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届中规模最大的北京当代艺博会开幕,从本土再出发构建后疫情艺术市场新格局

作者:艺术眼ARTSPY

疫情之后的中国艺博会格局已然改变,基于在地艺术生态构建价值链条,兼容来自地方与海外的艺术多元之声,以国际化的专业组织和工作结构、面对来自本地与国内的收藏家与艺术观众,并以艺博会激活和联动所在城市的艺术和文化资源,打开数字与公众参与入口,将成为艺博会发展的未来趋势。由此,10月13日开幕的2021年北京当代艺博会或将成为本土艺博会在构建新的艺术市场格局的范例。

历届中规模最大的北京当代艺博会开幕,从本土再出发构建后疫情艺术市场新格局

2021年北京当代艺博会在北京农展馆举行

历届中规模最大的北京当代艺博会开幕,从本土再出发构建后疫情艺术市场新格局

2021年的北京当代艺博会于10月13-17日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开幕。今年的画廊单元「价值」(VALUE)和「未来」(FUTURE)汇集了来自以本土为主,涵盖部分国际面孔的54家画廊,共8千余件艺术作品。来自德国的麦习、日本的白石、大田秀则、上海的德玉堂和深圳的蓝岸画廊等24家画廊首次亮相于北京当代艺博会。

除了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徐冰、张晓刚、刘小东、刘韡、曹斐等人的作品,也可见到奇奇·史密斯(Kiki Smith)、草间弥生、名和晃平,菅木志雄、米利亚姆·卡恩(Miriam Cahn)等重要的海外艺术家作品,以及中国年轻一代艺术家的陆兴业、陈栋帆等人卯足能量的新作。

历届中规模最大的北京当代艺博会开幕,从本土再出发构建后疫情艺术市场新格局
历届中规模最大的北京当代艺博会开幕,从本土再出发构建后疫情艺术市场新格局
历届中规模最大的北京当代艺博会开幕,从本土再出发构建后疫情艺术市场新格局
历届中规模最大的北京当代艺博会开幕,从本土再出发构建后疫情艺术市场新格局

北京当代艺博会展览现场

包括以上参展画廊在内,本届北京当代艺博会共汇集了90余家参展方,艺博会现场分为「价值」、「未来」、「众望」、「数置」、「活力」、「集时」等六个单元,分布在农展馆的1号和3号馆,以不同的视角展现以北京和中国为基础的艺术生态,以及艺术所释放的文化、商业和科技衍生能量。

10月13日藏家预览开幕当日下午三点之后,农业展览馆的北京当代艺博会现场已是人潮涌动,除了本地的艺术家、收藏家与艺术专业人士之外,亦可见到来自各地的藏家以及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邀请的北京的各国使节,从艺术、文化到外交领域的诸多不同领域的众多观众汇聚,也是北京疫情之后所仅见。

历届中规模最大的北京当代艺博会开幕,从本土再出发构建后疫情艺术市场新格局

“最佳展位奖”的评选是北京当代VIP开幕式首日的传统评选项目,获奖者将免费获得北京当代下一年的首个展位。今年的评委包括泰康保险集团艺术品收藏部负责人、泰康空间总监唐昕、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艺术新闻/中文版》主编叶滢、四川美术学院教授、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林、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展望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

历届中规模最大的北京当代艺博会开幕,从本土再出发构建后疫情艺术市场新格局
历届中规模最大的北京当代艺博会开幕,从本土再出发构建后疫情艺术市场新格局
历届中规模最大的北京当代艺博会开幕,从本土再出发构建后疫情艺术市场新格局

BANK画廊展位现场

来自上海的BANK画廊获得今年的最佳展位奖,这组中外艺术家的群展大胆展示出对于当下社会状态和艺术新概念的捕捉与表达,展位呈现了陈哲、柯好理(Tim Crowley)、尼克·科斯马斯(Nik Kosmas)、林科、奥斯汀·李(Austin Lee)、海蒂·欧芙特(Heidi Voet)6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展位入口处柯好理的虚构展览海报将艺术家名字、未来时间、既得图像与古怪的展览标题进行随机混合,正中央尼克·科斯马斯的雕塑作品《极乐》则如同诞生于技术崇拜的神圣偶像,海蒂·芙欧特的编织作品系列《我注定和你在一起》由回收T恤制成,二手衣物上原本为彰显个性的标语和图像、手写便条和黑客入侵的计算机数据被巧妙地缝制在一起,林科的UV打印作品则以戏谑形式调侃了达芬奇经典之作《麦当娜与子》。

驻扎在上海的BANK画廊由常驻中国多年的美国人马修创立,在疫情期间,马修往来国内不便,但画廊在上海的运营并未受到影响,在BANK以这份中外混搭的方案呈现获得本届最佳展位奖时,马修本人并不在北京艺博会现场,而是在本周同期举办的伦敦Frieze艺博会上参展,亦可见北京、伦敦的线下艺博会正在各自回暖。

