的优雅》:频率相同的人,才能看到真实的你

1.

敏感的少女

故事从一个扛着摄像机的少女开始。

她叫帕洛玛,11岁,生活在巴黎的高档公寓,是有钱人家的女儿。她喜欢思考人生问题,小小年纪,分析起问题来一针见血。

爸爸是政府高官,对自己事业的关心胜过家庭。

妈妈是家庭主妇,敏感,小资,养尊处优,被精神疾病困扰多年,平时喜欢喝点小酒。她寂寞,做作,每天和家里的植物说话。

姐姐是好学上进的姑娘,一门心思争上游,想成为父亲那样的人上人。

他们家养了一只猫,名字大概由男主人所取,叫宪法和议会。

这是一个幸福的大家庭,其实每个人各为孤岛,看似在同一片海域,却自成一体,没有温存。

帕洛玛和家人几乎零交流,大家都认为她古怪,孤僻,叛逆,他们不了解这个孩子的早慧、敏感,内心的孤独。

“人的一生,如同在鱼缸里,大人们就像窗户上的苍蝇,用一生在鱼缸上撞来撞去。”这是帕洛玛对成人世界的观察,也是她对生活的理解。

她看惯了身边大人汲汲于生的匆忙、冷漠,以及装模作样。她觉得自己受不了这种日子,因而暗自做了一项惊人的决定——

半年后,自己12岁生日那天,她要自杀。

半年后,在荷妮影响下,帕洛玛才恍然醒悟,这决定多么偏激可笑,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多么幼稚片面,自以为的深刻背后,更是鲁莽的勇气。

现在,孤独的帕洛玛觉得,重要的不是死亡,也不是死亡的年龄,而是死亡那一刻在做什么。她决定在死前拍一部电影,记录日常所见的人事,揭露生活的荒诞。

因此她举着摄影机拍父母,拍姐姐,拍自家的猫、鱼缸里的鱼,也走出家门,拍周围的人来人往,猫猫狗狗。

不经意间,当荷妮走进她的摄影镜头,伏脉千里的命运线也将随之悄然改变向前延伸的方向。

《刺猬的优雅》:频率相同的人,才能看到真实的你

2.

孤独的看门人

荷妮也生活在这栋高档公寓,自从丈夫患癌去世后,她已在此独居十五年。

荷妮每天的工作是扫地、拖地、扔垃圾、擦玻璃门、收发信件,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认真扮演看门人的角色。

大家不喜欢她,却都接受她,看门人就应该像她这样,待人冷漠,言语尖刻。

他们不知道,也没兴趣去知道这位其貌不扬的中年女人,是否还有另一面。

偶然的一次机遇,帕洛玛闯进荷妮的生活领域,那个岛屿似的小房间。她透过摄影机镜头窥见,这个平日总是沉默寡言、带着几分神秘的女人,原来还喜欢看书。桌上有一本书,正摊开在那里,是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荷妮也养了一只猫,和她一样肥胖。

第一次照面,两人聊天,喝茶,吃巧克力,气氛愉悦。帕洛玛轻咬一口巧克力,细细品咂,说自己不知道它到底好吃在那里。

荷妮也掰了一小块,送进嘴里,眯上眼,用心感受,然后说道:“改变咀嚼方式,如同品尝一种新的菜肴。”

黑巧克力在舌尖慢慢融化,她俩相视而笑。那一刻,她俩是频率相同的人,能够看到彼此内心的细纹。

告别时,帕洛玛调皮一笑,然后说道:“您不是一个普通的看门人,您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藏身之处。”

敏锐的她觉察到荷妮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事实也的确如此——荷妮有一间秘室,里面全是书,像小型图书馆。这安静一隅,属于荷妮一个人的精神栖息地。

走出去,她像一只刺猬,埋头干活,拒人千里。回到这里,她做回自己,读书,喝茶,孤独又优雅。

获得彼此的信任后,她坐在帕洛玛的摄像机前娓娓道来:

我叫荷妮,54岁,做了27年的门房。我是一个寡妇,矮小,丑陋,身材臃肿。我没上过学,是一个身无分文、谨小慎微、微不足道的人。

荷妮这样的人,很像武侠小说中的扫地僧,毫不起眼,从不受关注,深藏功力与追求。她的生活状态让我想起一哲语:

生活在阴沟里,但始终仰望星空。

《刺猬的优雅》:频率相同的人,才能看到真实的你

3.

