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知了小娱记”原创,期待您的点赞,阅读和转发!么么哒~
67年前,重庆一户人家迎来一个男婴,他的一生由此开启。
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这个男婴在几十年后,竟成了家喻户晓的特型演员。
此人是谁?享誉“神州第一邓小平”的卢奇是也。

——小知了说
1953年,随着几声婴儿的啼哭,重庆一户红色背景人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翘首盼望的孩子终于问世了,喜上添喜的是,还是个男孩儿。
卢奇身高166cm,得益于这点让他后来演邓小平同志更具说服力。
卢奇的爸妈早年都是军人,在父母优良的家庭教育下,他从小就活泼开朗,对文艺方面的事也特别感兴趣,朗诵,京剧,跳舞,二胡样样精通。
上小学那会儿,学校时不时的开展一些表演活动。作为班里的“台柱”,他的表演总能引得同学老师们拍手叫好,后来还跟随区文化局到处表演。
从开始在舞台上紧张到后来爱上舞台表演,这些经历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卢奇不仅是个“小艺术家”,打小他的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在班里是个妥妥的“小明星”。
1970正值时代的“低迷期”,幸运的是卢奇并没有因此受到太大的影响。彼时他恰好听说部队正在招文艺兵,于是他偷偷跑去报名入伍了,就连当兵的手续都是入伍后补发的。
在文工团的日子里,他先后做过报幕员,拉过二胡,跳过舞。
1974年,卢奇从部队文工团转业回到了家乡四川省重庆市。赶巧四川省人民艺术剧院招考演员,卢奇想都没想就去赶考了。
从小培养的表演功底起了大作用,凭借优异的成绩,卢奇成了一名话剧演员。
在那个娱乐资源匮乏的年代,话剧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戏少人多”的现实终归摆在那里,所以那几年的话剧演员们过得都很凄惨。
吃了多少苦遭了多少罪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卢奇也不例外。
转眼四年时间又过去了,四年里,在团内的经验积累和沉淀让卢奇的演技又提升了一个高度。
1978年,峨眉电影制片厂正在筹拍电影《山城雪》,卢奇凭借在团里的优异表现,被邀请前去参演电影,扮演的是周恩来总理的警务员,这也是他第一次登上大荧幕。
此后卢奇出演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但真正让他人生轨迹发生改变的,还是1986年参拍的《孙中山和宋庆龄》。
1988年,是邓小平同志和夫人卓琳的金婚之年。这一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想拍摄一部反映邓小平同志年轻时的大型电影《百色起义》,开始在全国近百名候选人中选角。
同年,导演组走进了卢奇所在剧院的艺术档案室,想从以前拍过影视作品的演员中,寻找有没有和邓小平同志相似的演员。
当他们翻到卢奇的影视资料时,剧组人员眼前一亮,剧照中的这个演员无论在年龄还是个头上都比较合适,随即决定找到他。
剧组人员见到卢奇后,卢奇才反应过来自己有参演新电影的机会,但工作人员接下来的要求,让他的信心大减:扮演一号演员。
听到这样的消息,卢奇可谓是百感交集。
值得高兴的是,自己有参演领袖伟人的机会;令他烦恼的是,百里挑一机会实在是渺茫,就算选中又怎么把一代伟人演好呢?演砸了可咋办呀?
剧组人员拍了几张照片后就离开了,卢奇当时心里也没抱有太大的希望,转身投入到自己眼下的工作中去了。
连他自己都不曾料想到的是,一段时间后,他居然收到了剧组发来的电报,希望卢奇能去制片厂试妆,面对这样的意外之喜,卢奇一时间竟激动的不知所言。
但很快,卢奇的心情又平复到了之前的样子:那么多号人试妆一号演员,选中我的几率太小了,抱着碰碰运气的想法,卢奇就飞到了长春制片厂。
事情比想象中发展的还要不顺,因为差一点,他连运气都没碰着。
彼时的卢奇刚刚演完孙中山没多久,留有胡子和长头发。化妆师看了一眼后说到:“这个太像孙中山了,演小平同志不行吧,小平同志是丹凤眼,他是大双眼皮”。
初到剧组就被化妆师给了否决票,卢奇心里难免会有不舒服。准备离开之际,导演却对化妆师说:“人家千里迢迢赶了过来,怎么着也得试试吧”!