历届中规模最大的北京当代艺博会开幕,从本土再出发构建后疫情艺术市场新格局

参与过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和上海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以深耕原创和坚持自身调性见长的多家画廊,也在北京当代艺博会上带来了不输于香港和上海的表现。

在中国和亚洲深耕多年的佩斯可能是最具中国本土基因的国际画廊。以北京办公室的团队为基础,佩斯画廊带来了一个以中、日、美重要艺术家作品构成的一线画廊的面貌,也是佩斯画廊带来的一贯高水平作品与展位设计的表现。作为本届博览会特别推荐的国际艺术家,奇奇·史密斯的作品在佩斯画廊展位呈现,包括两幅绘画作品与一件黄铜墙面雕塑。绘画作品中几乎与真人同等大小的女性形象与在艺术家作品中常见的星星与蜘蛛图像共同构筑了艺术家围绕死亡、家庭与女性的讨论。此外,展位还呈现了包括尹秀珍、洪浩、仇晓飞、萧昱、名和晃平5位艺术家的作品。

历届中规模最大的北京当代艺博会开幕,从本土再出发构建后疫情艺术市场新格局
历届中规模最大的北京当代艺博会开幕,从本土再出发构建后疫情艺术市场新格局

佩斯画廊展位现场

驻扎于北京的星空间画廊,刚刚于798画廊空间开幕个展的艺术家张伟的大尺幅布面油画作品占据显眼位置。自2012年起,艺术家开始骑着哈雷摩托车在画布上作画,这种不具意图与具体形态约束的碾压痕迹在画布上形成了出人意料的冲击力与感染力。于此相对应的刘焕章的动物雕塑作品则在复古的米黄色展台上显示出一种泰然处之的沉静。此外,展位还呈现了一件刘香成的摄影作品以及刘商英、李珊、邱炯炯、王一凡、烟囱、张晖等艺术家的架上绘画作品。

历届中规模最大的北京当代艺博会开幕,从本土再出发构建后疫情艺术市场新格局

星空间展位现场

来自上海的Vanguard画廊以个展形式呈现青年艺术家陈兴业以绘画对音乐进行转译的纸本作品。展位的中心位置展示了艺术家手绘复刻的80年代新浪潮音乐唱片,以此为原点,艺术家的画笔成为盗录旋律的工具,抽象的节奏与情感被具象为形态与动能,在充满活力的、扭动的体态中找寻内在与外界的平衡。

历届中规模最大的北京当代艺博会开幕,从本土再出发构建后疫情艺术市场新格局

Vanguard画廊展位现场

在北京798占据了两个大型展览空间的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带来了一组画廊力推的艺术家赵赵、谭平、陈丹青等人的群展,大体量的展览空间与不同风格艺术家的混搭也是画廊与798长期以来的艺术能量投射。作为艺博会的常客,上海没顶画廊、北京空白空间等一级市场的中坚力量,与各自培植的以本地为主的艺术家,也撑起了此次艺博会希望呈现的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主要面貌。

历届中规模最大的北京当代艺博会开幕,从本土再出发构建后疫情艺术市场新格局

创立于2007年的成都千高原艺术空间此次带来了一片来自西南的绿意。作为博览会现场少有的位于沿窗、能够直接接受日光照射的展位,一串斑驳的光点落在千高原画廊代理艺术家王俊的布面油画上。这件作品来自于艺术家于今年3月在画廊开幕的个展《苔藓》,展览展示了艺术家近年展开的林中写生系列以及孕育其中的“复照”之旅。”“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是王维诗作《鹿柴》中的名句,在艺术家看来,““复照”既是自然光线持续运动的过程以及绘画观念中不断变化的经验与认知,亦是一次次偶然、落空、蓄谋与失控交错的动作与感知。在同时展出的小尺幅系列作品《无题(致王维)》中,作为翻译者的王俊持续对“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一句进行反复的翻译与摹写,以视觉形式与这位一千多年前的诗人开展对话。在同一个展位上,王俊的这组绿意盎然的绘画与翟倞的一组以动物为主体的纸本水彩作品以及王川的纸上抽象水墨系列,构成了此次艺博会上最“绿”的一个展位,也呈现出与主流当代艺术颇为不同的地方调性。

历届中规模最大的北京当代艺博会开幕,从本土再出发构建后疫情艺术市场新格局

千高原艺术空间展位现场

扎根广州的维他命艺术空间/这个店将展位完全打造为参与式的阅读空间,带来了两本出版作品。《从符号学到能量学 第一卷 | 郑国谷:不了之园》一书引导我们穿行于艺术家郑国谷在其故乡阳江建构的一系列感知实验空间。同时,为回应出生于广州的艺术家曹斐于今年3月至6月在ucca尤伦斯艺术中心顺利举办的个展《时代舞台》,展位还带来了与展览中“红霞影剧院”跨学科研究项目相呼应的纸质出版物《Cao Fei: HX》。《新星》是以“红霞”项目为基点与主体衍生出的科幻长片,本次展位也呈现了与此相关的四件摄影作品。这个店在嘈杂的艺博会空间中,创造出了两个安静、灵动的阅读空间,可以看到其隐身于广州郊外的镜花园空间在秋天北京的投影。

