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俄拍“钉子户”电影被批摸黑国家形象

作者:每日
俄拍“钉子户”电影被批摸黑国家形象

【作者】内陆飞鱼

俄罗斯影片《利维坦》描述了一个民族无法避免的宿命,并把俄罗斯在前苏联解体之后的社会面貌进行了微观展示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安德烈·萨金塞夫导演的《利维坦》在赢得第67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等一系列国际电影奖项后,成为2015年2月22日即将开奖的第8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夺奖热门。

按照戛纳获奖电影一般是奥斯卡外语奖有力候选的规律,以及作为奥斯卡前哨的金球奖刚刚把最佳外语片的荣誉授予了《利维坦》,这部俄罗斯佳作在奥斯卡获奖似乎已是八九不离十的事情。然而,这样一部声名鹊起的电影却让俄罗斯政府有些尴尬。

不仅仅讲俄罗斯“钉子户”

这是俄罗斯第一部受“禁止粗话”法律影响的电影,今年二月将在俄罗斯上映的版本将与导演剪辑版本有很大不同。然而明眼人都知道,真正的问题不在于粗口,这不是导致俄罗斯政府尴尬乃至于俄罗斯官员说“《利维坦》抹黑了俄罗斯”的主要原因。

电影讲述了俄罗斯北方寒冷的巴伦支海海滨城市的市长为了发展经济,通过暴力逼迫、政治陷害等方式,强行拆除一家“钉子户”的故事,揭示了政府面对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诉求之间的真实矛盾。片中普京的画像被挂在市长办公室墙上,像一个符号一样凌空高悬,对任意行使权力的腐败市长却无能为力。

如果因为影片反映俄罗斯的一些基层社会现象,某种程度上批评官僚体制,是《利维坦》扬名海内外的原因,那就大大冤枉了这部艺术气质十足的电影,以及才华横溢的安德烈·萨金塞夫。这不仅仅是一部讲“钉子户”的电影,它还描述了家庭人伦,宗教信仰,市民、官员的生态关系,一个民族无法避免的宿命,并把俄罗斯在前苏联解体之后的社会面貌进行了微观展示。

从电影语言上看,《利维坦》是一部杰作,镜头冷峻大气,坏天气里的人物,超现实符号,有已故电影大师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的质感。安德烈·萨金塞夫没有故弄玄虚或者感情用事,冷静而达观,扎实地叙述人与人之间的角力和遭遇,把幻想与真实,历史与现在进行了水乳交融,静谧无言的冰冷大海,荒芜的山脉,搁浅残败的渔船,退潮的肮脏滩涂,这些景观是人物内心的折射,令人感动,某种意义上已经达到史诗的气质。

事实上,也不能说俄罗斯当局多么不喜欢《利维坦》,此前俄罗斯文化部和国家电影基金会联合为该片提供了近30%的拍摄资金。毕竟被称为深得前苏联大师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导演真传的安德烈·萨金塞夫,是作为俄罗斯电影在世界影响力的象征人物出现在大众传媒领域,处女作《回归》便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大奖肯定。

俄罗斯社会的微缩图景

在英国政治学家托马斯·霍布斯巨著《利维坦》里,“利维坦”是国家机器的象征,而在《旧约》里面,利维坦是神出鬼没的巨型海怪。在电影中,科里亚一家同时在面对两个利维坦,一边是即将对家园进行强行拆除的国家机器,一边是家庭失和心海激荡的不信任。小男孩罗马在干涸的海滨看到了死去的鲸鱼的巨大骨架,男孩继母在跳海自尽前仿佛看到波涛下面的黑色海怪。

《利维坦》有一个细节值得玩味,科里亚一家和朋友们驾车出去荒原野炊,其间喝伏特加喝得醉醺醺的男人们用猎枪、冲锋枪进行射击游戏,谁输了就喝酒,一开始的靶子是空酒瓶,后来换上了曾经挂在身为警察的公务员朋友办公室里的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的画像。这像极了俄罗斯人民在前苏联解体以来的心态,既爱又恨的感情,面对未来却踌躇不展。

面对感情出轨、政治构陷等诸恶,不论是科里亚一家,还是权势显赫的市长,在困惑不解时都会去寻找宗教来解脱,他们都是东正教的信徒,然而他们一方面需要宗教来排解心头郁愤,把宗教当成实用的安慰剂,另一方面又不相信宗教,在日常行为里依旧我行我素,成为一种活着的悖论。神父面对困惑的教徒,也只能以模棱两可的解释给他们抚慰。因此所有人心中都养着一头“利维坦”怪物。

在导演此前获颇高赞誉的《回归》、《将爱放逐》、《伊莲娜》三部电影里,都在一直事无巨细地描述家庭关系的裂变,尤其是父子关系的演变。《回归》里坍塌的父亲形象,象征着苏联解体,而仿佛走上新路的男孩则象征着新诞生的俄罗斯。《利维坦》里面的男孩罗马,继母自杀,父亲被诬陷坐牢,自己被人收养,他长大后能逃过怪物吞噬吗?这其实也是后苏联时代继续前进的俄罗斯社会的微缩图景。