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八年级 上册)

作者:智慧笔头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本课出自《公孙丑下》。题目是编者加的。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环:围。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同“叛”,背叛。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是君主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运用排比的手法,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第一层:开宗明义,提出中心论点。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供应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作战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第二层:从攻、守两方面具体论证论点,进一步证明人和的重要性。所以说:是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戚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实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第三层:深入论证“得道者”“战必胜”的观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本文的主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