刺猬的优雅

有一天,公寓搬进来新住户,鳏居的小津先生。他是那种儒雅的中年男人。

作为新业主,首先接触的是看门人。在小津先生看来,这算一次奇怪的相遇。

旁人对权贵住户殷勤介绍时,荷妮言辞冷淡,随口回应: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

站在对面的小津先生立马接上: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

列夫托尔斯泰的这句名言像月老的红绳,牵连起两个人的内心。原来,大家都喜欢看书,原来大家都看文学名著。

频率相同的人,仅凭一句话、一只宠物的名字,就可以洞见对方的喜好与性情。

小津先生送给荷妮一套书,拆开包装,正是《安娜卡列尼娜》。她会心一笑,又马上收敛笑容,她提自己不能忘记身份。

作为邻里之间的友好社交,小津先生邀请帕洛玛去家里做客。他俩下棋,聊天,和小津的外孙女玩耍。小津养了两只蓝猫,分别叫吉蒂、刘文,也都是托翁笔下的人物名字。

后来聊到了看门人。帕洛玛告诉小津先生,荷妮让她想到刺猬,浑身是刺,像一座堡垒,内心其实很细腻,看起来极其孤僻,举止又极其优雅。

不久,小津先生又邀请荷妮共进晚餐。通过交流,他确定,这位女士看似孤僻,却是非常有修养的孤僻。

荷妮主意到墙上一幅画,让她想起小津安二郎执导的《宗方姐妹》,有一句台词,“京都山脉拥有红豆布丁的颜色”,让她记忆尤深。

这让小津先生更加对她刮目相看。他家有放映室,她恰巧有这盘录影带,于是约定,下个周末,不如一起观看。

人到中年,又都是文雅、有涵养、经历过得失的中年人,没有絮絮叨叨的碎语,只是用心“看见”彼此。感情很克制,也很平和,让人感到安心。

生日那天,小津先生邀请荷妮一起庆祝。起先她是拒绝的,因为觉得自己只是个“丑陋的看门人”。一转身,又为自己的愚蠢感到难过,为此哭泣。

明知对方是对的人,明知彼此都有互相靠近的意愿,她却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社会角色,因此固步自封,拒绝美好的可能。

在帕洛玛的鼓励下,荷妮改变主意,主动去告诉小津先生,她愿意,陪他过生日。

晚餐结束,他俩并肩走在黄昏街头,他伸出一只臂弯,她微笑着挽上去。清风明月,意领神会,刚刚好。

两人互相参与的生活新篇章,将由此掀开。

《刺猬的优雅》:频率相同的人,才能看到真实的你

4.

重要的不是死亡

人生总是无常,世事也始终难预料。意外和明天,从不知道哪一个先到来。

当荷妮鼓起勇气,接受小津先生的人生邀请,准备去爱一个人时,生命却戛然而止。

当时,她和往常一样,在街边收垃圾。她看到一位邻居在马路中间忘情跳舞,这样实在危险,便上前去阻止,却忘了自己。她刚跨出几步,就被汽车撞飞。

故事到此划上句号。

这样的结局符合影片另一个名字:优雅的悲剧。

这部影片改编自法国小说家妙莉叶·芭贝里的同名小说。借助作品,她想引发读者对人生态度的反省与思考。

如果将故事提炼、概括,可以原著中一句话来总结:“我们都是孤独的刺猬,只有频率相同的人,才能看见彼此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优雅。”

荷妮的意外去世,不管对她自己,还是小津先生来说,都是莫大的遗憾。同时带给帕洛玛很大震撼,也让她真正领悟了死亡的意义。

在此之前,这个敏感的女孩企图通过死亡,以此逃避乏味荒诞的生活。

至此之后,她开始明白,死亡,意味着再也看不到爱自己和自己爱的人。所以,怎么可以轻易放弃生命呢?

喜欢思考的洛玛又换位到荷妮的立场,对生命意义进行深入的探索,她发现:

死亡是很日常的一件事,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死亡的那一刻,你在做什么。

若是照此标准看待一个人的生命,荷妮的离开似乎并无遗憾。因为,离开的那一刻,她在准备爱一个人。

如果想爱,如果相爱,不妨大胆去爱。人生无常,相爱要趁早。

《刺猬的优雅》:频率相同的人,才能看到真实的你

【作者简介:江徐,80后女子,十点读书签约作者。煮字疗饥,借笔画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诗情谁与共》。】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