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布鲁克林有棵树》:逆境是生活的恩赐

作者:拾芥之子
《布鲁克林有棵树》:逆境是生活的恩赐

///

树是在贫民区再常见不过的那一种

有人叫它臭椿树,有人叫它天堂树

《布鲁克林有棵树》:逆境是生活的恩赐

从来没有人去刻意栽种它,在富丽堂皇的温室里赞美它。仅仅是一只远来的麻雀偶然扔下的一粒树种,它就在布鲁克林扎了根,它喜欢穷人,只要有一点阳光雨露,它就拼命的往上长,长啊长。

弗兰西像极了这棵树。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她的童年是悲哀的,酗酒的父亲,刚强却无能为力的母亲,疯疯癫癫的姨妈,大字不识的外婆。他们的生活,就是靠发霉的面包,一角钱一角钱的调味品,卖废品,做清洁工而维持下来的。这不仅是弗兰西一家人的命运,也是布鲁克林大多数居民的命运。他们麻木蒙昧,把所有的钱都拿去赌博,或者是斗鸡,或者是其他更糟糕的事。在这样的洪流里,没有人可以逆行。大伙都装看不见,好一起醉生梦死。

弗兰西无论如何也称不上是幸运的孩子,但这丝毫无碍她拥有自己的幸福。在她的眼里,父亲是快乐的,他英俊潇洒,富有才情。母亲是睿智的,她顽强地抵抗着一切磨难,在水泥缝里挣扎。

弗兰西一家基本上是靠霉面包过活的,但即使是这最寒酸的食物,弗兰西一家也绝对不马虎,弗兰西的妈妈凯蒂会将霉面包重新加工,加上盐,胡椒,切碎的洋葱和百里香,重新放进烤箱里烤,次日没有吃完的,会切成薄皮,用咸肉的油脂煎着吃。她还会用霉面包,糖,肉桂,便宜苹果做出很好吃的面包布丁来,在星期六,他们甚至用霉面包拌上碎肉做小丸子。读到这里,我不禁开始怀疑这是什么人间美味。但转念一想,美味的不是霉面包,而是弗兰西一家对生活的热爱。

《布鲁克林有棵树》:逆境是生活的恩赐

凯蒂相信教育的力量,每天睡前,无论多忙多累,凯蒂都会给孩子们读书,读圣经和莎士比亚,她相信这样做,孩子长大之后就会见识过世面——知道世界并不是布鲁克林的出租屋这么大。

《布鲁克林有棵树》:逆境是生活的恩赐

弗兰西很喜欢布鲁克林的图书馆,图书馆其实又小又破,只不过弗兰西觉得它漂亮,她喜欢这里的一切,喜欢旧的皮封套,图书馆浆糊,新鲜油墨混在一起的气味,试着觉得比大弥撒上烧的香还好闻。借到书之后,她总是一路小跑着回家,拿出攒了一个星期的钱去买零食。到家之后,她并不是简简单单地直接开始阅读,而是搬来好几个靠垫放在太平梯上,把零食放在旁边,喝着冰水,呼吸着暖暖的空气,看着树影舞动,谁没有向往过这样的场景呢?这是一个小女孩所能达到的化境,她就这样看着书,与世界和谐共处。

《布鲁克林有棵树》:逆境是生活的恩赐

有人会说他们虚荣,弗兰西的爸爸虽然是酒店侍者,每次出门前都会戴上纸领子很假衬衣,一丝不苟地扣上凯蒂送他的珍珠袖扣——这些袖扣花去了她两个月的工资——他的穿着无可指摘,尽管这一切只是临时的。可是这是虚荣吗?怎么能用“虚荣”这么简单的两个字来定义这件事呢。生活本来就够局促了,如果再潦草地应付,那就是“破罐破摔”。再窘迫的生命也需要“尊严”这个东西。而“尊严”须得从最小的细节上去呵护。即使是在废墟上,也要开出一朵花来。

《布鲁克林有棵树》:逆境是生活的恩赐
《布鲁克林有棵树》:逆境是生活的恩赐

在一定程度上,这本书着重描写了“女性主义”。对弗兰西影响较大的几乎都是女性:弗兰西的外婆虽然大字不识,但她善良,慈爱,坚信一切美好;弗兰西的姨妈茜茜在别人眼里放浪形骸,但弗兰西认为她是个好女人,同时她慷慨而机智,散发着温暖,努力改变着这一成不变的生活。她们仿佛是看不见的薄钢做的。

生活中的种种不幸,发生在弗兰西身上,就像往深邃的大海里投了一粒石子,没有激起任何的波澜。没有控诉,没有抱怨,有的只是一颗平静的心,一种缓慢的却不可阻挡的向上的力量。如同布鲁克林的那颗天堂树,被人砍了,锯了,又默默的从树桩上发出新的枝桠。

这是一本美好的故事书,没有波澜起伏的故事,却教人变得勇敢坚强上进善良。

我们没法决定生在什么样的环境,有什么样的遭遇,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以什么样的心态生活。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