化妆师一脸不耐烦的给他试了妆,开始从头发剪起,剪完后发现他和小平同志的头型比较像。于是又对他的眼皮做了一定的“加工处理”。
用纱剪了个半月形的眼皮贴在了上面,贴完后和小平同志的相似点也就渐渐显现了出来。但新的问题又随之而来了。
卢奇的眉毛比较浓郁,而小平同志的眉毛比较稀疏。为了更神似小平同志,卢奇的眉毛必须得拔掉一些。
这可让卢奇犯了难,如果能成功出演拔了也就拔了,但现在只是试镜,万一不成,顶个光秃秃的眉毛回家得有多丢人啊。
犹豫了一下,卢奇决定拔掉。
彼时能参演电影是很光荣的事情,更何况演的是领袖伟人的一号演员呢。为了领袖们,就算没能成功也是值得的。
拔的他后背冒汗,但也只能忍着;但拔完后他才发现,自己的眉骨已经红肿了。化妆师见罢就想给他打发走人,好心的导演又一次留下了他。
擦药休息了几天后,卢奇回到了剧组。当他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大家的反应让他知道,自己几天前的牺牲是值得的。
头发剃了,眉毛拔了,眼皮也贴了,化妆师又把他的颧骨部分化了一下,当卢奇穿上军装站在镜头前的时候,摄影师惊叹:“太像了”!
同样的镜头再次发生,试妆结束后卢奇又回到了自己的家里。剧组这边杳无音讯,就在他觉着没啥希望的时候,他收到了来自剧组的电报:现已决定你饰演小平同志,希望你能来剧组试镜。
卢奇一听大喜过望,订了票再次奔赴了剧组,他的特型演员之路也由此开始。
一进剧组,卢奇就开始仔细的揣摩起了小平同志的神态和形态。准备开拍的时候,他已经演的很自然了,陈家林导演看了都为之吃惊。
此外,他为了把电影演真实化一点,还特意在酒菜的布置上用了真材实料。一个人有多努力,所有人是有目共睹的。
1990年,凭借《百色起义》中饰演邓小平同志的优秀表现,卢奇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因此他也荣获“金鸡奖”。
不仅获奖,平时去买烟买酒他都成了“小平同志”,人们见到他的时候总会亲切的上前打招呼。那一刻,卢奇深深的感受到了小平同志的魅力。
卢奇演完《百色起义》后,又先后参与拍摄了很多影视作品。其中的形象都是以小平同志为原型的。
邓小平同志也看过《百色起义》和《大决战》,这样的荣耀对一个演员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后来,小平同志还亲自委托助理打电话到总政:“请代表我们感谢卢奇同志,他演的很恰当,很成功”。
收到来自总理的关怀,卢奇的干劲儿自然就更足了。
但每一次扮演的角色都是一个人,自然让他也觉着有些许枯燥在里面。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拍了一部演其他角色的戏码。
为此,卢奇的父亲教导他:“既然给了你饰演小平同志的机会,以后其他的戏就不要轻易接拍了”。
父亲的话不无道理,小平同志是世界伟人,怎么能够轻易被其他的戏份代替呢?有的戏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但饰演小平同志,对他的情感不是能用金钱衡量的!
父亲是他生命中指点迷津的老师,但人总有一别啊!
凭借多部影视作品的拍摄,卢奇和其他国家领袖特型演员一样,受邀去到上海参加一场典礼开幕仪式。
就在开幕式开始的那天,卢奇却收到了远在四川父亲病危的电话,但为了能在开幕上表现出邓小平同志的风貌,卢奇强忍着参加完了典礼。
卢奇当天就买上了回家的票,但遗憾的是,回到家的时候父亲已经离他而去了。
此后,卢奇化悲痛为力量,前前后后又拍下了几十部有关“小平同志”的影视作品。
拍下的作品越来越多,卢奇也把小平同志各个时代的影视剧拍了个遍。每次参与拍摄他都有新的收获,但让他收获最多的,还是2002年的电影《邓小平》。
这部电影是为迎接邓小平同志100周年诞辰而拍摄的,讲述的是邓小平同志晚年生活的状态,可当时的卢奇是个50岁都不到的中年人,一时间让他犯了难。
这部戏从头至尾大部分镜头都是在小平同志的故居拍的,所以这让卢奇更加感到了压力。
为了拍好这部戏,他没日没夜的研究邓小平同志的影像资料和书籍,为了学好他晚年的声音,他一遍遍的听录音,因为他清楚,饰演伟人就要做到事无巨细。
《邓小平》上映后,一度受到大家的爱戴。就连邓小平同志的儿子邓朴方都对他说:“卢奇,你这戏演的很好”。
后来在采访的时候卢奇说:“小平同志的家人都说我演得好,我自然就很满意了”。
2003年,卢奇因为《邓小平》的成功出演,获得了当年度“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和“华表奖最佳男演员奖”,再加上《百色起义》的金鸡奖。卢奇成了少有获得中国电影三大奖的演员之一。
此之后,他以近乎每年一部的影视作品带给大家,几十部作品同是饰演一个人的演员,真是鲜有见到。
结语:必须说,卢奇之所以能够打动观众,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外形像小平同志;更主要的是他对演艺事业的用心,以及对于伟人举止上细致入心的揣摩。这些荣誉对他来说是实至名归的,而这一点对于当今演艺圈不少青年演员来说,又是值得他们好好学习的!
——end——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