历届中规模最大的北京当代艺博会开幕,从本土再出发构建后疫情艺术市场新格局

维他命艺术空间/这个店展位现场

历届中规模最大的北京当代艺博会开幕,从本土再出发构建后疫情艺术市场新格局

首次进入北京当代艺博会的柏林麦习画廊(Meyer Riegger)带来了三位女性艺术家的作品,来自瑞士的艺术家米利亚姆·卡恩(Miriam Cahn)出生于1949年,这位近年在国际上被重新发掘,并受到中国不少藏家关注的女性艺术家去年曾经参加了在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举办的联展“灵与景”,画廊带来的一组作品已有多件被预定。麦习画廊还带来了两位生于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女性艺术家乌拉·冯·勃兰登堡(Ulla von Brandenburg)和安娜·利·赫希特的作品。三位出生以不同世代的女性艺术家,均带来了偏具象风格的肖像作品,贴近近年来的国际艺术议题,此类女性艺术家联展,是本周在伦敦举办的Frieze艺博会的近期主流,放在北京当代以混杂不同风格中国当代艺术的艺博会现场,也予人耳目一新之感,也是本地藏家和艺术界理解国际发声的一个别致窗口。

历届中规模最大的北京当代艺博会开幕,从本土再出发构建后疫情艺术市场新格局

麦习画廊展位

历届中规模最大的北京当代艺博会开幕,从本土再出发构建后疫情艺术市场新格局

麦习画廊展位艺术家米利亚姆·卡恩作品

作为博览会入口处的1号展位画廊,在北京和柏林同时开展工作的户尔空间以艺术书的形式展开了对阅读行为多元面貌的探索。自今年4月凭借拉斐尔·多梅内克(Rafael Domenech)个展获得画廊周最佳展览奖后,画廊继续于此次的展位中央带来艺术家的多件作品,在弧形切割展示台上,艺术家特别设计的出版物以微缩建筑式的结构呈现,一系列现成品与城市景观图像相互嵌套组合,在对形式的反复揣摩中完成对文字的解构,并与展位上方的灯光装置共同与观众展开游戏。

历届中规模最大的北京当代艺博会开幕,从本土再出发构建后疫情艺术市场新格局

户尔空间展位现场

在杭州和纽约同时开展工作的清影艺术空间,则带来了活跃于中国与纽约的青年艺术家陈栋帆的作品,其中在2017年完成于布鲁克林的一件大尺幅作品《痛苦与荣耀》尤为引人瞩目,这件以西班牙电影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自传式电影命名的作品以鲜艳的荧光色彩展示了灵魂即将离开身体的瞬间。

历届中规模最大的北京当代艺博会开幕,从本土再出发构建后疫情艺术市场新格局

清影艺术空间上陈栋帆作品《痛苦与荣耀》

尽管疫情收缩了国际艺术往来的通道,但北京仍是当代艺术创作内容最为国际化的中国城市之一,在北京耕耘多年的麦勒画廊在瑞士卢森和北京开展工作,同样位于北京798的HdM画廊也在北京、杭州和伦敦同时拥有空间。当代艺术的在地性本身,就天然带有这样的混血特征,而正是这样的多元维度,让当代艺术仍在后疫情的缝隙之中,保留了低空穿行的活力。

历届中规模最大的北京当代艺博会开幕,从本土再出发构建后疫情艺术市场新格局

艺博会是什么?它是shopping mall、美术馆和市场竞技场三重空间的叠加,此前北京当代艺博会艺术总监鲍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总结对于艺博会的认知和构建。

历届中规模最大的北京当代艺博会开幕,从本土再出发构建后疫情艺术市场新格局

「数置」单元

艺博会也开放了数字与公众之门,全新单元「数置」融合数字科技和装置形态,邀请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任冬生,和黑弓BLACKBOW创始人王志鸥,根据艺博会现场环境创作沉浸式互动装置。百度百科艺术计划和naive理想国则展示了数字信息和知识消费如何助力艺术的传播。头号藏家TopHolder关注于NFT与艺术品收藏在虚拟世界的新可能。「众望」单元在农业展览馆多个的公共空间当中呈现16位艺术家:艾敬、高炎发、高瑀、郝经芳&王令杰、黄奕维、绘造社、李景湖、李竞雄 、刘海港、刘可、刘绍栋、纽曼·努亚塔、蒲英玮、徐彬觉一、徐渠、张宁的作品。

在北京,艺博会还天然的具有国际文化交流的属性,作为北京当代艺博会的国际交流合作伙伴,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邀请了驻于北京的各国使节,组织了主体性的艺博会观展和交流活动。艺博会是第九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的重点活动之一,也将融入本地市民的文化生活之中。报道撰文/TANC

(文章来源于TA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