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媒体看土右」斯诺与“人生觉醒点”萨拉齐

作者:活力土右
「媒体看土右」斯诺与“人生觉醒点”萨拉齐
「媒体看土右」斯诺与“人生觉醒点”萨拉齐
「媒体看土右」斯诺与“人生觉醒点”萨拉齐

《包头晚报》(2017年8月31日) 08版刊发了题为《斯诺与“人生觉醒点”萨拉齐》的文章

斯诺与“人生觉醒点”萨拉齐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

「媒体看土右」斯诺与“人生觉醒点”萨拉齐

1905.7.19—1972.2.15),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新中国成立后,他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

1972年2月15日,斯诺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遵照其遗愿,他的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

◎记者 李亚强 周涛

「媒体看土右」斯诺与“人生觉醒点”萨拉齐

初秋的土默特右旗,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在萨拉齐镇大北街小公园内,一尊埃德加·斯诺的半身雕像显得安静肃穆。这个外国记者,曾在萨拉齐大地上留下了一串感人的足迹,萨拉齐也成为斯诺的人生觉醒点。雕像的背面,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布赫的亲笔题词:缅怀斯诺先生。

这个小公园的原址,就是当年斯诺先生目睹的萨拉齐一场大饥荒后的抛尸之处,当地人称“万人坑”。如今,这里被包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见证着过去那一段晦暗的岁月。

1

用独特视角记录“红旗下的中国”

上世纪20年代末,中国北方连续几年发生旱灾,特别是民国十八年(1929年),绥远地区遭受了历史上特大旱灾,成千上万的蒙汉各族灾民由于饥饿而死去。据《萨拉齐县志》记载:“民国18年,荒旱又起,民不聊生,灾祲奇重,亘古未有……人民倾家荡产,十室尽成邱墟,城市鬻妻卖子,人民悉遭涂炭,露天席地为逆旅,古刹荒寺作宿所,野草树皮果腹,蝼蛄蝗蝻而充饥。”然而,国民党政府对此却轻描淡写,粉饰太平。

埃德加·斯诺1928年来到中国,在上海任《密勒氏评论报》助理主编,以后又任《芝加哥论坛报》、伦敦《每日先驱报》驻东南亚记者。他踏遍中国大地进行采访报道,“九·一八”事变后曾访问东北、上海战线,发表报告通讯集《远东战线》。在上海,他见到了宋庆龄和鲁迅,引发了他对记录中国人民苦难与中国新文艺的兴趣,后来他对萧乾讲,“鲁迅是教我懂得中国的一把钥匙”。

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安排下,斯诺首次访问了陕甘宁边区,拜访了许多中共领导人。在延安,他曾将亲眼见到的“一二·九”运动实况讲给毛泽东听。

10月末,斯诺回到北平之后即发表了大量通讯报道,还热情向北大、清华、燕京大学的青年学生介绍陕北见闻。1937年3月5日和22日,他借燕大新闻学会、历史学会开会之机,放映自己拍摄的反映苏区生活的影片、幻灯片,展示照片,让国统区青年看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红军领袖的形象,看到了“红旗下的中国”。

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10月,《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在英国伦敦公开出版,在中外进步读者中引起极大轰动。1938年2月,中译本又在上海出版,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正形象。

2

在萨拉齐他找到了人生觉醒点

1927年春天,24岁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利用国民政府提供的考察中国铁路的机会来到绥远(今呼和浩特),进而深入到平绥铁路线上的萨拉齐。

这年的夏季,他在萨拉齐亲眼目睹了一场惨绝人寰的饥荒,并真实报道了这一带人民生活的惨状。斯诺在《复始之旅》中这样描述当时的萨拉齐:“出国的头一年底,我离开家乡已相当遥远了。我到了戈壁滩南面的小城萨拉齐。在中国西北那个地方,我目睹了成千上万的儿童死于饥荒,那场饥荒最终夺去了五百多万人的生命。这是我一生中一个觉醒的起点。”

随后,在报告文学《拯救25万生灵》中,斯诺又写到:“我行走在萨拉齐死气沉沉的大街上,街道两旁挤满快要饿死的男女老幼,他们有的坐在房屋的门口,有的坐在街边石上,有的坐在残垣断壁上,有的无力地躺在小沟里。”“我行走在另一个地方,看到了我一生中从未见过的最令人心悸的场面:一个不到六岁的男孩,坐在一个可能已经死亡或者正值弥留之际的老人身旁。男孩身上除了厚厚一层灰土和污垢外,其他什么也没有。他推着老人的一侧身体,使尽他那瘦小而又扭曲了的身体内部的全部力气,拼命向他的亲人叫喊,要他坐起来说话。死人如此之多,只能在城墙外挖一条横沟掩埋了事,即使这样,要找到有力气挖沟的人也很困难。”

此时的萨拉齐兼有鼠灾加涝灾,饿殍遍野,惨不忍睹,这情景其实就是当时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这与斯诺之前所看到的中国有着天壤之别。在考察途中,他耳闻目睹了许多救灾物资被扣留、转卖、盘剥的事件。正是这次经历,使他觉醒,对国民政府的认同也灰飞烟灭,也正是这次经历,使他把自己与中国人民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此后,他开始冒险探寻中国红军,在陕甘宁边区,他采访过毛泽东、彭德怀、聂荣臻等红军领导人,写出了大量通讯报道,写出了轰动世界、影响中国的《西行漫记》,澄清了混浊的舆论和被歪曲的真相,唤醒了更多的人看清了时代发展的方向,而萨拉齐成为他作为一个新闻人思想成长和成熟的标志。

3

斯诺夫人获聘土右旗医院名誉院长

1941年,斯诺回到美国后,仍然向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宣传中国的抗日战争。他说:“我依然赞成中国的事业,从根本上说,真理、公正和正义属于中国人民的事业,我赞成任何有助于中国人民自己帮助自己的措施,因为只有采用这种方法,才能使他们自己解救自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斯诺对中国进行了三次长期访问。在那个美国政府对中国实行孤立政策和武装支持台湾蒋介石政权的年代里,对一名美国人来说,这真是一件独一无二的事。1960年,斯诺访问北京,他意识到,中国领导人希望他的到来可能有助于建立起一座中美两国的友谊桥梁。他表示:“前途是艰险的,但桥梁能够架起,而且最后必将架起。”斯诺虽然三次来华访问,但却没能再次回到萨拉齐。

1972年2月15日,斯诺去世,毛泽东在唁电中说:斯诺先生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一生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作出重要的贡献,他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

1985年7月,洛伊斯·惠勒·斯诺夫人来华访问,于7月21日到达萨拉齐,终于完成斯诺生前再访萨拉齐的愿望。斯诺夫人被聘为土右旗医院名誉院长,并在萨拉齐医院内栽下一颗松柏树,象征友谊。

1992年,土右旗人民政府在萨拉齐镇大北街小公园内,塑起一座埃德加·斯诺的半身雕像,碑座正面刻有“觉醒点”三字,背面有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布赫的亲笔题词“缅怀斯诺先生”。

如今,美丽的萨拉齐正以日新月异的变化迎接八方来客,我们相信,斯诺笔下的萨拉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勤劳善良的土右旗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砥砺前行,一座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的现代化城市正在土默川上崛起。

「媒体看土右」斯诺与“人生觉醒点”萨拉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